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摘要:在國家正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背景下,如何在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駐外記者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他們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國媒體正在加快駐外機構的資源整合,駐外記者也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將結合筆者在中國國家媒體的駐外經歷,淺析新時期下駐外記者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養以及提升之道。
關鍵詞:駐外記者;媒體融合;全媒體記者
前言: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手機和計算機為載體的新媒體不斷發展壯大。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開始走上媒體融合的變革之路。“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
媒體融合正在對中國媒體的駐外機構產生影響,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多家國家級媒體開始對駐外機構進行深度整合,駐外記者正面臨新的挑戰。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是美國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臺。2018年10月,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在著名的招聘平臺Glassdoor上發布了一條公開招聘信息。電臺計劃招聘一名常駐北京的記者,主要負責報道中國的突發、政治、經濟和文化新聞。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對這個職位有如下要求:學士學位,至少在媒體工作6年,需要有國際新聞報道和廣播節目制作的經驗,全面掌握媒體報道各項技能,比如采訪、配音、編輯、熟練操作衛星電話等各種傳輸設備,能夠統籌新聞專題和紀錄片拍攝,對中國的國家政策、歷史、政治和經濟有深入的了解。同時,滿足以下條件者將被優先錄用:曾經在中國工作,曾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工作,熟練掌握中文。
從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對駐外記者的招聘條件可以看出,豐富的媒體報道經驗、語言、知識結構是該媒體最為看重的幾項能力。這些能力也是筆者所在的中央電視臺在選拔駐外記者時重點考慮的因素。筆者曾作為駐外記者在非洲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結合工作實際,筆者認為媒體融合新時期下的駐外記者需要重點培養以下幾項能力:
一、熟練掌握駐在國語言
語言是駐外記者在駐在國的一張通行證。身在異國他鄉,如果不能掌握駐在國的通用語,就難以順利地搜集新聞線索,開展采訪報道工作。同時,駐外記者也被看做是民間的外交官,語言的精通能夠幫助記者與當地民眾和官員進行深度溝通。中央電視臺一直非常注重駐外記者的語言能力。央視的拉美中心站設在巴西圣保羅,巴西是一個說葡萄牙語的國家,然而巴西之外的其他拉美國家大都說西班牙語,因此,熟練掌握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就成為能否在拉美片區開展工作的關鍵所在。拉美中心站許多記者都能熟練掌握英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這為他們在拉美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一種聲音認為,語言能力并不是駐外記者的必要條件,因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記者能夠做出更有影響力的新聞。筆者認為,豐富的報道經驗的確非常關鍵,但作為駐外記者,如果沒有熟練掌握駐在國語言,那么這名記者看待這個國家的視角就會存在局限性。事實上,駐外記者的工作并非只是采訪報道,能否扎根駐在國,能否與駐在國各階層進行有效溝通,也是駐外記者的職責所在。因此無論何時,熟練掌握駐在國語言對駐外記者來說都至關重要。語言的習得非一日之功,筆者認為,對于有志于成為駐外記者的媒體工作者,應盡早學習目的國語言。
二、豐富的知識結構
從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對駐外記者的崗位要求可以看出,駐外記者需要對駐在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有豐富的認識和了解。豐富的知識結構可以反哺記者的采訪報道。駐外記者時常需要做一些深度報道,根據深度報道的特點,這些報道除了要有新聞性,還要有解釋性、調查性和分析性。這就需要記者了解駐在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透過現象看本質,多維度、多層次報道研究問題。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知識結構的積累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盡管國內外媒體都愿意選用那些熟悉駐在國國情的記者,然而在現實中這類人才卻十分缺乏。因此更為現實的辦法是在駐外過程中開展基礎調研,通過閱讀文獻和實地采訪,全方位了解駐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同樣,這種基礎調研也建立在熟練掌握駐在國語言的基礎上。筆者曾在非洲發現,雖然英語是一些東非國家的通用語,但當地老百姓在生活中更習慣說斯瓦西里語,絕大多數電視臺也都是用斯瓦西里語播出。因此,如果沒有掌握斯瓦西里語,對非洲人“民心”的了解必然會打些折扣。所以說,語言在對駐在國國情的了解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對知識結構的擴充是一項艱苦而漫長的工作,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提早制定計劃,通過和專家交流、瀏覽新聞、觀看影視作品、查看文獻等方式逐步加深對目的國的了解。
三、議程設置的能力
任何媒體都有其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如何處理好意識形態和新聞規律的關系也考驗著駐外記者。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么。 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1]。西方媒體常常以以偏概全的姿態報道發展中國家的新聞事件,搶占國際話語權和道德高地。拿非洲舉例,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對非洲的報道并不全面和客觀。在“阿拉伯之春”的報道中,西方主流媒體一邊倒地渲染所謂“革命”的“自發性與積極性”,然而事實證明,“阿拉伯之春”摧毀的多于創建的。中國視角下的報道應該分析矛盾,找到癥結,幫助其解決問題,而不是煽風點火。
在全球輿論場話語權的爭奪中,駐外記者團隊的強弱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傳播能力的強弱。駐外記者是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的重要一環,肩負有增強媒體公信力、爭奪國際話語權、傳播中國聲音的職責。駐外記者需要有議程設置的能力,而該能力源于對駐在國和地區的深入了解。長期以來,非洲難民得不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在難民問題上,話語權長期被西方媒體占領。那些有影響力的西方媒體關注的是歐洲難民危機和敘利亞難民。事實上,難民最多的地區不是中東,而是非洲。為了能讓世界關注非洲的難民問題,筆者對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難民運動隊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跟拍。這支隊伍中,有5名運動員都來自南蘇丹,因為戰火,他們從小就逃離家鄉,成為難民,生活在肯尼亞卡庫馬難民營。筆者曾三次前往卡庫馬難民營拍攝,用鏡頭記錄下難民們生活的真實環境,這也讓許多觀眾對非洲難民問題有了更直觀的了解。由此可見,對議程設置的運用能幫助駐外記者強化一些話題在公眾心中的重要程度。筆者認為,議程設置能力的培養要求駐外記者能夠研讀并吃透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大政方針,并靈活運用到新聞報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