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笑銘
摘要:裝置藝術作為現代前衛藝術中重要的藝術樣式,有著其獨特的特征。名和晃平的作品在日本國內外獲得了高度的評價,其裝置藝術作品更是獲得了好評。文中結合名和晃平的裝置藝術作品,探討了其裝置藝術作品的特征。
關鍵詞:名和晃平 裝置藝術 真實 虛幻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70-02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各種信息圖像充斥,人們麻痹地去認識事物,對于事物的認知都只停留在表面。與其說人在認知事物,不如說人只是在認知組成事物的像素,而忘記了事物原有的本質,忘記了生命最原始和最純粹的悸動。名和晃平作為新興的日本現代美術家之一,善于運用水晶玻璃球和棱鏡來展示自己對于現實感的認知。本文就名和晃平的三個系列的作品進行分析,分析其對于生命原始本質的思考。
一、名和晃平
名和晃平(1975—),日本現代美術家現任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大學院特任副教授,綜合造型課程負責人。1975年在大阪出生,1998年進入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雕塑系學習,2003年獲京都市立藝術大學雕塑系美術博士學位。大學期間曾到英國倫敦留學交換一年,深入研究了日本文化中民俗和宗教的特性以及西方中世紀宗教藝術,對其以后的作品有很深刻的影響。喜好物理學、天文學和宗教文化,在其作品中常用水晶玻璃球和棱鏡來體現現實感。其作品在日本國內外均獲得高度評價,同時名和晃平也接受了東京2020年奧運會的委托,為奧運會制作新作品。
二、作品賞析
名和晃平自在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雕塑系學習起,就對生與死、微觀與宏觀、誕生于毀滅等問題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思考。尤其是在去英國留學一年歸國之后,通過對宗教文化的深入學習,他對生命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細胞”的概念一直貫穿在他的系列作品之中。世間萬物的存在與消失,其實正是一個個細胞的增殖與死亡。由于世界進化了太久,人們或許已經忘記了生命原始的力量與悸動。名和晃平運用簡單的道具——水晶玻璃球,棱鏡,泡沫等物品,向觀者傳達出自己內心對于細胞和力量的理解。
1.Pixcell系列(水晶球)
此系列的名字來源于英語中Pixel(畫素)和Cell(細胞)的組合。主要特點是將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水晶玻璃球覆蓋在原有物品的表面,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物體,新的生命。原有物品全部通過網絡拍賣得來,涉及動物標本,鞋子,瓷器,包等各個方面,其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為Pixcell—Deer。
無數的玻璃球覆蓋在物體的表面,使作品呈現出晶瑩剔透的質感與若即若離的疏遠感。觀者的觀看體驗變得豐富,同時觀看的深度與連續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每一顆玻璃球都是一個小小的細胞,它們所映射出的圖像,便是一個一個的畫素。一個個細胞組成了原有的物體,但是透過玻璃球反射出來的一個個畫素卻組成了一個全新的生命。觀者所看到的鹿,并不是真實的鹿,而是被水晶球扭曲過的新的生命。名和晃平通過此系列作品想揭示的是,在科技進步、信息爆炸、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觀者所認識到的真實世界,并非是認知的那樣。不要忽視每一個細胞中所蘊含的簡單而又純粹的力量。這樣的細胞堆積起來,這樣的力量積聚起來,將會為觀者呈現出一個與認知所不同的新世界和新生命。
2.Prism系列(棱鏡)
此系列延續了水晶球系列對于細胞和生命的觀點,將大型的棱鏡覆蓋在物體表面。物體的影像投射在棱鏡的表面,隨著觀者視角的轉換,每一個面所呈現出的影像也是不同的,甚至一個角度可以看到多種影像。
