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春田
摘要: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育教學改革中必須要創新。《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們歷史教師面前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1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1.1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
作為初中生,他們的創新能力培養正是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力。只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還包括學生的成績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采取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景,為學生創造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發展。
1.2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對于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充分展現學生的主人公地位。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取多種方式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促進教學的發展。
1.3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必須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只有在適合學習的環境中才能學到知識。同時,還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在這種教學中,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還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改善,為其他學科和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1.4能夠提高教學和學習水平
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能夠提高教學水平,對于問題的解決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想,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思維能力。也只有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完成學生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策
2.1 結合網絡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歷史教學是對既定已有的事實進行教學,從而將歷史事件的內在涵義和哲理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在哲理和涵義中學會看待歷史事件,做到“以史明鑒,面向未來”,并用正確的態度看待和對待歷史事實。利用網絡模式進行初中歷史的教授,通過放映一些視頻和音頻,讓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表達自己的感想。在學生發表看法的過程中,老師應適當引導和指點,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的深刻涵義及歷史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適當引用一些時事政治,向學生解釋當前社會熱點和社會焦點,結合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從而正確評價當前政治熱點和政治焦點,進而推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如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時刻,老師可以選擇《開國大業》、《開國大典》等極具紀念意義的電影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通過視覺與聽覺享受,增強學生的歷史代入感,并讓學生在觀看電影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從而用新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
2.2 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初中生的創新精神主要是由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性構成的,并表現在對陌生事物的執著追求當中,推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而構建和諧、民族、寬松的教學環境是養成學生創新精神的最佳途徑。因此,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有必要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同時,該理念的存在也是推動教學活動順利展開的重要保障。相關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及積極的情緒能夠推動學生發展。良好教學環境的創建,有利于展現和發揮學生自然求知欲的作用和效用。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及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并采用鼓勵等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推動良好課堂環境的構建。
如在“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中,針對“閉關鎖國”政策,學生分別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學生認為,該政策的提出是有益的,保護了民族經濟,同時抵御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但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政府閉關鎖國政策的提出阻擋了國內與國外先進文化的交流,民族經濟的發展主要還是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目的,從根本上抑制我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削弱國家實力。從整體上說是消極的。學生的觀點各有理由,不能進行孰對孰錯的評價。教師肯定學生的觀點,也是肯定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體現。這樣就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并加強同學之間的協作,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2.3 結合教學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由多種能力構成的綜合能力,而這種綜合能力的運用主要是運用在探究新知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無憑無據,也不是脫離實際而存在的,創新能力的基礎就是歷史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要豐富學生的歷史積累,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就要求老師改變應試教育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讓學生掌握歷史思維方法,這樣無形中就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理解學生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因此,老師要學會尊重學生,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張揚學生個性,從而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最后反作用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如教師設定一些歷史問題,讓學生自行組織學習小組,并在課堂上進行該問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 結語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新時代的要求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從而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統一結合。同樣,歷史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也要扮演好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習問題解惑者的角色,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并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正確地評價歷史、掌握歷史,真正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參考文獻:
[1]位永超.淺談初中歷史課程中的創新教學[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1(05):158-159.
[2]常梅.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