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曉
近幾年稅收法律處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過程,部分內容做了很大的調整,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要把最新的稅法知識講授給學生,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講授的教材并不可能完全是更新了的,因為教材一出版就過了實效性,出版出來的內容跟不上稅收政策的變化速度,那么就導致教師在備課時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才能把最前沿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由于教材更新速度不夠,因此學生需在課堂上做大量的筆記,但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
各大高校的教師講授《稅法》課程的學時都是依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的,但不少教師在稅法的教學中就會發現問題,一般總學時是64學時,也有個別高校是32學時,但不管是64還是32學時里面是包含了講授學時和實踐學時。但是我國現行稅種有18個稅外加教育費附加,如果又分出部分學時進行實踐的話,是不可能完成那么多個稅種的教學。64個學時都很難高質量完成,更何況是32學時了。因此就會出現兩種教學情況,一是選擇只講授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四大重點稅種,其他小稅種全部讓學生自學,這樣才能保證實踐學時,因為稅法中的納稅申報也是很重要的實操內容,對同學們以后工作是有緊密聯系的,但是這個選擇會讓學生對其他小稅種的學習缺失了,除非學生都有比較好的自學能力;二是選擇舍棄實踐學時,全部用于講解18個稅種,這樣就可以讓專業的學生學習到所有的稅種,但是就缺失了納稅申報這個重要實操練習。
稅法也被不少人戲稱為“碎法”,特別是改革這幾年。對于學生來說,如果知識點記憶不牢靠,做題時提取信息受阻,就會慢慢地對該門課程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特別是2017年和2018年,這兩年的變動相當的多。學生剛剛才學了新知識,一年不到又發生變動,信息處理不好的話,學生就會覺得很混亂。
等待新教材出版才講授新知識,這條路是不可行的。不管是作為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主動去更新知識。但主要還是從教師這里入手,那么應該如何提高教師主動更新知識的機率呢?本人認為,可以鼓勵教師去考取相關的證書,比如中級會計師證,注冊稅務師證和注冊會計師證,教師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會主動地去更新知識。而學生的自主更新主要由教師去引導的,比如說增值稅的稅率在2018年5月1日發生變化了,但是教材里肯定沒有更新那么快,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先自行整理資料,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去展示他們的成果,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整理的詳略情況給予評定課堂表現分數,并且計入平時成績,從而影響學生的期末成績。但是本人更建議由財政部門建立一個網站,專門是用于記錄更新的稅法政策。在網站上不僅僅有法條的陳述,還有新法與舊法的對比,最好還有舉例說明,這樣就更容易看出新舊法的區別所在。并且允許所有社會角色的人員(包括財務人員、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該網站上直接學習新的內容,也允許注冊的訪客在上面留言提問,把實操中的疑難問題在上面提出,并由財政相關人員給予回答。
我國的稅種有18個,64個學時只能夠講清楚理論,建議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專業方向,比如設立稅方向的,那就在后續的方向課程里加一門《納稅申報》的實踐課程,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該課程學習對各個稅種的網上報稅。目前,有些高校的經費問題,對課程實驗室投入不足,無法進行有效的實驗,比如沒有購買納稅申報的相關軟件,學生無法仿真練習,只是停留在做字面上的計算題目,這樣就完全與實際工作脫軌了。為此,高校需要積極籌措資金,改善目前的實驗基地條件,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真實企業的業務處理工作,同時激發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學習的興趣,提高實驗的效果?,F在教育部都推動校企合作協作育人項目,可以把企業引入課堂,讓企業人員來給學生上納稅申報的課程,這樣仿真性更強。不僅解決了目前高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較弱的現狀,把企業的優秀人才引入到學校中,教師和學生都能更好地了解理論知識在企業的實際操作情況,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很多教師覺得只要把知識點講授給學生就可以了,但本人覺得教會學生獲取學習的能力更為重要。我們可以用思維導圖法、表格法來給學生梳理知識。比如講解購入農產品的抵扣政策(如圖)這是今年5月新變動的內容,通過表格,學生更容易接受。我們也可以用口訣記憶法,比如營改增”行業一般納稅人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的應稅行為有很多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記憶口訣“一個快遞員快樂的一天”:上班:從“倉庫”(倉儲服務)中“搬”(裝卸搬運服務)出快件,開著“租來的電動車”(有形動產經營租賃服務),去“派件”(收派服務);下班:坐“公交車”(公共交通動力服務)去“體育館”(文化體育服務)看“熊出沒”(動漫)大“電影”(電影放映服務)。對稅收政策的理解比記憶更為重要,對稅收政策的理解不能僅站在納稅人的角度去思考,而應該站在征稅人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稅收政策為什么這樣制定。比如說增值稅的免稅政策,內容很多,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僅很快遺忘還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國家為什么要制定減免稅規定?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可能是鼓勵、照顧、用于非經營項目或者是成本效益原則。比如,跟農業相關的一般都免稅,因為國家鼓勵,跟老人、嬰幼兒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相關的,一般都免稅,因為國家要照顧他們等等。其實記憶的方法是很多種的,如果教師能把記憶法引入教學,學生提取信息快速了,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提升了。

情形 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專用繳款書 取得銷售發票或收購發票能深加工 進項稅額=專用發票(專用繳款書)的金額×12% 進項稅額=買價×12%扣 兼營 分別核算,否則按注明的“增值稅額”或“買價的10%”扣除非深加工 進項稅額=專用發票(專用繳款書)的金額×10% 進項稅額=買價×10%不能從批發、零售環節購進適用免稅政策的蔬菜、部分鮮活肉蛋而取得的普通發票扣
稅法課程有它的獨特性,雖然這幾年變動比較多也比較碎,但這都是與我們國家當前的經濟情況和社會情況有關的,如果講授時能讓學生結合當前的情況去思考稅法政策為何會變,而不是只站在一個納稅人的主體去思考,這樣就更能理解變動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