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博
摘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職業教育重大變革,為職業教育的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管理自動化開辟了發展空間。文章以職業院校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關鍵字:信息技術;職業教育;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信息化技術越來越凸顯出其優勢,信息化技術使得課堂組織實施更科學、更高效、更合理,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使用信息化技術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因此探討信息化技術輔助支持下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具有研究價值。
一、信息技術概念及信息技術教學特征
信息技術是指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信息技術可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活動稱為信息技術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列要素融入信息化技術。
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在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均勻變化,歸納起來信息化教學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學內容多媒體化
職業院校課程大多貼近行業實際,教學內容有較強的實踐性,如采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教師在課堂上融入了動畫、視頻、仿真軟件、學習平臺等多媒體內容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查詢、信息搜集、會話交流等。
(二)教學個性化
基于互聯網+技術搭建的學習空間,為學員提供了開放學習環境,學員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自主測評,自主鞏固,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和內化,信息技術為學員搭建了個性化學習的平臺。在網絡化教學平臺的支持下,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并進行測試,學習平臺自動批改作業,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教學平臺的自動測評結果讓學生及時查漏補缺,對未掌握的知識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彌補學習。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也實現了個性化輔導,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借助數字化資源反復學習,例如在信息技術指導下產生的短小精悍的微課,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實現了知識的查缺補漏。程度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學習教師在學習平臺發布的拓展內容,做到延伸學習。對于教師來說,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及時查閱學習平臺反饋的學生學習效果數據,做到對每一個學生學習情況的精準分析,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策略[1]。這樣一來,借助信息化技術,較好地實現了個性化教學。
(三)學習自主化
信息化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建構主義、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開展網絡環境下的異步教學,使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信息化技術提供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及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學習模式不再受傳統課堂的約束。信息化技術下涌現了微課、慕課等新興學習素材,極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習活動合作化
通過網絡等信息化技術,學生可以面對面或遠距離實時溝通交流。網絡的存在,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聯系快捷便利。信息技術除了實現校園之間的師生交流外,也實現了校園外師生與企業、行業之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習活動維度增加。
(五)教學管理自動化
信息化技術實現了無紙化考試和網絡實時評分檢測,信息技術協作教師進行學習問題診斷、學習任務分配、教學管理等的自動化,提高了教學管理效率和效果。從學生上課前的預習效果監控、課堂上點名、課堂學生學習效果到課后學生素質能力拓展,教師均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有效管理。
(六)環境虛擬化
信息化技術讓教學可脫離物理空間、時間限制,實現了虛擬環境下的教育教學。例如借助虛擬技術、3DSMAX技術、Flash[2]等實現了學生虛擬實操、步驟演示,克服了實踐教學設備不足的局限。
二、運用信息技術實施課堂教學
(一)信息技術教學理念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和協作學習的重要作用;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化資源支持學生的“學”。信息化教學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秉承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進行自我學習。
(二)信息化課堂教學實施方法
1.徹底轉變師生角色
教師由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變為通過情境創設、問題探究、協作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
2.加強技術培訓,優化教師隊伍。
教員是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主要責任者,因此其必須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實操技術,才能帶動教學模式的創新優化。高校在進行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時必須注重對教員隊伍的優化建設。當前部分高校的教員受傳統教學理念和習慣的影響,對信息技術關注不多,缺乏有效的實操技術,因此培養指導必不可少[3]。
3.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1)多媒體運用
多媒體不再是傳統的PPT講解、視頻播放。多媒體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究、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教師應能夠開發制作微課,創建教學網絡平臺,能夠使用常用視頻剪輯軟件、錄屏軟件等。
(2)使用最新信息技術
微課、慕課等信息化數字資源的出現也在不斷更新,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技術運用緊跟前沿,實時掌握最新信息技術豐富、優化課堂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信息化處理軟件也不斷推陳出新,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能夠更新操作使用技能,使用最新軟件豐富強化教學效果。
(3)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發展,教學目標和學情也不斷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有無止境,教學改革永不停息,教師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三、信息化教學發展趨勢
信息化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教師應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最終還是要回歸課堂、服務教學,創設“真實教學環境、真實教學內容”。教師全面提升教學能力及教學管理能力是今后教學改革的要求。
(一)回歸課堂,服務教學
回歸課堂、服務教學是信息化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終極目標。因此,信息教學將進一步聚焦“真實教學環境、真實教學內容、真實教學過程、真實教學要求”,評價一堂信息化教學課的關鍵在其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情況和應用效果,做到“通過信息化技術促進課堂教學、通過信息化技術促進教學改革、通過信息化技術促進學生學習、通過信息化技術促進教學發展”,真正實現信息化技術服務教學。
(二)全面提升教學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結合信息化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深化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融合,真正實現信息化技術服務于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從信息化教學意識、整合技術、基本工具、常規課堂、信息素養、技能形成等維度,培養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在教學中方能充分的展現遠程協作、實時互動、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新模式。同時,職業院校應制定相應的培訓制度和機構,來滿足教師專業發展與信息化能力提升需求。
教學目標要緊緊地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要求,更好地體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并重”的職業教育特色;教學內容在注重區域、學校特色的同時,要貫徹專業目錄、教學標準、課程標準等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教學技術要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教學模式要以調動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為目的,推廣遠程協作、實時互動、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信息化新模式。
(三)全面提升教學管理能力
信息化時代為大數據統計工作提供了便利,依據教學平臺反饋的大數據指導教學改進工作。教師應能夠利用大數據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科學管理,個性化輔導。利用信息化技術從學生課前預習、課中任務完成、小組匯報、學生測評到課后學生學習拓展均借助教學平臺進行科學管理。從而,無形中也促使教師掌握信息技術使用能力,能夠科學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生情況管理。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信息技術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信息技術教學改革優化研究也具有現實必要性。只有做好信息技術的教學融入,進一步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體現學生“學”為重點,教師成為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借助信息技術,盡享學習的樂趣,實現其創新思維和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這樣課程教學改革才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宋育武,李娟,劉玉浩.信息化技術條件下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8,(16):32-34.
[2]嚴昊.”微時代”高校教育的轉變與應對[J].時代教育,2018(01):105.
[3]邢馨月,李宏建.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7(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