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莉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春 130114)
在信息時代,作為信息產業核心的軟件產業已然成為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因此,世界各國均非常重視軟件產業的發展,我國軟件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猛,儼然有后來居上之勢,與之相呼應,隨著軟件產業的發展,我國各類院校(不論是理工院校還是綜合性院校)大多有計算機或者軟件專業[1],雖然畢業生人數眾多,然而一方面軟件類企業卻一再聲明說“無人可用”,另外一方面畢業生卻面臨難于找到合適工作的尷尬局面,而人才的緊缺必然會稱為制約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2]。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與學校是孤立的,之間沒有過多聯系,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仍然存在較大程度的脫節,已經稱為制約軟件工程專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適合我國軟件產業發展需要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院校的軟件人才培養質量,優化軟件人才結構,對于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
為克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畢業生與企業需求不一致的情況,筆者結合城建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整體轉型發展”和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要求,參照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規范》[4],對城建學院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等角度進行總結與實踐。
(1)目標定位模糊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實在原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基礎上建立的,因而,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是源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或者在其基礎上進行簡單的修改,并沒有結合目前行業企業對軟件人才的一線需求,導致設置的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不符合工程實際需要,致使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達不到企業的要求。
(2)缺乏具有實踐實戰經驗的教師隊伍
據調查,目前各高校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師隊伍基本源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很多教師從一個校門進了另一個校門,基本上不具備成熟的軟件開發經驗,在進行實踐性強諸如開發類課程時經常是紙上談兵,無法深入分析講解軟件開發的全過程及其存在的難點,因而,培養的學生也無法真正掌握軟件開發的實際過程,無法勝任開發工作。
(3)課程設置脫離行業需求,理論與實踐脫節
由于學校人才培養方案通常是按周期進行設置執行,使得培養方案中設置的技術課程相對滯后于行業企業的技術需求,加之教材更新速度慢、教師缺乏企業開發經驗,使得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指導時并不是依照企業軟件開發過程進行教學安排,因此,使得學生在校的學習與實際的企業需求相去甚遠,無法勝任企業的崗位需求,必須經過二次培訓方能適應企業崗位需要。
城建學院軟件工程專業于2011年批準招生,但是,從2009年開始,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立軟件工程方向進行招生。軟件工程專業從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在軟件工程專業開始嘗試“3+1”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四年的教學實踐,學生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就業率不斷創下新高,就業對口率逐年提升。
(1)培養模式的改革
軟件工程專業注重內涵發展,按照學校“突出應用、集群發展、優化結構、培育特色、提高質量”的專業建設指導思想,依據“服務社會設專業、依托行業建專業、校企合作強專業”的原則,軟件工程專業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全面采取“3+1”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采取“1~4學期夯實基礎,5~6學期強能力,7~8學期強化實踐”的構建模式,克服學校教育與行業企業需求脫節的弊病,將學生的知識轉化成能力,真正實現知識、能力、素質與企業需求對接,培養適應崗位需求的畢業生,不斷推進轉型發展,適應社會行業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2)培養目標的確定
在學校總體“圍繞地方和行業經濟發展需要,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轉型思路即“地方性、應用型”指引下,確定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思路為:面向市場,面向崗位,面向未來。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標準,以“實基礎、強能力、重應用、面向工程”為指導方針,體現應用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三個維度,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個人綜合素質協調發展,使得學生具有工程意識,將具體技術與工程實踐有機結合,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
課程設置以IEEE SWEBOK、IEEE CC2001SE和我國《軟件工程本科專業規范》等的知識體系為主體,結合中國軟件產業、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和本辦學的具體實際,要求課程體系能反映軟件工程領域科技進展,突出軟件開發的技能需求,注重企業應用實際的原則。在理論課程體系設置中在課程設置中注意課程的內在聯系,形成了C程序設計語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結構、Java程序設計、Web程序設計基礎—、HTML5程序設計為一體的程序設計與算法基礎系列課程,電工電子技術、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硬件與系統基礎系列課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及應用、結構化查詢語言、Windows程序程序設計系統軟件基礎系列課程。專業主要課程體現了軟件工程專業注重軟件開發綜合能力的培養。設置以強化Java技術體系為主的企業級開發課程系列和偏重移動開發的移動互聯方向,使得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并可以根據個人實際和興趣,進行分流培養。
(4)校企深度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設置的實踐教學體系既包含課程設計,也包括從初級軟件開發實訓、Web開發實訓等基礎實訓,也包含與企業深度合作的軟件測試實訓、JavaEE開發實訓、移動互聯網設備開發實訓、企業項目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綜合實訓環節。在與企業對接中,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結合模式,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
“引進來”著重強調將企業實踐項目引入到校內的課程及其課程實訓中,解決實訓中缺乏實際項目背景,與企業脫軌的狀況。目前已經與“吉大中軟”、“達內集團”、“東軟睿道”等企業合作實施共建4個校內實戰項目研發基地。從2015年起,在Web開發實訓、數據庫綜合實訓、移動互聯開發實訓等環節將企業教師請到校內,結合企業項目實際進行對學生的綜合實訓,截止到目前,已經累計引入項目8次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有效促進就業。
“走出去”著重構建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大一對學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引領學生走入專業,提升專業學習興趣,大二大三將企業導師及項目引入學校,大四的綜合實踐環節將學生送入企業,接受企業鍛煉,進行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環節,采用校企雙方雙向選擇的方式,簽訂頂崗實習協議,進行校內外雙方考核評價的方式進行。
自2015年以來,累計送出25人次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對頂崗實習的就業跟蹤,參加頂崗實習的生學畢業后專業就業對口率高達92%,平均薪資達到8000元以上,極大地提升在校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及其教學效果。通過校企通力合作,實現學生與企業、學生與就業崗位的深入融合,推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共同發展。
(5)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
軟件工程專業在校院二級整體工作方針的指引下,高度重視教學工作,加強教學質量管理,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組建課外科技活動小組,開展第二課堂和科技活動,引領學生走入課堂,自2013年以來,我專業組建學生興趣小組,結合教師科研項目,進行創新創業訓練,進行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累計已經有40余人次的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專業技能學習。在實驗室學習過的學生就業效果優異,且就業對口率達到95%,平均薪資水平高于其他同學。累計有35人次獲得省級、國家級課外科技活動獎項,有15人次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
在教學中,軟件工程專業全體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改革。在語言類教學中采用案例式教學,改變考核考評機制,針對動手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采用上機考核與理論考核的有機結合,變更原有的考核模式,與我院的教學改革有機融合。同時,我專業教師還積極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在形勢下,積極探索面向OBE模式的教學內容改革,已經在Java、軟件設計模式課程中開始實施,以此為基礎,成功申請2項省級教學研究課題。
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分層次考核,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個性化考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已經在算法分析設計、C語言課程設計、軟件建模分析課程設計中進行實施,設置不同難度題目,學生可根據自身能力,進行選題,進行分層次的考核,既滿足能力強的學生的提升需求,又能夠讓能力有待于提高的學生有滿足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加專業的吸引力,引領越來越多的學生熱愛專業,熱愛學習。
雖然經過幾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我們根據行業企業的需求,不斷探索應用型軟件人才的培養,結合學校的總體目標和生源質量,明確培養目標,以生為中心,不斷堅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今后的專業建設中,將不斷完善校企合作中“校外實踐環節管理體系及其質量監控體系”,提升自有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努力培養更過優秀的、符合行業企業需求的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