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姜宇歐 張立忠
摘要: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28年中,披荊斬棘,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期間,創造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即紅船精神;創造了開辟嶄新的民主革命道路的井岡山精神,創造了團結一致、勇于克服艱難險阻的長征精神,創造了以毛澤東思想建立為標志的延安精神,創造了加強黨的領導、抓住機遇、勇于勝利并堅定保持“兩個務必”的西柏坡精神,對新時代高等教育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紅船精神 井岡山精神 長征精神 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205-02
自從1921年建黨以來,歷經28年的腥風血雨,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帶領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事求是,終于迎來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28年的歷史進程中,我黨體現出來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昭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高等學校仍可以在這五個偉大精神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創造屬于時代的新的貢獻。
一、紅船精神
紅船精神,就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閉關自守、洋洋自得的泱泱中華從悠然恬靜的“田園詩意”中被驚起,雖經戊戌變法、洋務運動、北伐戰爭等一系列仁人志士的艱苦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卻愈來愈被“三座大山”壓迫得處于崩潰的邊緣。李大釗、陳獨秀和青年的毛澤東等在列寧領導的蘇聯革命的引導下,于1921年的嘉興紅船上創立了新生的中國共產黨,使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力量。新時代的大學,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如何在“雙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取得無愧于時代的勝利?紅船精神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要敢于創新,尤其是一流學科的建設,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抓住信息革命時代的脈搏,整合資源,在國內率先創辦信息時代前沿的新學科、新專業。
二、井岡山精神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向何處去?我們黨內一部分同志雖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卻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1]P97以毛澤東、朱德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黨開辟了一條嶄新的民主革命道路,創新并堅持武裝割據、黨對軍隊的領導,開展土地革命,實行農村包圍城市的軍事戰略,又迎來了新的革命高潮。在井岡山和之后的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面臨的困難很多很難。中共在其青年階段不斷地在各種挫折中成長壯大,給高校工作者的啟示就是,要有“立德樹人”的正確的理念,要堅持黨對各項工作的政策領導,要遵循大學發展規律并實行符合時代要求的辦校方針,充分認清各種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趨利避害,走有自己辦學特色的道路。
三、長征精神
長征是一場史詩般壯麗的壯舉,也是一場慘烈的斗爭。血戰湘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血戰祁連山,陜甘會師……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堅定的革命理想主義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直至當今仍然蕩氣回腸!陳云同志在其《隨軍西行見聞錄》中闡釋了紅軍長征勝利的三個原因,即紅軍官兵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紅軍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紅軍有克服任何困難的勇氣。他以一個“被俘隨軍醫生”的口吻,謳歌了黨和紅軍的指揮員,“赤軍中有天才之領袖,有能為之干部,赤軍中及共黨中之許多人才,確為全國不可多得之人才”。[2]P89以陳云同志總結的三條長征勝利經驗來指導學校的事業規劃,即發揮自己的優勢,上下齊心,團結校內師生的力量,克服眼前的地緣劣勢和發展瓶頸,擼起袖子加油干,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學校教師和各級干部要加強戰略思考能力,克服“本領恐慌”,學習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持理想、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做學校改革、發展的排頭兵。
四、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指揮中樞和戰略上的大后方。在延安,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就中國革命的政治路線、軍事斗爭、中共自身建設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系列光輝的著作。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正式確立。通過艱苦奮斗和各個戰線的斗爭,中共領導中華民族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掃除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心理陰霾,重新確立了民族自信心。更為重要的是,與國民黨相比,國外外交官也清楚意識到了“共產黨將在中國存在下去,中國的命運不是蔣介石的命運,而是他們的命運”。[3]P590-596延安是中共黨的理論體系正式建立的圣地,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4]P9用革命理論武裝的中國共產黨,成熟自信地投入到了解放戰爭的洪流之中。大學進入新時代以來,不容置疑地成為社會的知識工廠和思想庫、成為科技進步的“孵化器”和社會進步的“加速器”,由社會邊緣的“象牙塔”成為現代社會的“軸心機構”。[5]P2延安精神給我們的啟示:大學也要有大學精神,這是大學的使命!大學精神既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素,也要汲取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大學幾百年沉淀的學術自由、通才教育、大師辦學等經驗,但核心理念就是習近平同志201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所說的“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西柏坡精神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領導中國人民戰勝了國民黨政權,最終建立了新中國。正像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所展示的一樣,經過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仁人志士的鮮血與奮爭,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在這一階段,中共加強了黨對各條戰線的領導,加強了黨的團結和戰斗力,抓住機遇,敢于勝利并取得了勝利。毛澤東把全國的勝利比作“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6]P1439在當前國家整體事業突飛猛進、令世人矚目的客觀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也在加速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百舸爭流,呈現出勃勃生機。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強調的“兩個務必”言猶在耳,提醒我們要頭腦清醒,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要遵循辦學宗旨,尊重辦學規律,不能搞“花拳繡腿”,更不能脫離客觀條件去搞“大躍進”和鋪張浪費,要蹄疾步穩,才能不辜負國家和人民重托,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陳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一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楊東平.大學精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6]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