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措 李宏榮
摘要 退耕還林工程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自實施以來一直為國內外所關注。綜合評述了青海省退耕還林現狀,分析了取得的成果以及對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并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提出了繼續推進落實的建議。
關鍵詞 退耕還林;現狀;效益分析;問題;對策;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209-0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ject in China,the proj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has been concerned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s implementation.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Qinghai Province,analyzed the achievements and impa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ety and economy,and proposed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continuing to implement them.
Key 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present situation;benefit analysis;problem;countermeasure;Qinghai Province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有“中華水塔”之稱。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是我國生態系統平衡樞紐。長期以來,由于過度無序開發,生態環境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干旱和荒漠化等問題突出,生態系統對經濟的承載能力越來越弱。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就全世界而言,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逾360萬km2,沙化土地面積己達到174萬km2。草原“三化”面積達到135萬km2,近50年來100 hm2的湖泊消失100個以上,湖泊總面積減少了100萬hm2;而西部地區又是我國生態退化的重點地區。在這種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和多種經濟、社會和政策因素的作用下,我國政府啟動了大型或超大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以遏止水土流失加劇趨勢。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將退耕還林列入西部大開發國家首批投入項目,青海省也列入首批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試點。
1 青海省退耕還林現狀
青海省退耕還林工程主要安排在東部黃土丘陵地區、西部柴達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風沙區、青海湖環湖地區和青南“三江源”地區坡度>15°的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青海省從2000年開始退耕還林試點,2002年全面啟動,“十二五”以來,青海省落實林業生態建設投資151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完成營造林89.13萬hm2,是“十一五”時期的2.5倍。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共完成前一輪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工程任務74.03萬hm2,其中退耕地造林種草19.33萬hm2(造林17.38萬hm2,種草1.95萬hm2),荒山荒地造林種草42.43萬hm2,封山育林12.26萬hm2;完成2015年度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2.00萬hm2。全省森林面積達452.00萬hm2,森林蓄積量5 010萬m3,森林覆蓋率從“十一五”末的5.2%提高到6.3%。經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推進,青海省生態保護和國土綠化取得了重大成效,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深遠影響。
2 重要性分析
雖然青海省是經濟小省,在全國GDP占比份額很小,但是資源大省,其獨占性優勢在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位、無法替代的生態戰略地位。廣泛分布于青海省的森林、草原和濕地生態系統,在水土保持、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草場、農田防護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由于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以及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高原氣候系統的暖干化,使青藏高原土地生態系統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表現為生物多樣性銳減、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
青海省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因此,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必須加快推進退耕還林制度落實,提升國土綠化面積,加大森林覆蓋率,牢固樹立好生態屏障[1]。
3 效益分析
3.1 生態環境效益
大面積推進人工造林增綠,深入實施退牧還林還草、退化草地治理工程,增加了森林草原資源量,顯著提升了植被覆蓋度;加大濕地保護管理力度,開展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功能和價值評價,增強了生態系統多樣性;綠色城鎮、綠色鄉村的建設,機場、高速公路、省道等道路的建設,優化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和居民的居住環境。
國土綠化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森林植被覆蓋度增加,增強了防風固沙、水土涵養功能,減少了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的發生,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貧瘠化的趨勢,明顯改善了氣候。
3.2 經濟效益
隨著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理念的不斷轉變和提升,積極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取得了明顯成效。退耕還林合理有效重組了農村的資金、人力和物力等重要生產要素,實現了耕地向林業的轉變,使農民的生產模式發生了改變,林果、香料、中草藥等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相關企業的參與,實現了農村經濟的產業鏈條化和合作多元化[2]。同時,農民在輪牧、圈養禽畜的過程中進行的圍欄封育、人工種草等活動有效提高了草場生產力,遏制了草地退化問題。
青海省深挖林業經濟潛力,發揮特色優勢,著力打造“東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雜果”的林產業發展模式,建立特色經濟林基地,全省林業產值從2010年的7.4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4億元,成為推動第一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旅游業也呈現“井噴式”增長,旅游總收入從2010年的71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0億元,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增長的重要動力。
3.3 社會效益
居民周圍環境的改善,一方面增強了民眾對于優美環境的滿足感,充分利用了森林資源發展旅游業、林果產業等,為社會積累了綠色財富,也為人們帶來了獲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美化了青海省的形象,將大美青海的綠色名片展示出去,改善了青海省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印象。
4 存在的問題
(1)生態公益林為主,經濟效益差。青海省退耕還林地以生態公益林為主,生態效益顯著,但經濟效益差。退耕區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退耕還林補助目前仍是退耕戶的主要收入來源。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項目儲備不足[3],發展滯后,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問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存在一定隱患。
(2)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青海省退耕還林項目區自然條件嚴酷,造林立地條件差,加上造林、種苗、管護物資等各項費用漲價,造林成本高,國家補助性投資難以保證造林質量。
(3)退耕地管護撫育程度低,林分質量難以提高。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退耕還林地管護撫育程度低,加上鼠兔危害,青海省退耕還林地成林率低,林分質量差。
(4)科技支撐力不足,體制機制不夠創新。林業基礎支撐保障能力薄弱,綠色資源轉換和綠色潛力挖掘不充分,綠化工作體制機制不夠創新,人民群眾造林綠化積極性不高。
5 對策
5.1 科學規劃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技術支撐力度
不同地區不同退耕地立地條件、小氣候等不同,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前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因地制宜,進行科學規劃。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文、立地等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既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也能為林農帶來利益[4]。
引進林業技術人才,定期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為林農提供技術性指導,使農民充分掌握起苗、苗木運輸以及栽種環節的技術要領。此外,還需建立完善的退耕還林管理機制,做好造林成果驗收,保證樹木質量。
5.2 創新工作機制,強化資金保障
青海省處于高寒半干旱區,樹木生長慢,成林周期長,經濟林規模小,僅靠國家補助性投入,難以推進國土綠化的提速升級。必須打破傳統慣性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不斷創新造林綠化體制機制,積聚造林綠化的新動能。在造林管護方面,要突出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林場、企業、社團、個人等各類主體植綠護綠愛綠的積極性,要實施精細化管理[5],完善委托管護、協議管護、合同管護等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社會主體進行管護撫育;在資金投入方面,不能只靠政府補助,需采納多元化的力量,吸引金融、保險等各類投資主體跟進,通過“開發式”“合作式”等PPP造林模式,探索推進碳匯交易,使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林業生態建設;在考核方面,要明確目標、細化措施、落實責任,建立問責機制。
5.3 加強宣傳,提高民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
退耕還林是一項長期的生態工程事業,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宣傳作用。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運用現代化的媒體傳播方式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并積極采取集中式林業法制教育方式,提高農民對退耕還林的認識水平。
6 參考文獻
[1] 蘇暉,羅旭鵬.青海省荒漠化土地現狀及防治對策[J].北京農業,2016(4):153-155.
[2] 鄧景成,高鵬,穆興民,等.黃土高原退耕還林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5):63-68.
[3] 劉小燕.退耕還林工程對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影響評價探討[J].南方農業,2016(13):44-45.
[4] 韋光誠.談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7(17):184-185.
[5] 徐興華.研究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大科技,2017(2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