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要:本論文旨在從道德角度研究拉斯普京的《活著,并要記住》這部小說中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作品中的男主角安德烈性格很復雜,有著近乎病態的靈魂,他與常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而女主角納斯焦娜是俄羅斯傳統道德的典范,閃耀著豐富的人性光彩,體現了女性的魅力和俄羅斯傳統道德的力量。
關鍵詞:責任 背叛 衛國戰爭 逃兵
中圖分類號:I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72-02
瓦連京·格里戈里耶維奇·拉斯普京(1937—2015),俄羅斯作家。《活著,并要記住》是他的代表作,這部作品沒有描寫戰場上的炮火連天和紅軍戰士的浴血奮戰,而是將戰爭作為背景,通過安德烈和納斯焦娜兩個男女主人公的悲劇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對戰爭的殘酷、戰爭的非理性、戰爭對人的生命的摧殘發出了強烈抗議,拷問了人與戰爭、人與責任之間的關系。
一、“逃兵”安德烈古西科夫
安德烈是《活著,并要記住》中的男主角,原本是一位農村青年,于衛國戰爭暴發后應征入伍。所有士兵上前線時都帶著對故鄉的不舍之情,而他卻帶著憤怒與恐懼,他不認為是戰爭迫使他離家,反而責怪是家鄉的一切害得他上戰場。他甚至怨恨家鄉對他的死活漠不關心。安德烈在戰爭開始前只察覺到了受折磨的“我”,他以為眾人皆歡樂,而“我”卻孤僻獨處,這種畸形的感情也為他后來的開小差埋下了伏筆。通過內心獨白和夢都能深刻揭示安德烈的病態靈魂,揭示他性格的復雜性。
安德烈缺乏剛強的性格,膽小,他時常為自己可能失去生命而感到恐懼。他經歷過許多激烈戰役,負過傷,贏得了前線官兵們的尊重,本來已經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心理,但隨著戰爭即將接近尾聲,加上再次負重傷,他的求生欲變得更加強烈,總希望厄運不要再降落到他頭上,對死亡的恐懼感也驟然加深。琢磨著要讓自己受點非致命的傷,逃過死亡這一關。如其所愿,在1944年的一次敵方偷襲戰中他身負重傷,醒來后他為自己終于不用再去戰場拼死戰斗感到無比慶幸。然而3個月后,院方突然要求他出院并立即返回部隊。安德烈暴跳如雷,他認為自己付出的代價已經足夠了,以后可以讓別人去打仗了,正是這種義務已盡的思想使他堅信醫院領導一定會在他康復后放他回鄉看望家人。如果這個愿望沒成為現實,他便會怨恨所有人。為此他曾多次找軍醫想要讓他改變這個殘忍的決定,然而所有人都逼迫他出院,他不滿并憎恨醫院首長不近人情,因為軍隊的命令使他離家鄉更遠,離死亡又近了一步。于是經過短暫的糾結后他背叛了祖國,背叛了人民,也背叛了自己,卸下身上的一切責任,跳上了回鄉的火車,將一切都歸于命運的安排,“是命運催我回來的,都是命運安排好的”,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自責,反而要和世界、周圍的人算總賬。
安德烈原本并不是懦夫、叛徒。然而造化弄人,由于多種主客觀因素,他成為祖國和人民的背叛者。戰前,他是一個樸實勤勞、富有同情心的農村青年,如果戰爭沒有爆發,他定會平穩地度過一生。然而戰爭就這樣猝不及防地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動蕩不安的生活。戰爭中的嚴酷環境使他暫時隱藏了自己的保命思想,他看到周圍無數人死去,覺得自己也將會是其中一個。他知道在戰斗中如果自己躲閃一下會害人又害己,所以在戰斗中他既不沖在前頭也不落在后面,以至于戰友們都認為他是可靠的同志。