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敏 唐嘉杰 李政
摘 要:雞組織滴蟲病,又稱黑頭病或雞傳染性盲腸肝炎,是由火雞組織滴蟲寄生于禽類肓腸和肝臟引起的寄生蟲病,以盲腸和肝臟病變為主要特征。本文以某一散養雞戶飼養40日齡雞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加以診斷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提出本文關于此病的思考,以供交流參考。
關鍵詞:散養雞;雞組織滴蟲病;防治
雞組織滴蟲病是雞的一種急性原蟲病,發病季節為春末至初秋的暖熱季節,常發生在2周至4月齡的雞只,散養雞為主。雞組織滴蟲病嚴重影響了雞的正常生長,提高了雞的死亡率,給養雞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和有效治愈患有雞組織滴蟲病的雞只。
一、病原與流行病學
組織滴蟲是一種單細胞多形性蟲體,寄生于盲腸腔內時,多為不規則形,有一根鞭毛,能做鐘擺運動。寄生于組織細胞內時,呈近似圓形,無鞭毛,強毒株可致盲腸和肝臟損害并引發雛雞死亡。寄生于盲腸和肝臟內時,呈圓形或卵圓形,無鞭毛,蟲體可隨腸內容物排出體外。當腸腔內有異刺線蟲寄生時,此蟲能進入異刺線蟲體內,在其卵巢中繁殖,并侵入其卵內,隨糞便排出體外。由于有異刺線蟲卵殼的保護,在外界環境能存活半年以上,成為重要的感染源。
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病雞、帶毒雞排出含有組織滴蟲的糞便污染飼料、飲水及場地,雞群啄食后感染發病。另外,蚯蚓、蟋蟀、蚱蜢等小動物吞食土壤中帶有組織滴蟲的雞異刺線蟲卵后,組織滴蟲隨蟲卵進入蚯蚓等體內,并進行孵化,新孵出的幼蟲在組織內生存到侵襲階段,當雞吃到這種蚯蚓等小動物時,也經消化道感染發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尤以春夏溫暖潮濕季節多發,4~8周齡雛雞易感性最高,癥狀較重,危害較大,青年或成年雞感染性低,且病情輕微或呈隱性經過。此外,衛生條件不好,過于陰暗、潮濕、臟亂,飼養密度過大,飼料質量較差,維生素缺乏,堆放雜物多、隱藏蚯蚓小蟲等因素都可誘發本病的流行。
二、發病情況
2017年6月,某一散養雞戶飼養的40日齡雞突然發病,病初少量雛雞采食減少,羽毛松亂,精神不振,排灰白色稀便,而后逐漸增多,懷疑雞沙門氏菌病。應用硫酸安普霉素治療5d,效果不明顯,并出現零星死亡,前來就診。
三、臨床癥狀
病雞精神萎靡,采食減少或不食,兩翅下垂,羽毛松亂,逐趕時行走如踩高蹺步態,糞便暗褐色或灰白色泡沫狀,味臭,有的病雞糞便帶有粘稠血絲,個別重癥雞縮頸閉眼,嗜睡,消瘦,手握時反抗無力,有的皮膚顏色變淡,有的雞冠頭部皮膚呈藍紫色。
四、剖檢變化
急性死亡病例可見一側或雙側盲腸發生嚴重的出血性炎癥,腸內容物混有血液,呈暗紅色,重癥病例可見兩側盲腸腫大,增粗,腸壁增厚變硬,似香腸狀,腸腔中有干酪樣凝固栓塞,栓塞表面粘附血液或少量血絲狀物,將栓塞橫向切開,切面呈同心輪狀壞死,中心呈黑紅色血凝塊,外部為淡黃色或灰白色干酪樣滲出物或壞死物,剝離后腸管只剩下菲薄的漿膜層,個別病例盲腸潰瘍、穿孔,腹腔中彌漫干酪樣炎性物質,味臭。肝臟腫大,表面散在大量大小不等圓形或不規則、黃白色或黃綠色壞死灶,壞死灶中心稍凹陷,邊緣環繞紅暈,稍隆起,呈火山口狀,個別病例肝臟表面散在許多小壞死灶呈斑駁樣,壞死灶相互融合為成片潰瘍區。
五、診斷
1.鏡檢。在病雞盲腸病變區域邊緣無菌刮取少量腸內容物置于燒杯中,滴加適量40℃的生理鹽水,充分攪拌均勻后靜止片刻,吸取上層清液滴于載玻片上,置400倍保溫的顯微鏡觀察,鏡檢可見呈鐘擺運動的圓形或軟圓形、帶有一根鞭毛的蟲體。在肝臟病變處無菌采集少許病料制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未見可疑病菌。
2.微生物培養。無菌采集病雞肝臟病變處少許病料,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和鮮血培養基,置37℃恒溫箱培養24h,未見細菌生長。
3.鑒別診斷
