魏曉微 姜甲遠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廣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但目前據調查統計分析發現,大多中學學生還不同程度存在缺乏課外體育鍛煉現象,所以分析2030健康中國背景下中學體育課現狀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303所中學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城鎮和農村重點中學各50所;城鎮和農村一般中學各70所;少數民族中學63所。
本文采用了問卷調查、訪談、數據統計等方法。其中問卷調查是對青少年中學生及部分體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89份;其中有效問卷470份,有效率94%并用SPSS21.0對問卷進行了統計與分析。
中學早操、課間操的內容設置狀況,由圖1所示:
被調查的303所中學中70.3%的學校早操、課間操內容是做《全國第八套廣播體操》;19.5%的學校早操、課間操內容是做《眼保健操》,只有10.2%的學校早操、課間操內容為其他項目(其他內容包括跑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韻律操》、球類、自由活動等)。從以上調查現狀可以看出中學早操、課間操的內容單一。

圖1 中學早操、課間操開設內容
表1顯示學校組織學生每周鍛煉次數為1-2次的占22.6%,3-4次的占29.9%,4次以上占14.1%,隨意鍛煉的占33.4%。每次課余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學校占33.6%,30-60分鐘的占56.1%,60分鐘以上的占10.3%。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各學校并沒有將課外體育鍛煉形成制度,從而缺乏必要的監督并且活動開展的隨意性較強。并且中學課余體育鍛煉的頻度低、負荷小、時間短,學生難以達到健身的效果。

表1 中學課余體育鍛煉次數、時間調查表 n =303
圖3所示:303所中學中以田徑類項目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學校占25.7%,以球類項目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學校占49.1%,以武術類項目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學校占4.1%,學校課余體育鍛煉無固定活動項目的學校占21.1%。從調查結果來看,中學以球類為主要鍛煉項目的學校數量比以田徑類為主要鍛煉項目的多。

圖3 課余體育鍛煉內容

圖4 中學體育教師配備情況
分析得出303所中學高達50.7%的中學不開展課余體育鍛煉,也就是說中學有大半以上的學生都不能享受國家規定的課余體育訓練。另外還有29.4%的中學從未開展過任何形式的課余體育競賽活動。這可能與學校的體育經費投入較少、舉辦的中學生體育賽事較少相關。
1.城鎮、農村中學體育場地、器材現狀分析
80%以上的城鎮中學都配備有籃球、接力棒、短繩、拔河繩、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體育器材。與城鎮中學相比較,農村中學體育器材配備狀況很不樂觀,大部分農村中學嚴重缺乏體育器材。分析顯示90%以上的農村中學沒有欄架、肋木、平梯、跳箱、劍等器材,通過上述數字可以得出,農村中學的體育器材配備嚴重落后于城鎮中學,農村中學僅靠現有簡單的體育器材來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是很難運行的。
2.中學體育教師配備狀況
體育教師是確保學校體育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如圖4在被調查的303所中學學校中,沒有體育教師的學校占8.9%;缺乏體育教師的學校占17.8%;體育教師剛好合適的學校占68.4%;體育教師超員的學校占4.9%。
以上數據顯示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盡管體育教師隊伍不斷擴大,但仍舊有部分學校沒有或者缺乏體育教師,缺少的部分只能由兼職體育教師來擔任,這可能會影響中學學校體育的正規化發展。
通過數據分析顯示:因中學學校并沒有將課外體育活動形成制度,從而缺乏必要的監督并且活動開展的隨意性較強;活動內容單一;課間操還是以原有的眼保健操及廣播體操為主;很少有學校根據自己學校的特色創編特色項目,只是抱怨場地器材不足等因素;使得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受限。從而導致得學生很難保證每天鍛煉一小時。
基于以上因素的思考,建議:①應在各中學學校建立相應的組織和監督機構并形成制度,②通過廣泛開展集體項目的競賽、主題鮮明的體育活動、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學生體育活動及建立評價、保障機制等,③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④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進而增強學生的體質,推動中學課外體育的活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