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霞
摘要: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本文從抑制腐敗、法治政府、國家的權力性質、群眾的制約監督、公共機構運作的效率,以及當前我們所處的全媒體時代的要求六個方面分析,指出了建設一個透明公開的公共權力體系,讓權力里在陽光下運行有其深刻的必要性。
關鍵詞:腐敗 法治政府 權力性質 監督 效率 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D922.1 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208-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就不斷重視政務公開,而且在推進政務公開、黨務公開、司法公開上已經邁了一大步。對于政務公開專門制定了行政法規,確定了公共權力運作的一些基本的與透明公開有關的原則。比如說政府工作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即公開是常規,不公開是例外,一般來說,例外就是牽涉到國防重大的核心機密,這是不能隨便公開的。但是在常態下都應該公開,所以公開是慣例,公開是原則,公開是統一,而不公開是例外,需要作出說明。
到了2012年,黨的十八大又把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個命題鄭重地提了出來,而且提出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又一次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所以建設一個透明公開的公共權力體系,讓公共資源的運營能夠在陽光下運行,我們勢在必行。它的必要性有以下幾點:
一、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有利于遏制腐敗
一個國家腐敗發生的多和少跟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是不是透明以及透明的空間有多大成反比關系。即公共權力運行的透明空間大,公共資源運營的透明空間大,腐敗的發生概率就低。反之,如果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甚至包括一個單位,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運行的透明度低、空間小,多數運行都黑箱作業,那么濫用權力、濫用公共資源、貪污公共資源的事件就會上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到今天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有20多年,腐敗在一些部門屬于易發、多發、高發,尤其是一些單位和崗位,官員貪污受賄中箭落馬發生率尤其高,這背后其實反映出我們公共權力的行使和公共資源的運營還有相當多的不透明地帶存在,所以導致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非常艱巨,它會與一些利益集團形成劇烈的爭奪,我們經常說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原因就在此。
二、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國家權力本質的要求
權力的主體是人民大眾,而人民大眾的權力它不是一家一戶的權力,而是所有人民的權力,所以這種定位和定性就決定了權力必須在陽光下運行,這是國家權力本質的要求。要求我們在行使權力的時候對人民程序上要有告知,要有商量,要有互動,要有全民參與,大家作主,不能黑箱作業,只能陽光運行。反之如果不公開透明,就不符合國家的屬性,不符合國家權力的性質,就可能危害、影響、破壞人民當家作主這個基本性質。
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法治政府的標志
1997年召開的十五大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中國的法制建設逐步到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尤其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更是強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所以全社會對政府公共權力的評價標準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法制進程日益的深入,也使人民的法制觀念不斷改變,人民越來越迫切地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要求黨要依法領導,要求各大公共服務單位依法運營,這樣從歷史到現實,就形成了建設法制政府,公共權力要依法運營的大趨勢和大方向。
法制政府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依法用權。依法用權,就是無論是解決實體問題,還是程序問題,都必須依法運作,保障嚴謹理性的用權。那嚴謹、理性在什么狀態下才能實現呢?就是公開透明。權力透明公開運行,是我們當前法治政府建設、法制國家建設重要的標志和要求。
四、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實現權力制約監督的前提和保障
只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監督才有前提,監督才有保障。公共權力如果黑箱運行,公共資源如果黑箱運營,最大的問題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對稱,這就極大地影響和阻礙了社會大眾知情權的實現和行使。所以,透明公開是實現民主監督制約的基本前提。因為只有透明公開打破了黑箱作業,才能極大地喚發和組織起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把公共權力、公共資源置于眾目睽睽之下。現實中很多監督制約受阻,難以貫徹執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透明公開不夠。透明公開不夠,想發揮監督作用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從監督的角度講,尤其是從落實監督的角度講,建設透明政府,強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一個重要保證。
五、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保障和提高公共機構運作效率的重要支柱
公共機構都有一個效率的問題,所謂效率對公共權力來講,就是指政府公共執法單位、公共事業單位和服務部門如何能夠更多地為民眾干好事,提供優質服務。如果公共服務不能做到公開,甚至不能做到透明,提供服務都是單一性的,即我說了算,我給你什么就是什么,中間沒有溝通,也沒有預先的告知,甚至沒有參與和互動,這種狀態下肯定不能提供優質的服務,它會導致公共資源的大量的浪費,甚至是不正之風,貪污腐敗。所以在公共權力的運營上,如果從追求優質高效服務、公共資源的保值增值這個角度看,公開透明是前提和保障,公開透明,就有利于保值增值,有利于優質服務,這就是效率。黨的十八大特別強調,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權力要在陽光下運行。公共權力、公共資源都要透明公開,這既有整體上的戰略意義,也有其經濟社會意義。
六、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全媒體時代對公共權力運行的必然要求
我們今天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的全媒體新時代,全媒體的新時代,就是信息大爆炸、大共享的結果。全媒體的含義有三個表現:全參與、全過程、全覆蓋。首先是信息傳播主體的全參與,現在人人都有手機,手機既是收報機又是發報機,它具有雙向交流的功能,這叫全參與。其次是全過程,就是不論政府還是公共事業單位、公共企業,發生的事件跟蹤從時間上都能做到全過程。最后是全覆蓋,就是無論干了什么事,都逃脫不了信息工具的挖掘,現在的信息全覆蓋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全參與、全過程、全覆蓋,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的全媒體時代。這個時代對我們傳統的行政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我們過去的行政模式,可以內部交代這個事件不發布,叫內緊外松。現在則完全不適應,重大的公共事件內緊外松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所以公共單位,包括公共企業,都必須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盡量做到跟社會大眾順暢地交流,而不是消極回避、藏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其中一個目標是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現代化標志有多種,比如法治,比如更加地強調參與,關于參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透明公開,即陽光政府、陽光政務、透明政務、透明財務、透明的公共資源的運營。試想一下,如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程度不能提高,如果整個公共機構運營的透明度不能提高,我們是不能說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完全實現了現代化的。至少大家公認的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就是公共資源、公共權力運營的公開化。
所以,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公共資源在陽光下運營,這是法治政府、國家的權力性質、群眾的制約監督、公共機構運作的效率,以及當前我們所處的全媒體時代的要求,有其深刻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江琳.推進黨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N].人民日報,2017-12-2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