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峰


1 問題提出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六個部分內容”,要求學生通過高中階段學習,掌握“四基”,發展“四能”,如何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當前的教育界主要聚焦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如何將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日常教學,二是如何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進行評價.針對第二個問題,《課標》提出,要構建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框架,包括三個維度的內容,如圖1所示:
在第二個維度中,提出了“情境一問題”的教學.所謂“情境一問題”數學教學,指的是教師創設一定的數學情境,提出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提煉數學思想方法,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形成數學思維品質.數學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驅動力之一,也是課堂評價的重要形式,通過課堂評價,能幫助教師在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實現教與學的共同提高,對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研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以高中數學人教A版選修2-2《定積分概念》-節為例,談談如何構建恰當的數學情境,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從而有效地發揮課堂評價作用.
2 課堂案例
2.1 引入
問題情境1我們已經知道三角形面積的求解方法,同樣,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多邊形的性質,使我們對于這些圖形的面積都賦予了確定的含義.另外,我們也知道了一種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圓的面積計算方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由曲線所圍成的其他圖形面積求解方法,還知之甚少,比如弓形.同學們考慮考慮,有什么合適的方法用來求解弓形的面積?
點評“問題情境l”的創設,是從最基本的平面圖形之一——三角形展開的,隨后立刻把本節課的研究目標鎖定在“面積”上,而且是帶有“曲線”圖形的面積.開門見山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不管多么復雜的數學問題,都是從最基本的概念出發的,這也是邏輯推理的基本形式.
問題情境2 早在古希臘時期,數學家就開始研究這一方面問題.公元前三世紀,全能科學家阿基米德利用窮竭法推算出了弓形的面積,如圖2,請同學們體會一下他的工作是如何開展的?
點評從AC,BC的中點K,L作平行于弓形所在圓直徑(線段MC所在直線)的直線,交弓形于P,Q兩點,則弓形與MBC之間的部分,可以由AAPC和ABQC的面積“近似代替”.
同理,取線段AP, CP, CQ,BQ的中點,分別作平行于MC的直線,分別交弓形于四個點,又可得到四個小三角形,空白部分的面積就可以再由四個小三角形的面積“近似代替”.如此繼續,阿基米德實現了對弓形的“分割”,用這些三角形的面積之和“逼近”弓形的面積,并“近似代替”,此乃“窮竭法”思想.
通過富有濃厚數學味道的數學文化情境構建,適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在課后交流探究“窮竭法”在其他圖形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數學本質.
2.2 探究發現
教師給出“曲邊梯形”的概念后,并以拋物線y= x2,直線x=l以及x軸所圍成的平面圖形為例(如圖3).
問題情境3 借鑒阿基米德“窮竭法”思想,我們如何通過“近似代替”,求這個曲面梯形的面積?
探究1:如何分割?用怎樣的“直邊圖形”近似代替?有幾種方案?
探究2:哪種方案更合理?如何求分割后直邊圖形的面積之和?
點評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可以采取學生分組交流討論的形式,小組匯報近似代替的方案(矩形過剩估計、矩形不足估計、梯形估計),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優劣,選擇便于計算的兩種方案:過剩估計和不足估計,并再次分組,讓學生嘗試求出面積之和.
在小組交流展示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案,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對于不恰當的思路,要進行及時地校正,并注意引導學生嚴謹地運用數學語言,交流和表達自己的觀點.
問題情境4如何表示分割越來越細,直邊圖形越來越多時它們的面積之和?隨著分割越來越細,采用過剩求和與不足求和所得到的結果呈現怎樣的變化和聯系?
點評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即極限的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一事實:不足估計值和過剩估計值隨著n的增大,越來越接近同一個常數,隨后,教師應該指出,正是因為這兩種逼近方式得到同樣的常數,才初步證明了曲邊梯形面積的存在,當然,這種理論上的證明,高中階段不做要求,是高等數學研究的內容.
由于“極限”是高中階段難點概念之一,各小組對于“問題情境4”得出的結論,直接反映出組內學生對于“極限”思想的認知程度,因此,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對小組結果進行評價,適時對求曲邊梯形面積的四個步驟:“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進行總結,培養學生數學抽象、數學運算、邏輯推理素養,提高教學有效性,當然,“極限”這個概念,對于高中生而言,確實較難理解,課堂上教師也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手段,演示“近似代替”的過程,以此來輔助教學.
3 教學反思
在利用“情境一問題”課堂教學評價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1“情境-問題”的創設,需要文化融合
數學是有歷史積淀的,數學也是在不斷發展的,本節課以阿基米德的“窮竭法”這一數學文化背景作為引入,一方面是讓學生通過類比,更好地體會曲邊梯形面積的求解策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中極限思想的起源和背景,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體會數學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應用價值,形成正確的數學觀.
3.2“情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師生協作
數學核心素養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圍繞著“情境一問題”的探討,學生是解決問題的主角,教師是組織者和協作者;同時,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生探求問題的同時,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核心素養;另外,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也應該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3.3 “情境一問題”的評價,需要講究策略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導向、激勵、診斷、改進、反饋等功能,“情境一問題”的評價,應當更注重診斷和改進的功能,同時,應該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和發展性的原則,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如紙質評價、口頭評價、課堂觀察、信息數據收集等方法,教師要兼顧學生整體學習情況和個體學習進展,在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學生數學核小素養的發展.
總之,本節課以“曲邊梯形面積的求解”為主線,圍繞四個情境問題的提出展開教學,學生通過情境問題的探知,構建知識體系,教師通過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案,適時評價課堂教學,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在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曹一鳴,李俊揚,秦華.我國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綜述[J].數學通報,2011 (50):1
[2]楊溆萍,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評價的功能、內容與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 (29): 44
[3]段志貴.基于新課程標準的數學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探索,2008 (10):208
[4]史寧中.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評價與教學實施[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 (5):4
[5]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一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