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盛
摘要:隨著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人文素質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本文就如何強化初中歷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從挖掘人文素質教育素材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培養同學們的人文精神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三個方面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人文素質教育
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通過學習,汲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知識與能力,判斷各種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觀,豐富自己的人性與情感,通過對歷史學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對歷史的理性思考。歷史人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課堂教學。下面筆者就結合一些案例,對強化初中歷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第一,挖掘人文素質教育素材,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初中歷史學科中既有科學的史實,又有人文的情感,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通過增加文化史、思想史、風俗史、經濟史等內容,使同學們更全面地認識歷史,認識人類智慧力量的偉大,產生對人類文明的敬重感。教學內容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科范圍本身,要立足初中歷史學科,輻射相關學科,聯系現實。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中《絲綢之路與大運河》這一幕時,引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兩首唐詩,不僅使陽關、玉門關這兩個地名躍出紙面,方便同學們記憶,而且勾勒出西部地區的荒涼,自然而然地引到西部大開發的話題,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人文意識。
第二,培養同學們的人文精神。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地闡述為引導同學們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和諧相處,其內涵極其豐富,包括對知識、科學、真理的重視與求索;對道德行為、道德修養、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尊重與追求;對自由、平等、正義等重大價值的渴望與呼喚;對人的關注、理解與尊重和對人的主體性的祈盼與高揚。
要使人文素質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質的作用,必須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陳思和先生說,知識的傳授如果不與真正的人文精神聯系在一起,脫離實際,那只能是一種結果:同學們把知識的因素全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卻越來越遮蔽了。因此,在傳授知識時,必須考慮到初中歷史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必須將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之中,使同學們對已學的知識內化、認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道德觀。
要使同學們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倡“把信心留給自己,對自己負責;把孝心獻給父母,對家庭負責;把關心獻給他人,對集體負責;把愛心獻給社會,對社會負責;把忠心獻給祖國,對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負責”。要選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素材,培養同學們關注現實、關注人類共同命運的樸素情感。新編初中歷史教材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如我們生活的世界的空氣污染、水污染、水災等問題,這些問題將引發同學們思考如何去對待自然,讓同學們用所學的知識思考和批判我們周圍的問題,并善待自然、善待地球。
第三,培養同學們健康的審美情趣。科學求真、人文求善在科學文化和人文建立平衡的同時,健康的審美情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僅要熟讀四書五經,還要精通琴棋書畫,這表明這些健康的生活才藝決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在人文素質的養成中有著重要的陶冶功能。審美情趣并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經過后天的學習和實踐獲得的。
歷史學科蘊涵著豐富的美的因素,建筑、繪畫、書法、服飾等,無不散發著美的氣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同學們的實際,引導同學們去感受美、鑒賞美、想象美、理解美、創造美。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美。商代造型計策、花紋繁縟細密的司母戊鼎、西漢薄如蟬翼的絹衣均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同樣,從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到指南針的出現;從趙州橋的設計,大雁塔的落成,到北京城的修建,大運河的開通,無不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無不滲透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無不表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才能。再如教到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二課《地球變小了》中出現一些世界性的活動,如奧運會這個知識點,我們可以結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來講述中國文化。“中國印”吸收有甲骨文、金文、篆體文字和現代藝術字的因素,含有篆刻藝術、印章藝術和書法藝術的因子,映襯著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京”非“京”,瀟灑飄逸,充滿張力,體現了古都北京形象;似“人”非“人”,體現了體育運動的人文精神。它作為全世界人民相互交往,增進友誼的紐帶,對增強人類的體能和培養團結奮進的精神有著推動作用。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強化對同學們的人文素質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或某一內容能解決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堅持,才能達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新課程、新理念、新思路,充滿新的希望和期待,我相信我們中學初中歷史教師一定會抓住這一良好的發展契機,更好的定位中學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努力強化中學初中歷史教學的實效,充分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為同學們的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