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紅
【摘要】目的:探討肺結核病患者痰涂片及痰培養檢測結果。方法: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結核病患者200例,隨機分為痰涂片和痰培養檢測兩組。結果:200例受檢者中96例患者為抗酸桿菌陽性結果,比例為48.0%,其中痰涂片及痰培養陽性例數分別為37例以及59例,比例經計算后為18.5% 及 29.5%。結論:痰培養組檢測率明顯高于痰涂片組檢測率,同時痰涂片的抗酸桿菌檢測特異性較高,其敏感性不是很高,痰培養組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較高。無論是在結核病的控制、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還是在肺結核病的診斷治療中,分枝桿菌的分離培養都是結核病病原學有效的診斷標準。
【關鍵詞】肺結核病患者;痰涂片;痰培養;檢測結果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125-01
近幾年來,肺結核病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加。痰結核菌檢查在現代結核病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顯。痰結核菌檢查的結果與結核病流行病學研究、臨床診斷、監測、鑒別診斷、治療效果考核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結核病控制工作質量以及效果的評價與痰結核菌檢查密切相關[1]。我院在肺結核病患者的治療過程當中,使用痰涂片及痰培養進行檢測,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結核病患者200例,隨機分為痰涂片和痰培養檢測兩組。
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晰,同時表達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正常;年齡>30歲,性別不限定。
排除標準:①身體的部分器官經歷嚴重損害的患者;②患有各種腫瘤疾病的患者;③原發性精神病患者;④不愿意接受該研究的患者。
痰涂片組男47例,女53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37.5±1.2)歲;痰培養檢測組男51例,女49例,年齡31~66歲,平均年齡(39.6±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痰涂片及痰培養的方法主要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防癆聯合會推薦使用的涂片萋-尼氏抗酸染色法與羅氏培養法。痰培養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用來分離培養的標本的采集時間應盡量控制在未應用抗結核藥物之前。同時需要注意,應該在接受治療的肺結核患者停止服藥兩天后,對患者的痰標本進行采集。為達到減慢污染菌繁殖速度的目的,相關研究人員應該采集標本之后立刻送檢同時迅速完成檢查操作步驟[2]。如果標本不能及時完成檢查操作步驟,應將標本放置在 4℃冰箱中進行低溫保存,防止標本出現變質的問題。需要用來進行分離培養的標本,應該嚴格確保標本采集后的三天內將處理和接種程序完成。將標本進行酸處理,靜置約半小時,在靜置期間護理人員應該進行無數次震蕩,將已經處理完成的標本進行無菌接種至2支改良羅氏培養基,其中,每支培養基接種0.1ml。標本進行酸處理去除污染的時間應該不超過半小時。培養管在接種后,將培養管置于37℃恒溫保存箱進行孵育處理,進行接種之后分別于3小時、7小時進行觀察,接下來的觀察頻率為每周一次。如果標本出現發現菌落生長繁殖,醫務人員需要進行抗酸染色確認是否屬于抗酸菌,如果確認是抗酸菌,研究報告可以指出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如果標本兩個月內未無菌落生長,研究報告可以指出分枝桿菌培養陰性。除此之外,進行標本觀察時需要注意菌落的外表形狀以及表面色素的產生情況[3]。
1.3 觀察指標
培養為痰標本進行接種之后分別于3小時、7小時進行觀察,接下來的觀察頻率為每周一次,醫務人員需要根據《結核病診斷實驗室檢驗規程》對患者的結核病診斷進行嚴格記錄[4]。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x±s)檢驗, 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00例受檢者中96例患者為抗酸桿菌陽性結果,比例為48.0%,其中痰涂片及痰培養陽性例數分別為37例以及59例,比例經計算后為18.5% 及 29.5%。
3 討論
痰結核菌檢查的結果與結核病流行病學研究、臨床診斷、監測、鑒別診斷、治療效果考核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結核病控制工作質量以及效果的評價與痰結核菌檢查密切相關。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如果在患者痰中檢查出抗酸桿菌的存在,無論X線胸部影像情況如何,患者均可確診為傳染性肺結核患者[5]。抗酸桿菌涂片檢查在結核病的診斷、治療和控制方面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痰涂片檢查除了研究結果準確的優點之外,其檢測成本相對較低,并且檢測耗費時間較短,已經成為診斷結核病的典范,國際醫療機構的相關組織向全球推薦該種檢測方法[6]。
綜上所述,痰培養組檢測率明顯高于痰涂片組檢測率,同時痰涂片的抗酸桿菌檢測特異性較高,其敏感性不是很高,痰培養組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較高。換句話說,無論是在結核病的控制、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還是在肺結核病的診斷治療中,分枝桿菌的分離培養都是結核病病原學有效的診斷標準。
參考文獻:
[1] 張曉輝,苗潤青,賈艷輝.北京市平谷區肺結核患者痰涂片鏡檢及培養結果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6,62(5):556-557.
[2] 商健,陳盛玉,鐘達,等.106例復治痰涂片陽性肺結核患者的痰培養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6,29(22):3338-3340.
[3] 趙琰楓,余琴,楊錫琴,等.肺結核患者血漿血小板源生長因子水平及其與載菌量的相關性[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6,27(19):2737-2739.
[4] 姜曉穎,尹韶華,黃海榮,等.交叉引物擴增法對初診肺結核患者檢測效能的多中心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17,39(7):746-750.
[5] 李德新,高江彥,邢艷榮,等.結核桿菌RNA、結核桿菌DNA及γ-干擾素釋放試驗聯合檢測對菌陰性肺結核的診斷價值[J].國際呼吸雜志,2017,37(13):966-969.
[6] 江萬航,衛安娜,龐慧敏,等.實時熒光核酸恒溫擴增檢測技術在疑似肺結核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防癆雜志,2017,28(12):130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