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中國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區域水土資源條件與農業生產力布局的匹配性不足,隨著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群體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出日益增長的態勢,且社會群體的膳食結構不斷調整,側重于瓜果與肉類消費,而輕于糧食消費,這就使得中國農業在資源與環境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本文就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簡要分析,以促進農業生態系統功能的充分發揮,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對于中國農業來說,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其直接關系著糧食安全。在現代社會發展形勢下,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在面臨著復雜的形勢,資源的后續支撐能力不足,生態環境惡化,這就勢必會影響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在此種情況下,就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1.高效生態農業戰略,就是在整體協調與循環再生的理念下,基于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出發所建立的縱橫工業生產體系,注重高效率與高效益,打造一種現代化農業生產新模式。
2.糧食生產區域再平衡戰略,形成“南擴、北穩、西平衡”的均衡生產新格局,逐步壓縮“北糧南運”的規模,避免二次浪費和污染。
3.替代戰略,在立足國內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適當進口部分農產品,以替代國內高耗水土的農產品,形成國際貿易增加虛擬水和虛擬土地資源的替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水土資源的需求壓力。
二、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面對當前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發展情況,若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以促進農業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改善中國農業資源環境的整體狀態。農業生態系統的運行可提供食物供給以及生態服務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中國農業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通過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能夠促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充分發揮,在科學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量的同時,有助于農田保持營養并科學防治病蟲害,降低農業外部負效益,對生態環境實施合理保護。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有助于促進多功能生態農業的發展,對“北糧南運”條件下水資源南移實行區域補償,并建立糧食主銷區補貼主產區制度、化肥梯度價格制度以及農業補貼機制等,為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要注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重構,也就是說,要全面把握農業發展整體需求,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構建基層農技網絡,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可靠的資金支持,基于農技推廣機構來做好農業藥物管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承擔起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的主體責任,通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構建及其作用的發揮,切實對農業生態環境實施科學化保護。
2.進口國外農產品,設立農業資源紅線并建立匹配性種植制度
為推進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緩解當前耕地與水資源之間的矛盾問題,可通過進口國外農產品的方式來實現。具體來說,在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大豆單產低于進口來源,因此可通過一定規模的大豆進口來緩解耕地與水資源壓力,維護玉米等作物的自給率。應當注意的是,國外農產品進口必須調整好進口數量與規模,并在國內保持合理庫存,以有效應對自然災害或者市場變化等風險。在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鼓勵作物輪作與間作。在此基礎上,對耕地資源實施有計劃開發,并促進部分緩解延伸,以減少不必要的物流成本消耗,并通過直接投資或訂單農業的方式來參與到農業投資中,以拓寬農業市場,推進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順利實現。
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結合農業發展實際情況設立農業資源紅線,并建立匹配性的農業種植制度。也就是說,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通過農業資源紅線的設立來緩解“水減糧增”的問題,提高資源利用率,并堅持因地制宜建立農業種植制度,不同地區所采取的種植模式應滿足地區土地條件與農業生產需求。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保障永久基本農田與糧田的穩定性,可通過立法方式對農田區域范圍進行劃定,并細化相關法律規章制度,為農業耕地資源提供保障條件,并通過相關監督機制來保障永久基本農田與糧田的生產能力,從整體上推進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完善相關工程措施
現代社會發展新時期,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中國農業也要注重科技創新,以推進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可落實于品種選育、低害無害農藥技術研發、抗旱節水技術創新等,并做好農業種植養殖模式的推廣工作,以滿足中國農業發展的多元需求?,F代生物技術不斷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可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基于物種間生態關系構建新型農業生態化種植模式與養殖技術。在此基礎上,要積極完善農業生產發展相關工程措施,包括區域工程措施、專項工程措施等。就區域工程措施來看,要結合生態環境整體情況出發,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農業經濟,注重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要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價值,實施生態產業與極品開發工程,以促進地方農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在沿海與現代都市農業區實施農業多功能拓展工程,發展高科技的農業園區和高標準的農業產業,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就相關的專項工程來看,一是實施農牧廢棄物資源化綜合開發與高效利用工程;二是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與生態產業金字塔工程,逐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品質;三是實施綠色生產資料替代工程;四是實施可再生能源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工程。
三、結語
總而言之,糧食安全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現代社會發展新時期的農業發展,必須要注重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并優化農業匹配性種植制度,基于科學技術加強農業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維護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良條件,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困境擺脫與綠色轉型[J]. 金書秦,沈貴銀. 改革. 2013(05).
[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研究[J]. 羅其友,唐曲,劉洋,高明杰,馬力陽. 中國農學通報. 2017(27).
[3]糧食安全視角下的農業資源與環境要素的效用分析[J]. 王冼民,楊鋒,楊少瑕,陳小麗.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