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秀
【摘要】一節好課既要挖掘學科的精髓,彰顯課堂的深度;更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的教育,突顯課堂的溫度。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課堂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知識,帶著情感體悟知識。本文以數學學科為例來談一節好課必須具備的要素:體驗無處不在,感悟層層遞進;巧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提升探究興趣;重視分層遞進,達到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
【關鍵詞】課堂;深度;溫度
什么樣的課是好課?這樣的問題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都是教育界一直關注,并一直研究的話題。課堂如何從樸實無華的平淡走向精心設計的精彩,不僅僅是教育的藝術,更是課堂的魅力所在。從學生認知角度和接受角度出發,今天我們再來深思好課的標準,至少一節好課不可或缺這樣的兩個要素,即深度和廣度。教師要在深刻的研讀教材并根據本學科的特征的基礎上來設計教案,挖掘學科的精髓,彰顯課堂的深度;更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的教育,突顯課堂的溫度。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課堂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知識,帶著情感體悟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意義,更對他們的知識素養的提升有價值,從而輕松愉悅地在課堂上獲取豐富的知識營養,使學習變成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
談到數學課的深度和溫度,我們先走進數學本身。數學有什么作用?有人說:“數學可以在人的內心深處培植理性的種子,它可以讓你擁有一顆數學大腦,學會數學地理性思考。”正因如此,教師要深刻地挖掘“讓學于生”的課堂特質,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題,數學課更注重探究為主項,不斷地制造學生的認知沖突,激活學生的思維。有人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課堂要有一定的深度,不僅僅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更要提升學生的思維外延。
一、體驗無處不在,感悟層層遞進
很多時候我們都要不斷地追問,數學學習對學生的意義何在?學習數學對學生又有什么價值?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讓學生學以致用應該是數學課堂價值的最終體現。正因如此,我們要在教材上深刻地挖掘,將生活與數學有機結合,密切聯系,幫助學生建立一條由課本通往生活實踐的橋梁。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單純地傳授只會讓數學變得枯燥、乏味。如何能夠讓孩子們在數學課堂體驗到知識的發生、發展是關鍵的一步。
比如《千米的認識》一課,在很多人眼里這不就是一個長度?是計算路程用的一個單位嗎?一千米=1000米,之后進行一些距離之間的換算,就可以輕松簡單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可是,這樣的簡單認識是學生思維中的一個假象,小學生沒有一個具體而明晰的印象,一千米到底有多長?為什么我們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還一定要學千米呢?為了解決孩子的這個疑問,老師也許會用從A地到南京的距離是30千米,從B地到蘇州的距離是20千米給學生一個感覺,但學生在教師這樣的言語中并不能很直觀地感受千米到底有多長?教師口頭上的描述是成人的經驗使然,而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對千米的感知還是霧里看花。
賞析特級教師管曉蓉的《千米的認識》教學片斷。這節課管老師通過三個片斷來處理。
片段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通過讓學生猜測教師的身高與學生互動,課堂氣氛和諧、輕松,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了新課。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設疑,拋出問題,如果要測量南京到北京的距離需要用什么單位呢?很自然地引出了“千米”這個更大的長度單位。也給學生一個初印象:千米是很大的單位,可以表示很遠的距離。)
片段二:聯系生活,初步感受(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畫面:鐵路里程碑、交通指揮牌、限速標志、汽車的儀表盤,這些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和數學的聯系,給學生再感受、再認知的體驗。同時將千米和我國常用的單位“公里”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明確:表示很大的距離,測量比較長的路程需要千米為單位。)以上兩個教學片斷,教師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事物的特征進行巧妙的設計,心思奇妙,走進孩子的認知,從初印象,到明確千米是一個很大的單位,可以表示很長的距離,學生已經在頭腦中對這個新單位有了一定的感知。這種設計是站在學生認知的角度出發設計的,可見一斑。教師并沒有局限于此,接下來的第三個片斷的設計更是體現了數學味,別致新穎。
片段三:逐層探究,理解千米。教師借助一把米尺繼續探究,設置問題,用這把米尺,從零刻度線到末尾,量多少次是一千米呢?學生很輕松地回答出1000次,教師做好總結,1000個一米就是1000米(1千米)。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師生互動中找到了米和千米之間的關系。這個過程中管老師通過讓學生閱讀關系式,讓學生自我展示對不同單位之間換算的理解,讓這樣一個數學式附上了數學味,多好的設計。接下來的設計更是孩子們喜歡的,教師讓學生感受一千米有多長?看似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教師將問題細小化,先讓學生猜一猜1米有多長?讓學生通過跨步的方式來感受,讓孩子們走一走,孩子們很開心地接受了這樣一種驚喜——原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把米尺。為了加深體驗,管老師又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彩帶,讓學生估一估彩帶有幾米?(教師事先準備好的5米彩帶,讓學生通過跨步來度量)孩子們興奮地猜想著,那猜想得對不對呢,我們來驗證一下。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觀察、猜想、測量,全員參與。這樣的設計給了學生一種解決距離的辦法, 也為后面測量距離做好了鋪墊。通過讓學生對10米的觀察,想象兩個10米,三個10米,四個10米有多長,到此學生循序漸進地有了對10米、100米的正確認識和感知,并以此逐漸掌握本節課的實際單位長度千米。更為絕妙的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閉眼睛想象的方式,“行走”于學校到華能賓館這段熟悉的一千米路線,再次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巧妙聯系,讓學生具體感知1千米的長度。這樣的活動設計,教師將室內、室外、校內、校外緊密結合,通過走一走、比一比、量一量、跨一跨、想一想等環節,既有層次地規劃了數學活動,又有創造性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段教學實錄真是讓人驚嘆,這樣的課堂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一步一步接近教學重點,讓學生不僅僅在思維上感知到,并且在行動上也實踐到,可謂精心設計,步步用心。
