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書美,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文化全球化的到來使得文化傳播影響力與日俱增,而文化輸出則需耍翻譯發揮關鍵作用,選擇何種文化如何輸出,這不僅僅考驗的是翻譯的能力,更考驗的是翻譯的眼光和智慧。一部《大長今》曾風靡亞洲,影片中藥食同源等理念的運用讓國人覺得如此熟悉,可惜這樣介紹中醫文化和精神的佳作卻并非出自中國人之手。眼看鄰國竟然將中醫納為己有,甚至要將韓醫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其實我們也有此類文化產品,如《大宅口》以百年老店同仁堂為創作藍本,展現了這一中醫世家的悲歡離合國仇家恨,涉及眾多中醫藥背景知識。電影《大明劫》就以明末傳染病學家吳又可為主人公,介紹了其醫書《瘟疫論》的寫作過程和一代名醫傳奇的人生。在中醫文化國際傳播中,這些優秀的影視劇都可以作為文化翻譯的選擇,向國外人群展現中醫文化的精神內涵,扭轉文化傳播中的被動地位。
中醫文化講究辨證論治和整體思維,追求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不僅貼合現代醫學理念,更與當下崇尚自然、科學發展觀念相通,而且中醫文化強調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與時下民眾熱衷的養生保健康復相一致。這些因素都使得中醫文化不但未被時代淘汰,反而緊扣時代的脈搏。另一方面,我們也承認文化全球化仍是西方文化占有主導權,但占有主導并不意味占有全部,中醫文化失去關注或關往度不高并不意味著這一文化就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事實證明,中民文化依然有其特有的魅力,歷經歲月磨難卻依然煥發著朝氣和活力,我們有理由對中醫文化保持樂觀的態度。
中醫文化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關,古典醫籍又是文言文構成,語言的模糊性、隱喻性、哲學性以及描述的抽象化很大程度造成概念的歧義性,送些緣由都使得中醫典籍語義難以理解,翻譯成外文較為困難,而要讓國外讀者理解所含文化信息則更是不易。再加上中醫許多理論缺乏現代科學的有力支撐,部分傳統治療理念與西方醫學思維存在一定沖突,中醫文化信息精髓仍需進一步的獲得西方讀者的認同和理解。
伴隨“中醫熱”在海外的持續升溫,翻譯在中西醫學交流中發揮的橋梁作用日益思著,高素質翻譯人才需求量與日俱增。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我們面臨的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和實際人才短缺的矛盾,高層次中醫翻譯人才缺乏己成為制約中醫文化走出去的瓶頸,專業化中醫翻譯人才依然缺乏,亂譯和錯譯的現象依舊存在,這嚴重阻礙了中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目前中醫翻譯領域中,許多研究人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薄弱,自認為懂外語就能從事中醫翻譯工作,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結果往往造成信息傳遞的失真;而中醫專業人員卻常常被外語水平所制約,造成中醫翻譯的兩難境地。
目前對于中醫文化英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語言問題,往往忽視了人在翻譯實踐中所發揮的作用。事實上,從語言產生之日起就離不開人的參與,因為人就是語言的發明者和使用者。總體而言,翻譯是一口綜合學科,不僅需要外語水平,還需耍與多重學科相交融,也與譯者的經驗技術、人生閱歷和綜合素質有關。中醫翻譯人才更是需要精通語言學和翻譯學知識,掌握中西醫學理論知識,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同時還耍對西方文化有所認知。目前,國內部分中醫院校開設中醫外語專業研究生,旨在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雖然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己有所提高,但是仍處于起步階段,學科人才培養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外語院校培養的英譯人才由于缺乏對中醫文化的充分學習,更是無法承擔中醫文化英譯的重任。
中醫翻譯人才的培養應向更科學、更系統的方向發展,為中醫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人才保障:首先,各醫學高校應加大對中醫文化傳播與翻譯領域的支持,建立更完善的專業定位,加強人才的輸出力度,培養更多文化傳播的信使;其次,加強國際交流,鼓勵學生出國留學進修,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借機了解國外人文風情和歷史文化,對中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翻譯起來也會更加得也應手。加大外語院校留學生的輸送和海外人才的引進,推動中西方醫學留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再次,利用海外中醫孔子學院建立的契機,加強相關中醫理論課程的教學,將漢語教育與中醫教育相結合,開設中醫經典書籍的學習課程,提高學員閱讀中醫古籍的能為,使學員了解中醫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學習中醫專業知識;最后,建立中醫語料庫,這對于規范翻譯標準,探尋中醫翻譯規律,指導學生翻譯實踐,培養學生專業化思維和技能都具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