違背軍令逃離醫院時,他原計劃本是在兩三天內打個來回,再撒個謊把事情瞞過去。火車站里回家的一趟又一趟的列車駛過了,他還在猶豫不決,登上火車后的他也仍舊決定在兩三天內回部隊,甚至盼著自己被逮回部隊。然而由于交通堵塞,火車到達伊爾庫茨克已經是三天之后了。他迷茫了,現在回部隊等于白折騰了一場,而且違背軍令必將受到嚴懲,而如果繼續前進會耽誤更長的時間。他遲疑不決,在車站里徘徊許久。最后,回家的愿望占了上風,他晝伏夜行,偷偷地逃回了阿塔曼村老家,那時已經是1945年年初,反法西斯戰爭接近尾聲,勝利的曙光已經展現在蘇聯的大地上。即使安德烈的初衷是看一眼父母和妻子就離開,可是一步錯步步錯,他還是成為逃兵。當然導致他墮落的也有醫院首長不近人情、戰時交通阻塞等客觀原因,如果醫院首長能夠理解安德烈,在安德烈苦苦哀求后讓他回去探親,不硬逼著他去前線,如果他回去的那三天不堵在路上,安德烈也不會變為可恥的逃兵,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成悲劇。
安德烈最致命的罪就是近乎動物性的自私,只要“我”能活下去,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缺乏對祖國應有的公民責任感和使命感,支配他逃走的主要動機是置人民利益和民族命運于不顧的求生欲望。也正是這種個人主義思想使他淪為了可恥的逃兵,在罪惡的沼澤里越陷越深。他的自私性不僅體現在對祖國,也體現在對妻子的態度上。他只在乎自我的感受,從不會為妻子考慮,明明可以預見自己的行為會讓妻子陷入絕境,卻無限度地放任自己的私欲,從而導致了她懷孕。這個孩子給納斯焦娜帶來的是不幸,給安德烈帶來的卻是快樂。安德烈知曉妻子懷孕時異常興奮,他摟住妻子連稱她為圣母并吩咐妻子頂住種種污言穢語,不管怎樣都要生下這個孩子。他在乎的只有他自己和延續他生命的孩子,從不去想這個孩子會給納斯焦娜帶來多大的恥辱和負擔。他也意識不到隨著腹部隆起,她與日俱增的焦慮和恐懼。
作者并沒有過多地指責安德烈,說到底,他也是殘酷戰爭的犧牲品。他在最后一次作戰中身負重傷,眼睜睜地看著戰友的腹部被彈片擊中血肉模糊,意識到戰爭就是慘無人道的殺人機器。他的逃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對滅絕人性的戰爭的叛逆,是對戰爭摧殘生命所發出的最強烈的抗議。戰爭間接扭曲了安德烈的靈魂,由于安德烈無法從眼前的困境中找到一條可以自救的希望之路,他身上的人性也漸漸變得扭曲。他不僅潛居于荒野,在洞穴中過著“與狼共舞”的非人日子,還在極度空虛和苦痛中學起了狼嚎,成為游離于人群之外的“孤狼”,主人公身上的孤獨感是強烈的,甚至令人毛骨悚然。
安德烈最后如何了?小說的結尾是開放的,但已不難明白,主人公仍舊是自己的人民的“浪子”,注定要生活在徹底的孤獨中,忍受良心的折磨。最后支撐他的恐怕唯有動物般的生存欲望,那就是不顧一切地活下去。
二、道德典范納斯焦娜
納斯焦娜是長篇小說《活著,并要記住》中的女主角,她勤勞溫柔,吃苦耐勞,由于悲慘的身世童年時就嘗遍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早年喪父的她大饑荒那年又失去了母親,領著8歲的妹妹在姑媽家寄人籬下。幾年后嫁給了安德烈,她孝敬父母,樸素勤勞,不但負擔全部家務還服侍公公和癱瘓在床的婆婆,勤勞的雙手和溫柔的性格幫助她將全家人的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
納斯焦娜謙卑、質樸、不求索取。由于結婚4年都沒有生育遭來丈夫的毆打責罵,她自己也為生育這件事從最初的期待發展為焦躁甚至恐懼,一直到戰前那年,兩個人確認了雙方都沒有毛病,才踏實地過上了和睦的生活,然而戰爭突然來了,納斯焦娜生育的希望成為泡影。她日夜盼著丈夫能夠活著回來將缺憾彌補,抱著這種希望她克服了種種困難,度過了艱難的每一天,沒想到苦苦等待三年等來的卻是丈夫成為逃兵的消息。后來納斯焦娜終于懷孕了。夢寐以求的理想成為現實,而她的內心卻滿是恐懼和羞恥。
