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王峰 劉本勇
摘要 本文闡述了興山縣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對策,以期為興山縣柑橘產業綠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綠色柑橘;生產現狀;問題;對策;湖北興山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129-02
柑橘是當前人們最喜愛的水果之一,被譽為世界第一大生產果品、第二大貿易果品,其果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抗過敏、抗氧化和抗癌成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療保健價值。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尤其是鮮食水果品質風味已成為各級政府機構以及廣大民眾關注的首要問題,這就要求柑橘原產地必須高度重視柑橘綠色生產技術,大力提升柑橘品質。
興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北側、大巴山余脈與巫山余脈交匯處,是西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屬于長江三峽樞紐工程庫區縣。興山屬秦嶺大巴山體系,山脈走向由東向西伸展,總體地勢特征為東、西、北三面高,南面低,表現為由南至北逐漸升高。縣境內最高海拔2 426.9 m,最低海拔109.5 m,垂直高差達2 317.4 m。興山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體表現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5.3 ℃左右,平均日照時數為1 682.8 h,平均降水量為900~1 200 mm。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形特征,加上興山縣地處偏遠山區、工業企業少、空氣質量好且水源豐富,十分適合柑橘生長[1-2],縣境內生產的柑橘品質優良,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
1 生產現狀
柑橘是興山縣六大特色產業之一,是低山河谷地區常住居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更是興山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支柱產業。截至2017年,全縣柑橘總面積6 666.67 hm2,其中掛果面積5 466.67 hm2,總產量9.5萬t,總產值可達3億元以上。全縣共有4個鄉鎮36個村,1.1萬戶,4.2萬人從事柑橘生產,占全縣總農戶的25.7%,占農業總人口的31.9%。
近年來,在興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是通過持續抓品種改良,不斷調優柑橘品種結構,現優質品種紐荷爾臍橙和晚熟臍橙(主要是倫晚和夏橙)達4 333.33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65%),優質品種產量達5.8萬t(占全縣總產量的61%),品改后平均收入12萬~45萬元/hm2,柑農收入成倍增長,柑橘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高達500多戶;二是抓技術培訓,借助三峽庫區移民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等平臺,深入生產一線、田間地頭,圍繞花期修剪、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對廣大柑農進行培訓,提高柑農技術水平,使柑農意識到現代農業必須要生產安全環保、健康綠色農產品的理念;三是抓綠色生產,在柑橘生產管理中,縣政府每年安排6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抓以柑橘大實蠅防控為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使用太陽能殺蟲燈、黃色粘蟲板、大實蠅誘球等無公害防治技術,確保全縣柑橘產品的質量安全。
目前,全縣共有6個柑橘品種、2 000 hm2基地獲農業部綠色食品標識認證,“興山錦橙”和“興山臍橙”獲地理標識認證,“興山臍橙”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目錄,深渡河柑橘基地通過湖北省進出口檢驗檢疫總局注冊認證出口。但由于興山縣柑橘規模不大,屬于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勞動力短缺,造成部分果園無人管理或是粗放管理,全縣柑橘產業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推廣柑橘綠色生產勢在必行。
2 存在的問題
2.1 規模小,果園立地條件差
興山縣全縣地貌呈“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家園”的格局,是典型的山區縣。整體表現為山大人稀,不僅人口少,土地也少,土地資源十分緊缺,人均耕地面積只有720 m2。由于全縣海拔垂直高差達2 317.4 m,人口分布不均衡,柑橘產業發展屬于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模式,柑橘種植規模小,總量少;而且大部分果園土層較薄,養分貧瘠。據調查發現,興山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較低,約有1/3以上柑橘園土壤缺乏有機質。這主要是由果園立地條件差和過去柑農單一施用化肥造成的。
2.2 技術和勞動力欠缺,管理不到位
目前,興山縣的農業生產方式主要還是靠傳統模式支撐,生產的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收入不高,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造成農村僅剩老弱婦孺的局面,導致農村的農業勞動力素質整體下降。留守的勞動力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相對偏弱,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大,影響柑橘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此外,由于園區管理粗放,不注重修剪,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導致果園密閉,病蟲害嚴重,果樹黃化,樹勢衰弱,最終致使柑橘果實大小不一、商品率低、味酸色淡,品質和安全都得不到有效保證。
2.3 部分分散產區大實蠅防治不力
大實蠅是威脅興山縣柑橘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檢疫性害蟲,主要分布在海拔400 m以上、管理粗放或無人管理的分散產區。這部分柑農本身缺勞動力、缺資金,思想上也不重視柑橘生產,僅僅使用老舊的化學防治技術簡單防治,使用的化學農藥具有毒副作用大、殘留量多、蟲害易產生抗性等明顯缺點,嚴重影響柑橘果實的綠色生產。近幾年,縣政府部門每年劃撥專項資金扶持激勵柑農開展大實蠅聯防統治,實行縣、鎮、村逐級簽訂責任狀考核制度。自從采用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全縣每年大實蠅危害率控制在1%以下,保證了大部分柑橘果實的綠色生產。但是部分分散產區仍存在病蟲害防治不力的現象,阻礙全縣柑橘產業的健康發展。
