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摘要:分級閱讀主要是指針對讀者的閱讀能力和水平,選擇不同等級的閱讀讀物。學生在閱讀時,閱讀與其能力匹配的書,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分級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分級閱讀具有科學性、全面性的特點,運用分級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提升學生的閱讀動機和閱讀興趣。下面,我從“分級閱讀的概念”“對學生進行分級閱讀指導”“分級閱讀教學實踐”三個方面入手,就分級閱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分級閱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新課程標準對詞匯的要求越來越高,鞏固學生的詞匯量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問題。分級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詞匯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目前,學生的閱讀現狀并不樂觀,很多學生除了教師布置的閱讀作業,很少主動閱讀,學生沒有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我就初中英語分級閱讀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分級閱讀的概念
分級閱讀是按照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發育程度為學生提供的閱讀計劃,根據學生的不同閱讀水平提供不同的閱讀讀本,難度適中的讀物可以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分級閱讀可以使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
進行分級閱讀前,首先要確定學生的閱讀水平。中小學分級閱讀指導中心給出了學生分級閱讀的一個測評方法:學生拿出一本分級閱讀讀物,從頭到尾讀,每頁上不認識的單詞不超過 5個,這本書就可以作為學生的閱讀級別。教師在為學生選擇分級閱讀讀物時,既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選擇初中學生感興趣的一些閱讀讀物,比如《格林童話故事書》《愛麗絲夢游仙境》等。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哲理性比較強的作品,一些名著《巴黎圣母院》等。在閱讀時間的安排上,每天要抽出 20分鐘的時間來進行閱讀,當學生對分級閱讀感興趣后,學生會自主地進行分級閱讀。
二、對學生進行分級閱讀指導
在學生進行分級閱讀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分級閱讀指導。分級閱讀指導包括閱讀策略和閱讀習慣的指導,教師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克服指讀、出聲讀等不良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通過預測、推理、略讀等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策略,教師要指導學生規劃自己的閱讀,培養自身的閱讀策略。
在分級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生詞、重點短語、句型要進行記錄,當學生讀到更高一級的閱讀讀物時,還要對文章的篇章結構進行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夠寫出文章的主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讀書心得,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開展豐富的讀后活動,在學生分級閱讀完成后,設計多彩的讀后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設計角色表演、讀后復述、讀寫結合等豐富的讀后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素材,圍繞所讀內容的主旨、感悟及困惑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還可以在課上講解主要的閱讀片段,使學生感悟到閱讀的魅力。
三、分級閱讀教學實踐
(一)營造分級閱讀的氣氛
教師要善于營造分級閱讀的氣氛,教師可以在教室內張貼分級閱讀的進度表,使學生在教室內分享自己分級閱讀的心得體會,以及在分級閱讀中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以及自己的讀書感悟等。教師還可以在教室內張貼讀書標兵的照片,鼓勵學生向讀書標兵學習。
教師還可以和家長聯系,做到家校配合共同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家長可以在家里監督學生的分級閱讀情況,家長要記錄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速度、閱讀收獲等方面的內容,輔助學生進行閱讀。
(二)分級閱讀材料的選擇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級閱讀時,要精選閱讀材料。選擇的閱讀材料可以是關于生活故事、歷史故事方面的,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故事、文化、旅游等資源整合到閱讀教學中,調動學生英語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保證學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閱讀量,從閱讀訓練中選取閱讀材料。教師也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比如學生喜歡的明星、學生的興趣愛好等。
(三)對分級閱讀進行評價
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分級閱讀評價方式,通過激勵小組合作,調動學優生幫助學困生,通過互動探究提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獎勵的方法,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師要注重分級閱讀的過程性評價,摒棄用閱讀理解測試來測試學生閱讀的方法。教師可以制作閱讀檔案袋,來存放學生閱讀的資料。檔案袋中包含閱讀筆記、閱讀比賽活動等內容的記錄,當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后,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再次評定。
綜上所述,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分級閱讀,給學生推薦合適的閱讀材料。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分級閱讀訓練,使學生在分級閱讀中獲得英語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分層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收獲很多,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閱讀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錢明榮 .初中英語分級閱讀教學實踐初探 [J].基礎教育研究, 2016(16):29-30.
[2]王娟 .高中英語分級閱讀的理解、實踐與反思 [J].內蒙古教育, 2018(1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