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彬
摘要:語文、數學、英語是學生學習的三大課程,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較大的,但是三者在學生當中所受歡迎程度卻是不同的。數學相比于語文、英語,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很多問題都是需要學生運用思維去進行解決的。很多學生學習數學的時候,都會覺得數學無聊,要記憶很多的公式,計算很多的題目,有時為了提高數學成績,不得不進行題海戰術,將自己的思維全部投入數學題目中,極少數會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喜歡上那種征服數學難題的過程,大部分則是覺得太過困難,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小學是打基礎的時候,為了讓小學生喜歡上數學,就需要教師不斷的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大膽質疑,發散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發散思維
引言: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都說數學可以激發人的思考能力,讓人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去思考,活躍思維,讓人變得更加的聰明、理智。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通過不斷鍛煉思維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通常一個人在通往成功的學習道路上,總會不斷的遇到困難,有的人因為一再地挫敗,就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小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這時候的他們,對于什么都很好奇,學習東西也能保持著激情,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們興趣也是來的快,去的也快,情緒波動很大,同時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學習數學的時候也是如此。
因此,激發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作為一個從事小學數學教學20年的一線教師,我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方面作了一些嘗試與探索。
一、淡化標準答案,發散多向思維。
在以往追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模式下,學生通常思維單一,方法單一。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倡導師生教學相長,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方法。這是我做過的一個發散思維的成功嘗試。那天,一年的數學老師請假,我去代了一節課。剛好發現一年級教室門口的花圃有剛修剪下來的一些花枝,我返回辦公室找了兩個筆筒當花瓶,隨手折了8朵小花來到了教室。孩子們一看,可興奮了。我把3朵小花插在一個花瓶,把另5朵小花插在另一個花瓶,問同學們:“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兩個花瓶的花變成一樣多呢?”孩子們差不多異口同聲地說“這還不簡單,把5朵的移1朵過來不就行了嗎?”我哈哈大笑:“你們怎么都想一塊去了!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同學們先是一愣,然后議論開了,有的說左邊的花瓶抽出2朵就一樣多,有的說右邊的花瓶再插入2朵就一樣多,有的說左抽3右抽1就一樣多,有的說左插1右插3就一樣多……最后總結有三類方法:一移二減三加。通過這種方法淡化以往數學的“唯一標準答案”,培養學生發散多向思維。
二、弱化思維定勢,培養發散思維。
人通常都有想當然習慣性思維,也就是思維經常是有定勢的。例如:我經常會冷不防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一噸鋼鐵與一噸棉花哪個重?”總有一些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鋼鐵.”說不定你也中招,鋼鐵當然比棉花重了,卻沒聽清楚都是一噸。為了弱化思維定勢,我嘗試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并根據不同的情況尋求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例如:在六年級學習分率應用題時,我設計了一道題:“有兩根一樣長的竹竿,第一根插入水中1/3,第二根插入水中1/3米,哪一根竹竿露出水面的部分長?”經常會有同學沒有細想就會搶答:“一樣長”。然后會有同學反駁:“不一定。”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題中并沒有告知兩根竹竿的長度,所以哪一根竹竿露出水面的部分長也就無法確定。再經過充分地討論,最終會得出存在三種情況的結論:
① 當竹竿的長度剛好是1米時,第一根插入水中的1/3剛好等于第二根插入水中的1/3米,因此兩根露出水面的長度一樣長。
② 當竹竿的長度大于1米時,第一根插入水中的1/3大于第二根插入水中的1/3米,因此第一根露出水面的長度比第二根露出水面的長度短。
③ 當竹竿的長度小于1米時,第一根插入水中的1/3小于第二根插入水中的1/3米,因此第一根露出水面的長度比第二根露出水面的長度長。
通過這樣的練習,弱化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了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三、抓住知識點,串聯類型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數學的知識點與類型題雖然千千萬萬,但其實是相關聯的,有其自有的規律可尋,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指導學生從大量的習題中發現題目的共同規律,從而找出題目中的相關知識點,串聯成知識系統。
例如,教學6個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我們采用了變繁為簡的數學思想,通過有條理地思考,總結出其規律是:1+2+3+4+5=15。隨后,我嘗試讓學生解決以下一系列題目,并總結規律。
如圖①,把一條線段分成5份,則這條線段一共有多少條線段?
如圖②,把一個角分成5份,則這個角一共有多少個角?
如圖③,把一個三角形分成5份,則這個三角形一共有多少個三角形?
如圖④,把一個長方形分成5份,則這個長方形一共有多少個長方形?
其實,從線段到角到三角形到長方形,其規律都是:1+2+3+4+5=15。通過這樣的實際的案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依此類推,觸類旁通。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自信,自然就會愛上數學。
四、結語
總之,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技能與技巧,更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方法,為學生的未來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唐黎明. 淺談培養小學高段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J]. 教育, 2016(12):00070-00070.
[2]肖雁芳. 小學高段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初探[J]. 中外交流,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