2.4 無品牌,市場營銷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
興山柑橘大多為農戶小生產,不成規模,主要靠自產自銷,商品化率幾乎為零。雖然興山縣申請有“興山臍橙”“興山錦橙”地理標識認證,也注冊有“昭君村”牌紐荷爾臍橙商標,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未形成品牌化效應,導致現在生產的柑橘優質不優價。再加上興山縣處于偏遠山區,交通運輸不便,快遞行業剛剛起步,運費成本高,網上銷售不便利;大部分都是由商販來收購,柑農不能掌握銷售主動性,且愿意“合樹搖”進行低價銷售,分級意識不強。
3 發展對策
3.1 優選園地,科學規劃,穩步發展
興山縣柑橘要達到綠色食品的標準,首先必須優選園地,即選擇土層厚度在1 m左右,土壤酸堿度適宜(pH值要求在5.5~6.5之間),土壤有機質能達到3%以上,且無污染、水源充足的園地[3];其次要結合市場需求、品種特性、環境條件等綜合因素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種植,比如海拔350 m以上不宜種植晚熟品種(中華紅、倫晚、夏橙等)。近年來,興山縣廣大柑農從柑橘品改中得到實惠,品改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新建柑橘園時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不能為了種植柑橘而開荒破壞原有植被。山地柑橘園坡度最好在15°以下,切忌盲目跟風種植。
3.2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柑農科技意識
“扶人必先扶智”,只有科技才能興農。雖然近年來興山縣每年都借助三峽庫區移民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等平臺對廣大柑農進行技術培訓,但是由于縣、鎮、村沒有形成很好的技術服務組織,縣級技術員無法督促和強化其所培訓的先進技術在實際生產中實施,部分柑農依然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科學種田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縣、鎮、村三級技術服務與推廣組織,重點加強鎮、村技術服務力量,充分發揮各村培養的科技示范戶、種植達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開展既科學先進又實用易行的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使全縣所有柑農普遍掌握柑橘綠色生產的全套技術標準,保證每戶至少有1名技術明白人,為全縣柑橘綠色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3.3 加強精品果園建設,創辦綠色生產示范基地
精品果園的創建是柑橘綠色生產的必然趨勢,是促進興山縣柑橘產業提檔升級、果品提質增效、柑農增收致富的關鍵所在。標準化創建通過全面配套基礎設施,采用標準化栽培技術、省力化栽培技術(推廣建設果園單軌)、營養診斷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膜增糖技術、“三掛一種”技術(即空中掛殺蟲燈、園中掛黃蟲板、樹上掛捕食螨、地上種綠肥)等,提高柑橘園地綜合生產力,使柑橘果實的品質得到提升,力爭柑橘產量達到30 t/hm2以上、優質率達到85%以上。
同時,創辦更多的柑橘綠色生產示范基地,嚴格按照《綠色食品 柑橘類水果》(NY/T 426—2012)操作規程進行生產。通過示范基地的建設,讓柑農真實地看到現代農業新技術在柑橘生產運用中所帶來的實際效果,讓示范基地充分發揮“講給柑農聽、做給柑農看、柑農跟著干”這樣一個田間學校的作用。
3.4 引導土地合理流轉,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效用
對于一些分散產區無人管理或管理不善的果園,主管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鼓勵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流轉或租賃等方式承包經營,讓所有柑橘園得以精細化管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尤其是分散產區必須要重視大實蠅的綠色防控,鼓勵缺勞動力、缺技術、缺資金的農戶將果園轉讓出去,讓有勞動力、懂技術、會經營、不缺資金的人種植管理,有效解決大實蠅防治不力的問題。同時,因為興山縣柑橘大部分屬于農戶零星分散的生產模式,規模小、可發展面積又有限,政府部門可大力扶持專業合作社,讓每個柑橘主產村都有1個上規模、經濟實力雄厚、技術人才豐富、市場信息靈通的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效用,使興山縣逐步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3.5 加強柑橘產品質量和品牌創建
一個好的產品品牌,無疑要以優勝的產品質量作為保障。而提高果實品質,關鍵是要搞好栽培管理技術。技術服務部門要大力宣傳綠色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通過合理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以植物源、生物性農藥為統領,以生物有機肥為突破口,配以科學的修剪、疏果技術,做到關注生產中的每個環節,從源頭上保證柑橘果實的綠色生產。
政府部門牽頭引導專業合作社和進行柑橘銷售的龍頭企業做好柑橘宣傳、營銷工作,結合本地的區域文化,強化柑橘產品品牌的人文、風土氣息,塑造出興山縣柑橘產品的特色品牌。在銷售方面,首先要搞好興山縣柑橘產品包裝工作,可重點培育“昭君村”品牌,支持所有柑橘銷售企業使用“昭君村”商標,全力打造“昭君村”品牌,推行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標識;其次要積極開辟線上銷售渠道,通過構建傳統銷售和網絡銷售相結合的柑橘產品銷售網絡,保障銷售渠道暢通[4-5]。為更好地保護興山縣柑橘品牌,避免假冒偽劣產品,主管部門可制定一些相應的品牌保護方案,并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嚴厲打擊各種冒充行為,為興山縣柑橘綠色生產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4 參考文獻
[1] 鮑江峰,夏仁學,彭抒昂,等.三峽庫區紐荷爾臍橙園土壤營養狀況及其對果實品質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6(3):16-20.
[2] 何曉旭,張麗,姜玉印,等.近50a興山縣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分析[J].貴州氣象,2013,37(4):30-34.
[3] 胡瑞忠.柑橘綠色種植管理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8,12(11):26-27.
[4] 王薔.四川柑橘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與發展選擇[J].農村經濟,2015(8):38-41.
[5] 孫鈞,徐建國,陳力耕.浙江柑橘產業現狀與對策研究[J].浙江柑桔,2007(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