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明,劉偉杰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上海 201908)
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等新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應用,促使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地變革和創新。先進的教學手段不僅具有輻射范圍廣的優勢,還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從而成就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起點。將課堂“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技能的場所,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核心體[1]。
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設高職精品課程,必須要借助互聯網+的新平臺和技術,突出高職學生實踐能力較強的特點,發揮在線課程網站的技術優勢,實現課堂與網絡高度結合,重新構建教與學、學與練、線上與線下的智慧學習新模式。
精品課程,在專業和課程建設中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其核心內容便是課程網站的建設,學習者不僅可通過網站獲取課程所有相關的學習資料,還能通過網站獲知專業領域的發展方向,其作為課堂學習的必要延伸[2]。我們經過對多門高職精品課程網站的研究發現,傳統模式下的精品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弊端。
一是課程更新緩慢,甚至有許多精品課程一旦建立,就變成了“僵尸”,網站不再更新,學生通常只是用來查看學習要求或者下載課件、作業等。
二是內容形式陳舊,既不符合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強的特點,也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伴隨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往精品課程中常見的課堂實錄形式的視頻資料已逐漸失去吸引力,如果視頻較長,往往學生缺乏興趣和耐心,不會進行完整及有效的觀看。
三是學習者參與度低,互動性差,甚至沒有互動。一些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站缺乏與學生即時溝通的良好途徑,不能及時為學生解決問題,學生的訪問次數越來越少,網站最終成為“擺設”。
鑒于以上弊端,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模式的高職精品課程難以發揮其引領和示范作用,學生不能學到其課程精髓,教與學之間不能有效互動,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成本高,成效低,這樣的現狀必須改變。
過去簡單地把教學內容搬到網上,其實沒有改變教育形態。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課程建設是一種“互聯網+教育”的實踐,要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創造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
⑴ 超越時空的課程資源重新配置
利用互聯網,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進行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這極大地放大了優質課程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從一位教師只能服務幾十位學生,到一位教師能服務幾千甚至數萬名學生。同時,互聯網聯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域、跨行業、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低水平的重復,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3]。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甚至被填平。
⑵ 實時交互的低成本碎片化學習
交互性包含“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多種方式,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互動傳播,利用互聯網+,信息交換的更新速度也變得更快,信息交換的形式更加多樣,能以視頻、圖片、聲音、文本等多種形式存在。同時,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課程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4]。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碎片化學習方式逐步取代了集中式的學習方式,這對于實踐性要求較高的高職教育來說是極大的利好。
⑶ 公平人性的個性化自主學習
人們在互聯網上是不分種族、地域和身份的,接受和發布信息對于每個人來說也都是平等的,同時,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和教材不再是知識唯一的權威來源,學生也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常便捷,教師必須調整自身定位,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
精品課程的核心建設內容是課程網站,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聯網資源,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開發符合高職學生特點并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優質課程,對高職教育和任課教師都是一種挑戰。本研究按照互聯網+環境下課程學習的特點,開發了“動態網站開發技術”課程,其作為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成功申報了2016年度上海市高職高專市級精品課程。開發內容包括課程資料、教學錄像、在線教材、項目實例、網上測試及在線溝通等模塊,整個課程依托于互聯網+環境,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
⑴ 項目教學使課程更具實踐性
“動態網站開發技術”課程以“項目教學法”構建課程整體設計,“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項目教學中,由于目標指向的多重性,對學生而言,可以轉變其學習方式,讓其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教師而言,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本課程共有27個實踐項目,分為三大模塊,分別是基本控件應用、數據控件應用和綜合實訓項目開發。每個實踐項目都是一個實際案例,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學生從一個項目的實踐中不僅可以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能體會到實際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實踐項目的難度從簡單到復雜,涵蓋的知識點和技能從單一到復雜,設計時充分考慮了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強的要求,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⑵ 學生主體使課程更具有效性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對課程相關視頻進行剪輯處理,在授課過程中,形象地展示課程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將書面知識轉化為多種媒體形式,作用于學生感官,使平面枯燥的學習變得立體有趣。同時,將慕課和微課,作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輔助資料,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本課程目前共有課堂教學視頻16個,微視頻62個,以項目開發中的關鍵技術為主題,以屏幕錄像等形式展現項目開發的關鍵步驟,目的是針對以往學生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⑶ 就業接軌使課程更具職業性