納斯焦娜極富有同情心,不僅能夠忍受自己的悲哀,還能分擔別人的痛苦。她沒料到安德烈竟是這般模樣回來,她的內心矛盾重重,既激動又害怕,既興奮又羞愧。她善于理解和寬容他人,她認為丈夫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她,因此決定不管怎樣也要同丈夫一起分擔這份罪責,無論發生什么情況,她應該與丈夫風雨同舟,相依為命。為了崇高而近乎盲目的愛情,她心甘情愿地忍受著巨大痛苦去分擔丈夫的罪責,偷偷地給丈夫帶去日用品,為了看望丈夫甘愿在暴風雪的天氣越過冰封的安加拉河。
納斯焦娜善良、美好、充滿內在尊嚴。她是一名對祖國和人民懷有真摯感情的公民。戰爭初期時盡到了公民的應有責任和義務,為了支援前線的戰士們,她寧肯自己忍饑挨餓也要夜以繼日地拼命勞作。戰爭結束的喜訊傳來時人們彼此親吻擁抱,激動萬分地慶祝勝利。在這全民歡騰的日子里,納斯焦娜既為勝利而高興,又為自己無權與大家共享勝利的喜悅而流下苦澀的眼淚,她為丈夫的逃兵行為羞愧難當,善良美好的心靈使她無顏面對歷盡艱難的眾鄉親。她寧可跟隨他去服苦役也要勸丈夫去自首,寧可受身體的折磨也不愿受這心靈的折磨。
納斯焦娜是無私的,敢于自我犧牲,她拼盡了自己的一生去付出。被婆婆發覺懷孕的事后,即使面對婆婆的嚴厲追問她也不吐露實情,寧愿違心地承認自己勾搭野男人也不愿供出丈夫。被婆婆氣急敗壞地逐出家門的她只能寄居在同村女友家。深知媳婦人品的公公不相信納斯焦娜會作出這種傷風敗俗的丑事,發現真相后,他央求媳婦讓他跟敗壞家族名聲的逆子見一面,她依然矢口否認。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精神壓力使納斯焦娜日夜不安,神志恍惚,她隱約感到村里的人們正時刻監視著她的一舉一動,她決定通知安德烈趕緊離開。趁著夜深人靜,納斯焦娜準備劃船渡過安加拉河與丈夫告別,沒想到村民們突然緊追而來。那一刻她想起了一句歌詞:“活著是甜蜜的,活著是可怕的,活著是可恥的……”她縱身一躍跳入了波浪滔滔的安加拉河……與其說將她逼上絕路的是殘酷的現實,不如說是良心在逼迫她以死贖罪。
納斯焦娜的悲劇究其根本是源于她矛盾復雜的心理,因為她在選擇愛情還是選擇忠誠之間沒有作出正確的決定,沒有深明大義地去揭發丈夫,而是一味地順從他一錯再錯。她的悲劇是對背叛行為的一種抗議,納斯焦娜無疑被作者看作成安德烈背叛行為的消極殉葬品,納斯焦娜和尚未出世的嬰兒的毀滅無疑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安德烈這一悲劇形象反映了人的自私本性與整個民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也譴責了戰爭對人的生命和靈魂的踐踏和扭曲。主人公所經歷的“罪與罰”發人深省。納斯焦娜是真誠、勇敢、質樸的女性。她敢于自我犧牲,在她身上承載著俄羅斯傳統女性所具有的優良品質。高尚的內在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力量把她推向俄羅斯民族性格杰出代表的行列,然而即使她擁有罕見人性并且是丈夫最親近的人,她也無法挽救她的丈夫,因為安德烈踐踏了公民義務,企圖茍且偷生,把自己置于生活之外。他背叛戰友的那一刻,也就背叛了周圍的一切。
參考文獻:
[1]任光宣.俄羅斯文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鄭體武.俄羅斯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