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要:快樂是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我們的生活需要快樂,我們的工作也需要快樂,同樣,我們課堂上的學生也需要快樂,也需要快樂的學習。因為快樂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愉悅的情感,也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成功高效,讓師生體會到了一種工作、學習之外的超脫和成就。
關鍵詞:快樂 教學 情境教育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創設貼切學生生活的情境,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好地理解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體現趣味性,體現數學的魅力,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在“奇”中“問”。
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制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秘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隨便說出一個數(不管是幾位數),教師馬上就可以判斷出這個數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這樣幾個回合,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老師不用計算就能馬上判斷出來呢?老師又有什么絕招呢?學生們就會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對新知的探求中。
二、創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在“悱”中“問”。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知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可以設計這樣一系列矛盾沖突:要求圓柱體容器里的水的體積該怎么辦?學生會回答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教師接著問:要求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學生會說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再求。如果要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要求商場門口的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這樣學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問中。這種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把學生帶入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強烈愿望。
三、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趣”中“思”。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情境:有兩個人合伙做生意,一個人開始拿出3萬元,一個人拿出2萬元辦公司,一年后,公司獲利10萬元,請同學們幫幫他們,怎么分他們才能覺得公平合理呢?這種與學生密切相聯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進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他們非常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思考中。
總之,情境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教學優勢,可以改變以往枯燥而機械的數學學習,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主動,更加有效。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實踐與探索,以實現情境教學的有效實施,使之更好地為數學教學服務,推進教學改革進程,實現數學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文靜. 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
[2]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馬樟根主編,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