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仁貴 劉坤,中國建設銀行青島總審計室
互聯網+時代下,跨領域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大數據對經濟社會發展、各產業形態產生了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商業銀行內部審計面臨轉型,如何在大數據時代重塑審計管理體系,提升數據應用與分析能力,是未來內部審計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4.0時代襲來,信息化浪潮席卷著包括銀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全世界范圍內數據量呈現指數式爆發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大數據”于20年前由麥肯錫公司首先提出,指的是大規模體量、多樣化種類的數據集,及對這種數據集快速采集、處理與分析以提取價值的技術架構與技術過程。”
“大數據”時代環境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發生了較大轉變,因其業務產品特點、經營管理方式、技術系統優勢等積累了海量數據,各種內外部數據均呈現指數式增長,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管理模式正在被顛覆,處于盈利模式轉變、新舊動能轉換的新發展階段,商業銀行審計相應面臨巨大挑戰。與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有關的大數據,可以理解為審計工作中形成的,與審計事務、審計事項相關的過程和結論數據,涵蓋審計部門及被審計對象的所有相關活動。
內部審計相關的“大數據”,是難以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新的管理方法、新的運算邏輯,才可從中獲得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審計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是規模龐大、增長率極高和極為豐富多樣的信息資產。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數據資源成為內部審計轉型的關鍵,信息化、數據式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建設是理順未來發展思路的重要課題。
運用“大數據”技術和相關審計手段,重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運行體系,將會提升審計效能,幫助商業銀行兼顧平衡業務拓展與風險防控關系,構建更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內外部環境的運營發展模式,更好地發揮審計價值。如,更廣泛的數據源能夠反應業務基礎的全貌,便于生成更為全面的數據、分析,以及對問題的理解與解決方案;數據式驅動下創新的分析技術,能夠更好的利用現有數據資源,運用更加靈活、更加科學的方法,折射出更全面的視角,得出更為準確嚴謹的審計結論,挖掘更深層次的審計價值;運用數據式思維,可推動審計流程的重構,優化審計步驟,提高審計效率,以更加靈活的模式動態開展審計工作。
但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運用大數據開展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仍有許多短板有待彌補,如數據式內部審計思維還需培養,數據式審計相應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以數據為中心的新一代審計流程尚在建設和探索之中,非結構化的數據資源處理方法亟待探索等。
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處于轉型初期,數據式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內部審計機構應自上而下統一認識,達成關于“數據式審計是內部審計轉型方向”的重要共識,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多層次地持續提升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唯有堅持數據式理念,匹配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才能科學轉變審計觀念,保障商業銀行的良好運行。
云計算、物聯網、工業4.0等代表的技術發展趨勢,以及移動應用、數字化直銷、遠程交易等代表的業務發展趨勢,意味著以數據為驅動的業務變革,需銜接以分析為核心的新型技術,當前的銀行業務發展形態需要強大的大數據分析的運用能力,契合當前銀行經營發展形態的內部審計也應塑造以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手段為核心的競爭優勢。
優化數據資源質量,充分引入、改良先進的技術方法,豐富審計工具,挖掘數據內在價值,是塑造內部審計核心價值的關鍵任務。首先應構建全面、準確、多維度的基礎數據庫,其次運用各類軟件服務于數據挖掘,借助數據庫技術進行數據處理,結合業務特點開展數據分析,可將數據進行橫縱多維度分析比對,優化抽樣技術,鎖定呈現一定規律、特征的風險點,有針對的定制后續審計方案,將各類數據式技術手段、運算規則貫穿審計全流程,可有效縮短審計流程鏈條,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
審計信息化應與業務信息化相結合,首先需打破業務部門壁壘,實現業務信息的關聯、整合、共享,形成綜合化的系統平臺;其次,內部審計應構建一個對此相對應,集分析、監督、監測等功能一體化的內部審計信息平臺,內部審計系統應與業務處理系統高度融合,內部審計應用平臺應契合業務流程、數據資源特點,確保業務與審計等風險管理系統并行推進、互聯互通。內部審計的大數據管理框架應基于各業務條線的風險管理要求,通過信息化平臺及相關技術實現對商業銀行風險的有效監督和管理,使得大數據支持下的內部審計成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動態評估的重要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