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摘要: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本質是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科學聯系。構建“三有”經濟體制是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當前,在實現“三有”經濟體制方面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要抓住兩大改革重點,推進市場機制有效運行;要以新舊動能轉換為抓手,增強微觀主體活力;要處理好三大關系,推進實現宏觀調控“有度”。
關鍵詞:市場機制有效 微觀主體有活力 宏觀調控有度 經濟體制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171-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下文稱其為“三有”的經濟體制)構建“三有”經濟體制的本質是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科學聯系。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直就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一、構建“三有”經濟體制是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證明,構建“三有”經濟體制是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提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目標。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路徑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和路徑更加明確、清晰和具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對市場與政府關系的科學論斷。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此論斷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于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三有”的科學內涵,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
二、當前構建“三有”經濟體制面臨的問題
(一)實現市場機制有效亟待解決的問題
市場機制有效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在于提升要素市場化程度,但目前要素市場發展滯后的問題仍十分突出。具體體現在:(1)普遍存在二元結構雙軌運行現象,(2)存在價格扭曲,(3)存在市場壁壘。沒有要素市場化配置,要素就達不到自由流動,就不可能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二)實現微觀主體有活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企業家信心問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一些傳統行業的盈利能力在下滑,而新興產業領域,發展方向存在不明確性,風險控制難度加大,因此民間投資呈下降態勢,一些企業家對企業未來發展心存憂慮。二是企業轉型升級問題。目前,一些企業轉型升級遇到困難,表現在:第一,企業缺乏對企業適用性較強的人才,企業的用人成本較高。第二,企業轉型升級投入大,一些企業感覺力不從心。
(三)實現宏觀調控有度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在市場與政府關系問題上,仍需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目前政府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錯位、越位”問題。二是,在長期和短期的關系問題上,長期以來,宏觀調控注重短期調控,而對長期性、結構性問題關注不足。三是,在內部和外部的關系問題上,如何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并把握好“度”,這是宏觀調控應該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三、構建“三有”經濟體制的對策建議
(一)抓住兩大改革重點,推進市場機制有效運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十九報告特別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講了兩個重點:一是,加強產權制度的完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加快完善現代產權制度。比如知識產權,在特別重視創新的當今社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并健全相關制度十分重要,而且在嚴格依法保護的同時還要實施好產權激勵。例如,加快“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等政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起到長期激勵作用。二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十九大閉幕后不久,2017年1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全面深化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目的是著力破除限制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價格機制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次機構改革有兩個新機構,一個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一個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這兩個機構的角色,一個保護競爭,一個保護產權。
(二)以新舊動能轉換為抓手,增強微觀主體活力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中心任務可以歸納為以“四新”促“四化”,所謂的“四新”,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所謂的“四化”,即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其中,產業智慧化,是突出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智慧產業化,就是突出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為此,重點要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一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要發揮好政府的調節作用,整合無效資源,盤活無效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率效率。二要讓新生產要素進入傳統產業,以知識、技術、數據等新生產要素,激發傳統產業發展活力。要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發展,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集中,促進傳統產業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三要適應需求升級新趨勢,提升產品供給質量和層次,研發和生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四要推動實現品牌高端化,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培育壯大新動能。一要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和帶動作用。二要積極培植特色新興產業。就是要實施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工程,形成新動能主力體量。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設計等,促進分享經濟、網絡經濟等新的業態與模式健康成長。三是,實施跨界融合。跨界融合就是行業領域交叉滲透、跨界發展,這是適應三次產業之間、產業內部、行業之間的融合趨勢,培育挖掘新增長點的需要。包括農業“新六產”、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旅游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產城融合、軍民融合等。當前,跨界融合大有作為。
(三)處理好三大關系,推進實現宏觀調控“有度”
一是,把握好市場與政府關系的“度”。這要求建立“有效市場”、構建“有為政府”,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尤其要規范和優化政府職能,并要將政府職能制度化,以此,主要運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政策工具對經濟運行實施調控。二是,把握好長期和短期調控之間的“度”。目前重點解決的問題是,由長期以來注重短期調控轉向重點對長期性、結構性問題的調控。要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的統籌和協調。三是,把握好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度”。在我國正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因此,宏觀調控必須著眼全球視野,平衡和協調國家利益和全球責任,特別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
參考文獻:
[1]范恒山.30年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經驗和展望[J].改革,2008(9).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3]劉佳.“四新”促“四化”助力新舊動能轉換[J].理論學習,2017(8).
[4]何自力,喬曉楠.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2).
[5] 何立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J].中國經貿導刊, 2017(3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