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映芳
【摘要】近年來我國爆發多次禽流感疫情,針對禽流感當前臨床中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禽流感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隨著疫情的發展,會在更多的禽類和人中傳播,最終造成禽類和患者的大量死亡,對于社會發展和穩定都是十分不利的。當前我國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控禽流感,在禽流感防控中需有效掌握禽流感的流行病學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夠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實現對該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預防。基于此,本研究將對禽流感流行病學特點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禽流感的預防,為實際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禽流感;流行病學;特點;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137-01
我國于上世紀針對禽流感病毒開展研究,依據病毒的不同致病性,通常將其劃分為低/非致病性、中致病性、高致病性。H9N2和H6N8亞型中一些毒株為中致病性,H5和H7亞型中若干毒株為高致病性,其余為低/非致病性。在禽流感防控中需有效掌握禽流感流行病學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夠開展有效預防,減少禽流感的發生和發展。
1 禽流感流行病學特征
1.1 傳染源
近年來禽流感感染者均為禽直接感染人,無證據顯示在人群中病毒能夠有效傳播。2014年發現禽流感病毒感染疫情后,當前對于H7N9禽流感病毒傳染源還沒有明確,依據已有經驗判斷可能是攜帶H7N9禽流感病毒的分泌物或禽類。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禽,尤其是散養家禽或水禽,為具有重要意義的傳染源。野禽、水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不僅會有大量病毒排除,還會在遷徙過程中進行病毒傳播,很可能會引起禽流感大面積爆發。
1.2 傳播途徑
禽流感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過接觸禽類排泄物或分泌物感染,另外與病毒直接接觸也會發生感染。2003年荷蘭出現86例禽流感感染,其中3名感染者與感染家禽未發生接觸,但確有病毒感染癥狀出現,同時從其身上分離獲得該病毒,說明禽流感可能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相關學者對200名禽流感接觸者進行研究,未發現二代傳播,說明禽流感病毒在人和人之間傳播較難。病毒重組過程中,若和人或者哺乳動物發生混合感染,人類流感部分基因被獲取后,可能就會因適應人類而造成大范圍流行[1]。
1.3 易感人群
當前確診禽流感感染者多為成年人,感染者年齡范圍4~87歲,H7N9禽流感者年齡中位數63歲,甲型HINI流感和H5N1人禽流感患者年齡中位數低于30歲。這可能是因為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更易出現嚴重癥狀,或者是老年人經常去活禽市場,和病毒接觸機會更多。禽流感爆發期間,禽類養殖、販運、銷售、加工、宰殺相關人員,感染者發病前7天內接觸者都是高危人群[2]。
2 禽流感預防控制措施
2.1 強化對人禽流感疫情監控
針對禽流感疫情開展嚴格監控,盡早發現疫情能夠保證預控的及時、有效開展,對人間禽流感發生和流行進行防范。相關責任機構應當和醫院發熱門診、呼吸內科的合作,主動搜索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有效監測流感樣病例,并將重癥流感樣病例、原因不良病例、嚴重呼吸道感染病例作為重點,對其進行嚴格的監測、采樣、流行病學調查。構建農業、衛生等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協調聯動防控,強化信息交流。針對禽類運輸、養殖、宰殺、販賣、加工等人員開展主動監測,通過有效的樣本檢測實現早診斷、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的目標。進一步提升流感實驗室病毒核酸檢測能力,保證禽流感診斷、疫苗研制、疫情處置可以獲得有效依據。結合禽流感病原學監測、禽流感疫情形勢,開展疫情風險評估和研判[3]。
2.2 提升禽間流感疫情控制水平
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的關鍵是對禽間疫情進行有效控制,實際中應當從禽間流感流行情況出發,保證禽類免疫接種的科學開展。廣泛而有序監測禽間疫情,當有禽類發病、死亡病例出現時,尤其是大面積死亡出現時,應當立即開展病原學檢測,結合疫情實際情況對疫區、疫點進行劃定,同時撲殺疫區內活禽,無害化處理或就地處理病死禽。實際中要依據現代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式進行禽類養殖,使農村地區人、禽、畜混居狀況或家禽散養模式得到根本性改變,防止家禽和野鳥接觸。疫區內禁止活禽販賣、運輸,并將活禽交易市場關閉,降低人群和活禽接觸[4]。
2.3 保護易感人群和加強患者隔離
實際中應進一步強化對流感樣病人的管理,若患者已確診為禽流感或疑似感染,那么應開展隔離治療,并跟蹤管理和醫學觀察密切接觸者。進一步開展愛國衛生活動,有效整治和改善環境衛生[5]。強化對社會大眾禽流感防治知識的宣傳,并全面檢測輿情,對于社會和公眾關注度較高的問題,要開展針對性疫情宣傳,對禽流感防治知識進行有效普及和推廣。有效研發禽流感疫苗,以疫情流行形式研判為依據,適時增產和推廣疫苗[6]。
結語
實踐中為進一步提升禽流感防控效果,需強化對禽流感流行病學特點的分析和研究,為具體防控措施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保證禽流感防控工作成效。本文對禽流感流行病學特點和預防進行了探討,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業人員強化認識,充分掌握禽流感流行病學特點,保證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人杰,姜婷婷,李娜.浙江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流行期間公眾負面心理特征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5,49(12):1073-1079.
[2] 王富良,孫向玨,蔡維未.2013-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7,33(3):208-211.
[3] 張武林,張文東,趙煥云.云南省邊境地區禽流感H5N1亞型病毒血凝素基因變異特征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2):177-181.
[4] 陳茂余,楊玉芳,梁均和.廣東省江門市H7N9禽流感外環境監測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趨勢研究[J].疾病監測,2016,31(10):847-850.
[5] 徐昌平,盧亦愚,嚴菊英.浙江省2002-2006年禽流感H5N1病毒基因特性與進化重組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8,29(11):1114-1118.
[6] 董雯,楊昆,許泉立.2013-2014年中國地區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空間分布格局及時空聚集模式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7,21(7):65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