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教育發展的方向。順應時代的發展,幫助學生成為有用的人才,是教師培養學生的目標。理論須付諸實踐,若書本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應用,那么所學的知識便難有價值。語文科目是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的科目,從寫字閱讀到與人交流,都需要良好的語文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將教材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生活角度;初中語文;語文教學
引言:
生活,既是一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更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在頭腦中的積淀。語文,表面上是詞語文字,其實質是通過與不同人相互交流表達去認識和改造世界。當語文教學脫離了現實生活,便如同魚群離開了活水、輪船被運上了太空。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處在迅速成長的青春期,對事物的思考和疑惑較多,加之語文科目能夠給予學生在思想上的引導相比其他學科更多。教師只有注意教材與生活的結合,在課堂上正確引導,才更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的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的探索中,踐行語文。
一、在文學作品中感悟生活
初中生的生活較為單一,因此學生所體驗到的生活也常常是枯燥的。生活經歷的缺失導致學生在閱讀、寫作時,往往很難有更多情感方面的表達。在中學教材的編撰中,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對自身生活經歷的合理創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須將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作為課外知識補充給學生,讓學生從閱讀中經歷和體驗作家們眼中真實的生活。
比如魯迅先生的《故鄉》。這雖是一篇經典的小說,但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篇較難理解的文章。在講解這篇文章前,教師可先將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改編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并由學生來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讓學生評價這些人物的形象和特點,并對這些人物作進一步的分析,鋪墊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可緊扣閏土的少年、中年和魯迅先生的友情變化這部分情節,啟發學生聯系實際,思考在生活中如果與摯友的關系突然發生變化時,自身的感受是如何的。
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偉大而又平凡的,偉大在于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平凡在于它們都是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之中的,因此,教師在對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進行講解時,可以將其中的事件、道理盡可能化為學生生活中看見過、經歷過的事情。從生活的角度進行語文教學,這種做法,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提高理解能力,又能為學生在成長中的困惑提供可以參考的答案[1]。
二、在課外活動中體驗生活
一味地靠聽覺、視覺去感受生活,只會讓學生失去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適當地安排課外活動,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才能促進學生理解生活,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比如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對文言文的學習中,最大的難點往往來自于它與學生日常生活使用的書面語中的部分語義有較大的出入。這篇文章的難點之一,在于學生對“道”的理解,常常會理解為:道路。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進行一個小游戲,一方扮演有道德的人,另一方扮演道德缺失的人。兩方同時在校園中用各自的方式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最后故意產生爭執,觀察幫助哪一方的人數更多。
文言文和現代文都是作者將自身的生活通過文字的形式來進行自身感悟的提煉和總結,從而引發深層的探索。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造就不同文學作品。因此,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創設現實生活情境的方式,將文言文中的情境轉化為生活中的同類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更多的生活經歷。而讓學生親身去經歷文言文中所展現的情境,是一種能夠讓學生完全地在課外活動中落實所學知識的方式。既解決了學生生活經歷的不足、無法理解文學作品和積累寫作素材的問題;又讓學生回歸到生活中,更實事求是、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2]。
三、生活實踐豐富課堂教學
生活經歷是否豐富,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夠擁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自身思維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十分敏感,會產生許多思考和困惑。教師如能恰當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在語文教學中安排學生對生活的實踐,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
課堂教學不只是針對教材的文字進行教學講解,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生活實踐的穿插,是豐富課堂教學的方式之一,能夠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引導學生,從而進行語文教學[3]。
四、從生活環境中滲透教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生活環境,對學生學習一定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教學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在課上顯性地講解知識,也可以利用生活環境隱形地拓展知識。比如:在教室的墻壁、走廊張貼語文知識,飯后茶余讓學生聽聽詩朗誦,看看專題片等等。久而久之,學生通過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對這些隨處可見的語文知識了然于胸[4]。
五、結束語
知識是豐富多彩的,那么教學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來自于對生活的所思所感,當教師的教學脫離生活時,會讓學生產生更多的疑惑。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培養解決困難的能力,而不是囿于小小的書本知識之中。多從生活的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能讓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們貼近生活、熱愛生活,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敢于思考、樂于思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培養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適應社會性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何軍惠.探討如何從生活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20(20):103-104.
[2]樂中陽.淺談如何從生活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J].中學語文,2016(30):21-22.
[3]楊林.捕捉初中語文中的生活元素——談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加教學實例[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2(12):150-150.
[4]李海琴.捕捉初中語文的生活元素——談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方式[J].語文天地,2014(20):61-62.
作者簡介:
王建旭,出生年月:1975年9月,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云南鎮雄;職稱:中學高級教師;學歷:大學專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