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 王嬌嬌
摘要:隨著互聯網走進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將互聯網作為發表言論、發送信息的平臺,言論自由在此得到充分的發揮。但是,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一些私人信息也在不知不覺間流露了出去,給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困擾。筆者就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沖突與對策提出一些粗淺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網絡暴力 言論自由 個人信息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29-02
一、網絡言論自由概述
1.言論自由的含義及特征
言論自由是指人們可以采用口頭、書面以及其他形式來表達自身觀點的權利。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最基本的政治權利,可以說是其他所有自由的前提,一個國家的公民如果連最基本的言論自由都沒有,那他也就沒有什么其他的自由可言。[1]言論自由同時也是維系社會道德的基礎。
2.傳統意義上的言論自由及其延伸
公民的言論自由作為一項被憲法保護的基本人權,目前已經被國際社會公認。[2]言論自由是公民表達意識的自由,這是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之一。言論自由的含義應當包括:一是任何公民都有平等和自由的發言權;二是發表言論的內容,只要不違背法律,就不受任何干涉;三是發言者不應由于某種言論而帶來不良的后果,要真正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但是,“我們不能把權利看作一種絕對的和無限的權利,任何自由都容易為肆無忌憚的個人和群體所濫用,自由必須受到某些限制,而這就是自由社會的經驗”。[3]
網絡言論自由作為誕生于虛擬世界中的自由,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言論自由,但是究其根本,二者的本質是相同的,即人人都享有自由表達意志和主張的權利。但同時,對于網絡言論自由也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限制,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可以適當借鑒我國對傳統言論自由的規定。
二、網絡暴力的成因
網絡暴力,即在網絡上發表不良言論甚至對他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擾所形成的暴力,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言論來講,造成網絡暴力的言論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言論者身份隱蔽性也即匿名性。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時是通過匿名的方式實現的。網絡的這種匿名性能夠使人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所有使用互聯網進行交流的用戶均有著不同程度的隱匿性,所以網絡言論具有隱匿性的特點,這是廣大互聯網用戶言論自由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網絡暴力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4]
第二,即時性。眾所周知,時間是影響新聞價值最重要的因素,新聞播出的時間距離事實發生的時間越近,受眾未知的范圍就越大,那么這條新聞的價值也就越大。在傳統媒體時代,對于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必須經過領導審批通過后才會刊登、播出,雖然讀者觀眾和傳統媒體之間也存在著互動,但他們之間的回應速度相對緩慢。而現如今互聯網的出現,提供了諸如微博、博客之類的平臺,可以令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進行即時的交流與互動。特別是對于重大新聞事件的反饋,幾乎是即時的。只這一點就完全體現出網絡言論自由的即時性特點。
第三,網絡言論易情緒化。網絡是一個具有即時性的交流平臺,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由于發表言論者真實身份的隱匿性、彼此交流的即時性等特點,使得人們在自由發表言論的同時很難約束自己而出現情緒激動甚至言論過激的現象,這是形成網絡暴力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由言論自由所引發的網絡暴力的類型
1.人肉搜索
所謂“人肉搜索”,簡單講就是將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搜索轉變為在虛擬世界中的人找人、人問人、人查人的活動形式,人們將想要搜索的他人姓名、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通過搜索引擎以及其他方式找出來,在他人并不知悉的情況下,將其信息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如若缺乏相關的網絡立法措施,“人肉搜索”的影響力是十分可怕的。
“人肉搜索”大多是用來進行道德譴責,廣大網民們的初心是好的,但是網絡上調查和搜索個人信息的力量異常強大,隨著“人肉搜索”的愈演愈烈,我們不難發現,網友們在網絡上批評指責的言辭過于激烈,有些甚至不遵守道德底線,侵犯他人隱私權和名譽權,使得當事人在網絡上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擴展到現實生活中,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的道德譴責會給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帶來嚴重的影響。
2.造謠誹謗
所謂造謠誹謗,是指故意捏造或散布虛假的事實并足以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個人信息保護所針對的不僅是個人姓名、家庭住址等信息的不當披露,還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與管理,個人信息的真實性和當事人知情等權利。諸如明星、國家領導人一類的公眾人物,其個人信息隨時有可能成為廣大網民的評價對象,因此其披露在網上的個人信息必須正確。但是由于網絡言論自由所具有的多元性特征,廣大網民在各種網站所傳播的信息有的被加以改造,改造后的信息越是煽情、刺激或者有爭議,那么這類信息就越是吸引他人的眼球,這個網站的點擊量越大,網站的經營者賺取的利潤也越多,因此缺乏真實性的信息就越來越多。這類信息在更大的范圍內被廣泛傳播,對信息傳播的當事人來講,這一傳播手段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四、言論自由法律規制的一些設想
1.通過完善相關立法尤其是網絡立法協調二者關系
我國對于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制定詳細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限制。從我國現實情況看,有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對個人信息提供全面保護的必要。隨著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發展,人們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現有的法律體系中對個人信息只是間接的保護,對于行使公權力的機關和社會商業團體所掌握的個人信息如何進行保護還沒有規定。政府信息公開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法定制度,政府手中掌握的公民個人信息被不當公開的危險也日益增加,這些都需要我們制定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對個人信息提供全面的保護。
2.通過加強并規范網絡管理協調二者關系
2012年通過的《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中提出了網絡實名制的規定,這對于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十分必要。首先,網絡實名制對于規范網絡言論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網絡言論得到很好的規范,那么網絡侵權行為也會相應的減少,這對于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其次,網絡有了實名制,便于執法人員追蹤網絡侵權行為人,這對于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有著進一步的推動作用。[5]
參考文獻:
[1]溫輝.言論自由:概念及邊界[J].比較法研究,2005(3):27.
[2]甄樹青.論表達自由[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28.
[3]劉綱,劉宏煊.論網上言論自由[J].湖北社會科學,2002(1):22.
[4](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程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7.
[5]郭為華.網絡中的法律問題及其對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