(1)與異刺線蟲病的區別。病雞感染異刺線蟲病時,盲腸腫大,腸壁發炎增厚,無栓塞、肝臟病變,腸內容物中有白色、頭尾尖細、長7~15mm且呈蚯蚓狀蠕動的線蟲。糞便鏡檢可見大量的蟲卵,呈灰褐色的橢圓形,大小為(60~80)μm×(30~40)μm,且具有較厚的卵殼。白色線蟲鏡檢可見蟲體頭尾尖細,頭端略向背面彎曲,有2根長度不等的交合刺,雌蟲比雄蟲大,且雌蟲體內存在大量蟲卵。
(2)與雞白痢的區別。雞白痢主要發生于2~3周齡內的雛雞,10日齡前特征是死亡率較高和白色下痢,剖檢肝臟有灰黃色結節,或灰色肝變區,心臟、肺臟有腫瘤樣黃白色白痢結節,病變組織細菌培養后可檢出桿狀或圓形的革蘭氏陰性菌。
(3)與盲腸球蟲病的區別。感染盲腸球蟲病的病雞一側或兩側盲腸高度重大,其中充滿暗紅色血液或血凝塊,腸粘膜斑狀或彌漫性出血,其它內臟器官無明顯剖檢變化。糞便鏡檢可見球蟲卵,用抗球蟲藥治療有效即可加以區別。
六、防治措施
從組織滴蟲的生活史和流行病學來看,要根治本病須采取加強飼養管理、中西醫治療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1.隔離消毒。立即隔離病雞,改善雞舍和飼養場區衛生條件,重新更換墊料,并保持飼養環境清潔衛生、干燥,適當降低飼養密度,用0.45%~0.55%聚維酮碘消毒液對禽舍、場區進行噴霧消毒,1次/d,對清理出的糞便堆積發酵消毒處理,病死雞及其它污染物及時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2.用藥。大群用藥:異丙硝咪唑按0.025%濃度拌料,連用7d。重癥病雞在應用上述藥物的同時,配合應用中草藥:青蒿、苦參、常山各50g,柴胡、何首烏各10g,白術、茯苓各60g(此方為40日齡100只雞用量),涼水浸泡,水煎濾汁后拌料,2次/d,并在飲水中添加黃芪多糖和維生素,以增強病雞抗病力,促進機體恢復。經上述方法治療,未發現新增病例,雞群基本恢復正常。為鞏固治療效果,避免病情反復,休藥3d后續用異丙硝咪唑0.025%濃度拌料,連用7d,雞群即可痊愈,精神狀態和生長發育良好。
七、小結建議
1.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降低飼養密度,定期更換墊料,供給充足營養,提高雞群的抗病力。同時,加強飼養環境衛生消毒,并保持清潔干燥,及時清除糞便和污染物。進雞前對雞舍、場區用2%氫氧化鈉消毒液嚴格消毒,飼養期間每周定期1~2次用0.045%~0.055%聚維酮碘消毒液對雞舍、場區進行噴霧消毒,以殺滅病原體。
2.分群飼養和定期驅蟲。農村散養雞舍簡陋,不同日齡雞只往往混養。因本病成年雞常隱性帶蟲,為避免雛雞感染,雛雞和成年雞必須分開飼養。另外,本病可經過異刺線蟲蟲卵傳播,定時驅蟲滅蚓對預防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3.避免盲目用藥。由于本病發生較少,且與盲腸球蟲、雞白痢等存在相似之處,為避免盲目用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延誤疫情的控制,建議及時向執業獸醫師等專業人士求診。
4.采用綜合治療方法。對本病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不僅縮短了治療周期,降低了治療費用和藥殘,也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廣大養殖場戶不妨一試。
八、結語
綜上所述,要加強雞組織滴蟲病的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然后分群飼養和定期驅蟲和避免盲目用藥,必須采用綜合治療方法,才能有效防治雞組織滴蟲病,減少雞只死亡率,從而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付金香. 散養雞組織滴蟲病的治療與討論[J]. 中國禽業導刊, 2017(7):65-65.
[2]閆民朝, 化軍. 農戶散養雞組織滴蟲病的綜合防治[J]. 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 2015, 36(2):46-46.
[3]王煥明, 付興忠. 散養雞組織滴蟲病的診療[J]. 當代畜禽養殖業, 2013(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