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至臻
印染業上承織造業,下接服裝家紡業,是紡織業技術提升的關鍵。得益行業集聚之利,盡享水鄉地理之便,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的印染得到蓬勃發展,是中國輕紡城及柯橋區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撐。但同時,印染行業能耗高、水耗大、污染重的缺陷也阻礙了其可持續發展,現有行業結構所隱藏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行業競爭優勢逐漸受到威脅。
由于環保政策標準縮緊,從2005年開始,印染布產量同比增速趨緩,從雙位數增速下降至負增長。2010年開始,印染行業產量出現持續下降趨勢?!笆濉逼陂g,全國淘汰落后印染產能共158.3億米,我國規模以上印染企業印染布產量由2010年的601.65億米減少到2015年的509.53億米。隨著下游服裝消費的復蘇,印染產量2016年底部回升,行業盈利水平良好,2016年規模以上印染企業印染布產量533.70億米,同比增長4.74%,扭轉了2011-2015年連續五年負增長的態勢。與全國印染行業的總趨勢一樣,從2011年起,柯橋區的印染布產量也經歷了持續下降,從2011年的190.1億米下降到2015年的162.14億米,2016年印染布產量止跌回升,全年印染布產量為165.27億米,2017年印染布總產量為171.53億米。目前,印染行業處于持續下降后的回升階段。
柯橋區政府在2016年底提出《柯橋區印染產業轉型升級試點實施方案》,大力推進印染企業整合,印染企業全部集聚到濱海工業區,打造成為具有明顯產業特色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藍印時尚特色小鎮。截止2018年2月,柯橋區應退出區的印染企業和熱電企業悉數搬到沿海印染工業集聚區,印染行業集聚工程正按部就班地推進。本文擬從柯橋區印染產業新形勢下成本管理進行分析探討。
印染企業主要成本包括:第一類是生產成本。包括染料、助劑、能耗(水、電、煤、蒸汽)、人工、排污費、機物料、其他制造費用等;第二類是營運成本。包括企業營運過程中發生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和營業外支出。生產成本占重大比重,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生產成本中染料和助劑價格非常敏感,由于染料和助劑的生產易出現安全事故,導致相關企業停產整頓,甚至部分產能關停,同時相關企業還會存在環保督察導致的限產,這些無法預料的事件導致染料價格劇烈波動。
以柯橋區A企業為例:

表1、A企業印染成本要素的價格及變化趨勢
隨著染料價格的上漲,印染企業間的成本差距有所拉開。對于一些有資金實力、有足夠存儲能力的印染企業來說,染料可以按年采購,每年年初采購一年所需的全部染料,避免當年出現不可預見因素導致染料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成本上升,因此2017年三季度染料價格的快速上漲對這類企業的影響不大。但對一些資金有限、存儲能力不足的企業來說,這類企業一般是每年分批采購,染料價格上漲給這類企業帶來成本上漲的壓力。從2017年12月開始,染料連續上漲,印染企業的染料采購策略勢必又會有所調整。
一家中等規模以上的印染企業搬遷成本在2億元左右,包括土地摘牌、廠房建造、設備購買等各種成本,企業搬遷進入集聚區,對印染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現在區政府在力推印染集聚,雖然從長期來看有利于整個印染行業的發展,但短期肯定會對印染企業造成沖擊,提高企業的運作成本,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目前,國內分散染料產能大約為55萬噸,占全球分散染料市場70%,三大分散染料生產廠家浙江龍盛、閏土股份和浙江吉華共擁有分散染料產能共約34萬噸,集中度約70%?;钚匀玖瞎矒碛挟a能44萬噸,前五大廠家合計擁有產能27萬噸,市場占有率約為60%。總體而言,染料行業呈現寡頭壟斷競爭格局。由于上游染料行業高度集中,行業集中度相比較低的印染企業與染料企業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面對染料漲價,企業只能選擇接受。
柯橋區印染行業的工人以外來人口居多,工人穩定性較差。部分企業的工人流失率達到40%。由于每個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理念、設備運轉情況等不同,即使是一個從事印染生產多年的工人,進入一個新的企業后,也會存在一個過渡適應期。這個期間是印染企業一年中次品率最高的期間。但同時,春節之后的三個月是印染行業當年的第一個生產旺季,決定著一個印染企業當年的盈利情況。
近些年中國的平均人工成本也在逐年上漲。因此,為了盡可能留住工人,近幾年柯橋區印染企業工人平均工資逐年增長,基本上每年都會較上一年增長5-10%左右。2017年柯橋區印染企業的工人平均工資達到6~8萬/年。印染企業普遍反映“招工難、用工貴”。
1.柯橋區目前按印染企業噸排污指標貢獻率情況,每年對印染企業排污指標進行削減。促使企業加大環保設備投入,按標準排放,在增加排污指標的同時擴大產能。例如,某印染企業投資日處理能力10000噸/日的廢水處理系統,回用率為60%,排污指標為7400噸/日,在排污指標不增加的同時,實現用水量13400噸/日的產能。但投資建設廢水處理系統,要增加企業的成本。
2.“煤改氣”導致印染企業成本上升。為加大對印染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柯橋區推出“煤改氣”計劃。針對“煤改氣”,印染企業大致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將導熱油定型機更換成煤改氣定型機,一種是將導熱油定型機改裝成煤改氣定型機。1臺導熱油定型機約140萬元,1臺煤改氣定型機約152萬,但改裝成本在40萬元/臺。印染企業在煤改氣后,按照現在煤炭價格,計算可比數據,印染企業在煤改氣后,每天的能耗成本增加50%,由于能耗成本在染色和印花的成本比重均為最高,使企業成本大幅上漲。
根據表一,受到環保政策的影響,A企業各項成本要素中,價格上漲幅度最大是排污費,其次是蒸汽價格。與2016相比,2017年的排污費從5.54元/噸漲到6.61元/噸,上漲了19.3%;2017年的蒸汽從156元/噸上漲到179.3元/噸,上漲了14.9%;與2014年相比,排污費和蒸汽分別上漲了131.1%和55.9%。隨著治污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環保方面的成本支出將會逐年增長。