職業教育強調的是技能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的是校企合作和訂單式培養,把崗前培訓融入課程內容也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本課程作為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所有實踐項目均來自企業的真實項目,或是對企業真實項目的分解重組,授課教師均有多年企業踐習經歷,企業軟件開發工程師也全程參與了項目設計,并在教學中適時指導和引導學生。
學生通過完成本課程設計的所有實踐項目,對相關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會有清晰的認識,對于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即戰型”人才有很大的幫助。
⑷ 人性化智能測試使學習反饋更具客觀性
針對傳統考試存在的弊端,“動態網站開發技術”課程的理論測試部分采用無紙化考試題庫來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無紙化考試的優點在于對考試進行全程管理和監控,考試時學生從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使得考試公平、公正、合理有效,題庫形式既做到內容全面又做到重點突出。在本課程中,題庫分為單選題、多選題及判斷題等多種形式,系統自動抽取題目并自動評分,學生在考試前也可通過在線練習系統進行自測。
當然,高職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本課程要求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自主獨立完成一個動態網站的開發,在學期結束時演示自己的系統并回答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全面客觀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
⑸ 多渠道信息反饋系統使溝通更具時效性
精品課程網站以互聯網為載體,利用超文本、多媒體形式呈現,通過人機交互式對話,使學習者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同時通過郵件和BBS等形式,讓學習者得到學習伙伴和教師的幫助。在交互手段多樣性的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利用網上作業、案例分析、課程論壇、動畫演示等多種教學活動,多渠道信息反饋,讓學生獲得學習行為和學習心理上的支持,讓教師獲知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使師生溝通通暢,教學活動有序開展。
1.5.2 各種植入性輸液泵和留置導管,為非鐵磁性或弱磁性,進行MRI檢查通常是安全的。攜帶胰島素泵進行MRI檢查,可破壞胰島素泵功能,故檢查前要移除胰島素泵。
本課程網站的交互模塊主要有兩個,一是BBS,主要提供學生、老師、企業工程師之間的技術交流,可以上傳文字、圖片及小視頻等,目的是面向所有用戶設立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學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獲得幫助;二是教學反饋模塊,僅開放給參與本課程的師生,學生不僅可以在此模塊提交作業,還可以實名或匿名向教師提出教學建議,教師可在線批改作業,對實踐項目提出修改建議,也可根據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及進度,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互聯網+教育”并不是簡單的將互聯網技術引入教育領域,也不是要塑造一個統一的、標準化的教學流程,而是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讓教育變得更有智慧。互聯網能把教師從教育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那些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當互聯網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學情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時,教師就可以專注于課堂教學創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5]。目前,互聯網+正從外圍邊緣侵入教育的核心地帶,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借助技術的力量正逐步成為事實,落實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由教學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傳統的教師主導教學活動、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方式在互聯網+時代變為以學生為核心、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深度學習,課堂的形式也發生了轉變,除了傳統實體課堂,還有遠程學習、網絡學習、線上線下結合學習、校內與校外學習、校園學習與企業實習等[6]。
本文討論的“動態網站開發技術”精品課程,正是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下建構和搭建的,按照精品課程建設的高標準嚴要求,對課程內容、實施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法等重要環節,結合互聯網+的特點進行改造和調整,支撐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多媒體呈現、即時交互、多元化溝通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學習和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獲得了較好的學習成效。
接下來,如何利用移動學習、虛擬實驗等新的教學模式,如何使用大數據更好的分析學生的學情和學習需求,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是本精品課程及相關課程進一步建設的任務和方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岳秋,閆寒冰,任友群.MIT開放課程與我國精品課程的學習支持對比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1:60-66
[3]崔貫勛.“互聯網+”教育模式下MOOC的教學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1:17-22
[4]袁加程,蔡秀萍.高職精品課程的建設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3.25:31-32
[5]岳瑞鳳.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職業發展研究[J].中州學刊,2015.7:89-91
[6]陳文曦.基于微課實現精品課程建設的現代化轉型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6.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