可以說這是一節精彩的課堂,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執教,不僅體現了教師高超的教學素養,更是教師深度挖掘教學的體現。體驗是課堂的靈魂,沒有體驗的課堂,教師填鴨式的講解,不僅會讓學生感到乏味,更會讓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管老師的課堂做到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不斷地給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我建構,整合新舊知識,不斷地指導新舊認知的沖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管老師是成功的。本節課管老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比較、感受、想象,生動地讓學生體驗千米的實際長度,這是學生知識遷移的一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主宰課堂,而是將學生放在主位,合作交流,聯系生活,親身構建,感情交輝,其樂融融。數學不是枯燥地傳授,更不是簡單地灌輸,給學生體驗,讓學生在生動的課堂細節中去感受數學的和諧有趣,感受知識的前后需求和聯系,教師必須做到潛心研究,才能布局縝密。讓學生感悟,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設計教學,不失時機地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為課堂所用,這不僅僅是教師的教育高超技藝所在,更是教育的機智所在。
二、巧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提升探究興趣
學習是學生不斷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自我需求體現的過程。在生活中我們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教育教學遇到的所有問題,于是人們有了探究的欲望,新舊知識聯系,知識不斷遷移,將自己已有的經驗加以提升運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是引領學習欲望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設計教學情境,根據教學所需展開教學,根據學生學習需求不斷地利用教學情境展開新知學習,解決問題。讓學生從中逐步發現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新舊知識之間的沖突認識,引發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并自然生長出新知識是課程實施的設計理念。
比如《位置確定》這一課,看似特別簡單,通過方向、角度和距離三個要素來描繪和確定物體的位置。在很多人的意識里,只要交代清楚這三個要素,告訴學生如何運用,會判斷物理的位置就是成功的課堂了。殊不知,這樣的課堂并不受學生歡迎。下面以江蘇省特級教師朱紅偉老師執教的《確定位置》來感悟課堂上如何引發認知沖突,如何在教師的引領下提升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朱老師從四個維度來突破學生的疑惑和思維障礙,從認識方向、認識角度、認識距離三個維度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不斷遞進式的探索過程,朱老師采用了“不斷引發認知沖突”的教學策略,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片段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學得深入而愉快,教師教得輕松和幸福。
情境一:海盜船在哪里?(認識方向)
本課的開篇教師的引入頗具匠心,從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貿易往來著手,并以索馬里海盜這一當下社會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如此生動的情景一下子將學生帶進了數學學習課堂,同學們主動而自覺地開始新知識的探索。
接下來教師出示索馬里海域中國貨船在海軍護衛下的航行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解決“海盜船在哪里?”這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已學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引發了第一認知沖突。這個問題的預設不僅源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運用學生所學,更發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這一沖突建立了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其中描述物體位置時要選好觀測點,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學生通過不斷地遷移,不斷地解決問題,學習效果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情境二:海軍軍艦第一次射擊,為什么沒集中?(認識角度)
在這個情景的設計中教師牢牢地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首先課件出示:海盜船1號正向商船逼近,情況十分緊急,如果你是船上的艦長,準備向哪個方向射擊呢?接下來同學們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興致非常高,教師操作課件,護航艦嘗試、模擬戰斗。在教師模擬的過程中沒有擊中時,請學生說出理由(角度影響),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思考,怎樣的角度能夠擊中目標呢?學生通過討論,充分認識到要想擊中目標方向找對還要角度精準。在教師有心的設計下,學生輕松地掌握了位置確定的初步方法。
情境三:海軍軍艦第二次射擊,為什么沒有打中?(認識距離)