隨著行業對綠色生產的標準不斷提高,柯橋區印染企業經歷前所未有的成長煩惱。
中美貿易之爭,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成了中國紡織業的最大對手,大量出口的訂單轉到這些國家。在中國進出口下滑的情況下,歐盟從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進口大幅上升;美國從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柬埔寨進口增速;日本從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進口大增。人工費用方面,以孟家拉國為例,當地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是50美元,技工的工資在100~120美元,而柯橋區技術工人的工資普遍在5千元(約合730美元)左右,光是工人成本就差了好幾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客戶單價一壓再壓,生產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越來越少。
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印染企業必須從全局、長遠進行成本管理,打造競爭優勢。從源頭管理好成本動因和基層作業,達到最佳投入產出比。
價值鏈不是獨立活動的匯集,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活動構成的一個系統。包括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到產成品的配送及服務的全部步驟,每個活動都有可能相對于最終產品產生增值行為,所有的成本都能夠分攤到每一項活動中。一是分析上游價值鏈,降低供應鏈上的成本。與供應商建立基于競爭戰略優勢地位的合作伙伴關系,以獲取價廉質優的原材料,在尋求成本降低機會的同時,又可避免出現因斷貨帶來的時間成本。二是分析下游價值鏈,加強與下游客戶的聯系,采用經銷模式的規模以上印染企業,需對銷售渠道進行整合和優化,以實現降低溝通成本和協調成本、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三是優化企業內部價值鏈,減少成本費用消耗。
印染企業應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的產品,在同質化競爭中勝出;同時能夠提高反應速率,快速應對市場上出現的新品種、新花型。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應實施集中差異化策略,應明確自身的定位,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印染流程上的專業化還是印染產品上的專業化,做自身更加擅長的業務,在細分市場做強,占據細分市場。對于大型印染企業而言,應實施差異化策略。加強研發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行業話語權;同時應盡力提高市場份額,通過規?;档蛦挝怀杀尽?/p>
降低物料、能源消耗,提高單位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就能提高企業的利潤。在節能降耗方面,某印染企業主要設立激勵措施,采用總體指標,全年總的目標成本,與行業的平均水平相比,節約的成本按照一定比例(比如80%)由工人享受其帶來的利益,激勵工人主動降低生產成本。對成本控制、人員控制、能源控制,都分別制定詳細的辦法及對應的激勵措施,從部門負責人、到班組長、再到每一個工人,都能夠從控制生產成本中得到收益。企業制定詳細的KPI指標,只要能夠保證企業相應的利益即可,其余的應當有工人去分享。這樣的績效考核體系是經濟性的,生產成本控制得好。
印染企業采用人工打漿,會由于責任分工不夠精確,且工人工作狀態的不穩定性,使得質量無法保證,同時也造成漿料的浪費。采用計算機控制打漿系統替代人工打漿,有三個優勢。第一、可以減少工人連續勞動疲勞帶來的誤差。第二、整個漿料系統制造、配送過程穩定。計算機控制打漿系統精確性高,電磁閥、稱量器,都在誤差范圍內,白天和晚上都一樣。第三、計算機控制打漿系統,能夠保證作業環境的清潔。傳統打漿,倒漿時粉塵漫揚,由于該套系統是密封且連續的,既能減少粉塵,又能減少打漿過程中的溶劑揮發,減少氣體污染,也能保證打漿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提高一次成功率,就是從源頭上解決節能減排,目前,企業一次成功率都不是很高,有些品種檔次要求高的,一次成功率在70%左右,20%-30%的布需要加工兩遍甚至更多遍,才能達到質量要求。要提高一次成功率需要通過智能化在線檢測和控制系統實現。打樣一次成功率高,能夠提高整個企業的效率,避免打樣環節制約企業的產能釋放,減少后續工序的人員及設備的閑置。
印染企業應充分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加強技術創新,進行設備更新換代,提高生產效率。政府應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空間,同步規劃建設產業集聚所需水、電、路、汽、氣、通信等設施,以及商貿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大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集中供熱和集中廢水處理,引導、保護企業集聚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發揮產業鏈的協同效應。
一是統一底層信息標準。將業務成本信息與財務系統融合。二是構建企業級信息平臺,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引入ERP系統。運用ERP系統,為企業員工及決策層提供決策手段,對企業的生產、對業務員的出貨情況進行智能化控制與考核。三是搭建多維信息平臺。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移動應用、云搜索等技術推動成本信息便捷化查詢、智能化應用,對客戶進行分析,達到最優降低成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