在棱鏡系列的作品里,外部架設的棱鏡就相當于一個個細胞,觀者每轉換一個角度,就相當于在一個新的細胞中觀察原物體。隨著角度的不同,觀者時而能看到,時而看不到。在豐富了觀者觀看體驗的同時,也將觀者與作品的距離感逐漸拉開,以反映所謂的現實感。名和晃平通過此系列作品想要表現的是,在直觀的數字化、影像化逐漸發展,甚至侵占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時候,觀者對于身邊的事物,會像觀看棱鏡中的物體一般,難以辨別何為真實的物體,何為鏡子反射下的新生命,難以分清真實與虛幻,進而對現實感也不再那么敏銳。
3.Foam系列(泡沫)
在此系列中,名和晃平在一個巨大的空間內,填裝了高低起伏的泡沫。這里的泡沫都是由液體產生的真實的泡沫,是由水、甘油和其他化學制劑在不同的溫度和濕度下混合制作而成。白色部分全部是由液體生成的泡沫,最高處可達到4米,泡沫的形態和大小都會隨著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而發生不同的變化。
在泡沫系列的裝置藝術作品中,白色的泡沫不斷生成,然后不斷破滅,再不斷地產生,如此循環往復。這樣的過程,在名和晃平來看,就像每個細胞的新陳代謝。泡沫在有規律地生長與破滅,觀者置身于這宏大的裝置藝術之中,自然會感受到來自作品的沖擊與麻痹。而且從外部角度觀看此裝置藝術和其中的觀者,對于在巨大的泡沫掩映下的人的感知也會漸漸模糊。也就是說,由于觀者的存在,觀者和泡沫共同構成了一個新的作品,也成為一個新的生命。這新的生命是真實抑或虛幻,作為觀者的自己反而不自知了。
三、作品內涵
首先,從作品名稱來看,體現了名和晃平對微小事物累積成巨大力量的感悟。名和晃平在Pixcell系列作品中,選用了Pixel(畫素)和Cell(細胞)這兩個單詞的組合。作品中的水晶鹿,其實也是由無數個水晶球綴連而成。作品也好,生命也好,其實都是由無數微小的畫素和細胞所組成??此莆⑿〉氖挛?,聚集起來其實也有著強大的力量。
其次,名和晃平對生命原始悸動的最純粹的思考。生活在現代高度發達的社會中的我們,內心常常被大量的信息所充斥,人們習以為常,麻痹地去認識事物,對于事物的認知都只停留在表面。人們之于社會,就仿佛標本鹿之于水晶球。人們所看到的,已經并非是真實的鹿,而是通過折射后所認知的新生命。人們對周遭事物的認知,也是由于充斥的信息所影響的,折射扭曲后的新的世界。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也并非真實。名和晃平在這里所要表達的,正是自身對于現代社會的真實感的自我感悟。
最后,名和晃平對生命的消長的認知。通過FOAM泡沫系列作品可以看到,觀者所看到的泡沫,在不斷增殖的同時也在不斷消亡。泡沫的增殖與消亡,也代表著生命的增殖消亡和社會的瞬息萬變。在增殖時所看到的真實存在過的泡沫,最終也會變為消亡的虛幻。所以名和晃平借此系列表達對生命的消長的認知,同時也表達對社會的真實和虛幻的感悟。同時也在反思呼吁,回歸生命最原始、最純粹的起始點,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四、結語
相比村上隆和草間彌生的張揚,名和晃平從外形到作品都克制內斂。他穿著低調,安靜嚴肅,說起話來聲音不大,總是認真思考之后慢慢地訴說。但是仔細一聽,他胸懷寬廣,思路跳躍,不聲不響之間,就打破了一切規矩,建立了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在名和晃平的三個系列作品中,都借細胞的產生、集結和消亡集中體現了其對現實感的思考。在信息膨脹、充斥著快餐文化的現代社會,各種所謂的“奇跡”接連上演。但是,什么是真實?什么又是虛幻?觀者所看到的所謂真實,也極有可能是被水晶球和棱鏡所扭曲化的新世界。
在快消的現代社會中,名和晃平一方面抓住與當代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要義,另一方面又能回歸本質,深刻理解生命發展的原始悸動,并將兩者有機結合,這樣才是在流動性較快的現代社會中得以長久留存的要義。
參考文獻:
[1]Jean.間的視錯覺:名和晃平個展[J].東方藝術,2008(23):129.
[2]方莉.數碼時代的雕塑叛逆兒——名和晃平[J].建筑知識,2010(1):94-9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