在方向和角度確定的情況下,教師再次模擬射擊,但是仍然沒有射中。此時教師有意地設計了距離太近和距離太遠兩種情況,讓學生分析為什么沒有打中的原因。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三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不斷的發現,從認識方向,到認識角度,再到認識距離,層層逼近精確的射擊目標,解決實際問題,將數學問題趣味化,教師潤物無聲的探究式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久的訓練,將對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情境四:海軍軍艦第三次射擊,為什么能打中呢?(總結歸納)
到這里,教師的有意預設已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回饋。更精彩的是教師設置了第四個教學情境,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總結歸納。教師沒有按照大多數老師設計的那樣進行一個形式上的課堂小結,而是將總結歸納融合在一個情境中,“海軍軍艦第三次射擊,為什么能打中呢?”學生給出了答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第三次射擊,這樣的情境孩子們是興奮的,雀躍的,擊中目標的興奮感又在,學以致用,那種成就感在本節課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直到第三次才能準確地擊中目標呢?學生再次明確了,只有方向確定、角度確定、距離確定后才能夠準確定位,射擊成功。教師的第四個情境設計“為什么第三次能夠打中呢?”再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再次感知設計的三要素,總結擊中的原因。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學生對新知識是帶著興趣去挖掘的,四個情境逐漸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經驗的積累,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本領,從而學會了定位的三要素:方向、角度和距離。可以說這節課學生的情感是豐富飽滿的,學生的思維狀態是興奮的,學生的聽課效果更是高效的,最關鍵的就是通過教師有效的情境設計,學生感興趣地走進課堂。朱老師通過不斷設置教學情境,不斷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終形成學生的主動探究,取得了積極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機智在于巧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精心設置懸念,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需求,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感受和體會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心智得到充實與發展的過程。
三、重視分層遞進,達到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但萬變不離其宗,必須以生為本吧,做到教師走向學生。有人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正是因為如此,數學教學的設計之初就必須把學生的思維訓練放在首位,讓學生的學習由模仿向獨立思考延伸,擴寬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學習能力的增長。教學中必須做到教活的數學,這樣才能夠將內容抽象、邏輯嚴謹的數學課堂教出神采,重視變式訓練,才能在學生學習之路上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情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以《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第二課時)為例,需要實現如下教學目標:1.經歷探索直線平行的兩個條件的過程,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2.運用直線平行的條件,解決簡單問題;3.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有條理地思考并逐步提高表達能力。
教師通過八個不同的圖形來設計教學,線的位置排放有所區別,目的在于讓學生認清三線之間的關系,哪兩條直線被另一條直線所截,進一步從角與角的位置關系入手,找出同位角、內錯角,并找出它們的特殊性來判定平行。這份設計體現了幾個變:其一,圖形在變,由學生常見的圖形入手,到學生易錯難判斷的圖形突破,這樣的變化,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辨別,帶領學生在圖形的變化中描繪出三類角的基本模型;其二,題目的類型在變,教師,首先找出學生熟悉的同位角、內錯角,然后通過角與角之間的關系來找到平行,其間有填空形式的題目,有補充類的題目,后面更有說理類的題目,對學生的要求逐層提升,題目的變化中進行了深度的訓練;其三,在拓展訓練中,教師重新設置題目的難度,題目的梯度在變,通過題目條件的變化,引起思維層面的深度辯護,學生需要辨析,需要識圖,更需要拓展思維,通過自己的所學舉一反三,教師的三個拓展題目的梯度變化,對學生掌握平行判定的條件有了一定的鞏固。抓住平行的基本條件進行審題,通過基本的幾個圖形特征找到突破口,逐步訓練學生形成基本的識圖技能,分析技能。“黃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顆;綠葉如云,尋不到完全相同的一雙。”這是因為每個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和接受程度不盡相同,教學中教師采取變式訓練,不斷激發學生的基本學習技能,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這樣就能把學生能力上的差距逐漸縮小。
數學是一種文化,更是一門技藝,只有教師心中有意識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生才能在心里產生興趣,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對數學的掌握就輕松了,課堂也才會高效,教師教的容易,學生學得幸福。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一位好的教師既要做到對教材的深入了解,更要對學生有著深入的了解,心中裝著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各自的特點,挖掘教材內外的潛在知識點,這樣才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教師多層次的設計,才能夠達到對學生思維訓練的目的,讓數學課堂真正具有數學味。數學課堂如此,其他課堂亦如此。
錢志亮教授曾經說過:“一節好課應該做到:飽滿的激情、殷切的奇跡、熱情的關注、親切的語言、豐富的體語、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淺出的講授、緊張有序的分層遞進。”這樣的數學課堂才能夠做到讓課堂既有深度,又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