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德育的核心是“育德樹人”,但在我國中學德育現狀下,仍存在“重智輕德”和德育實效性低下學生“知行不一”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育目標錯位、學生主體地位被削弱、各方面教育影響的矛盾等。本文從分析當前德育現狀入手,反思當前德育工作,提出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塑造教師“精神長相”、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關鍵詞:中學德育 現狀
一、當前中學德育現狀
1.“重智輕德”現象普遍,德育工作難落實
在當前中學德育現狀下,普遍存在著“重智輕德”的現象,過于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思想品德的培養,德育成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事,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著“升學”。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響亮,但是在現實情況中作為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與統帥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性保證的德育始終沒有被正確合理地對待,學校德育僅限于思想政治課堂,思想政治課被稱為“副課”,德育工作也被簡單化和機械化。德育本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正確思想方法并指導自己行為的教育,是學生知、情、意、行四方面統一、促進學生內部矛盾積極轉化的復雜過程,而在我國中學德育中普遍存在依靠成績定品行的現象,思想政治課的目標也被簡單設定為通過考試。在“重智輕德”的中學氛圍中,真正的德育難以落實。
2.學校德育與社會現狀之間的矛盾造成中學生“知行不一”
時代的變遷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社會矛盾的涌現,學校德育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還有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三者之間也有著矛盾。學校德育表現為一種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倫理道德教育,顯得較為高尚和理想化,而這種正面教育與現實社會中多樣化的人性存在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學校德育宣揚的人性光輝的抽象化和現實生活中追名逐利現象的可視化之間存在矛盾。中學德育中教育學生樂于奉獻、誠實守信、艱苦樸素等,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往往會做出更利己的行為,即使這樣做會有損他人利益。另一方面,學校德育的隱效性與家長期望的現實功利性之間存在矛盾。中學德育教育學生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為全人類的幸福前景而奮斗,但個人力量的渺小和父母的功利性期望往往使學生苦惱,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陷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德育是一種養成教育,其本質是一種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和價值趨向[1],學生能交出一份理想的思想政治課考試答卷,卻無法在生活中踐行這些價值觀,“知行不一”稱不上是真正的德育。
二、當前中學德育現狀原因分析
1.德育目標錯位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我國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理論基礎,1999年6月,我國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其中,德育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證。但是,許多學校將德育的功能和意義簡單歸結為“為教學保駕護航”,不愿意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從而引導其品德發展,而是制定一系列校紀校規和獎懲辦法,約束學生使其易于管理,從而為教學活動提供條件。這種德育偏離了德育的育人本位,把德育當成保證教學效果的工具。這種錯位導致德育漸漸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學生被教育在課堂上遵守紀律,在作文里書寫豪情壯志,而學生在課外的言行卻很少受到重視。赫爾巴特把教育的目的分為兩個層次:可能的目的和最高的目的??赡艿哪康氖顷P于將來謀生求職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則是道德。根據這一理論基礎,赫爾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學”這一原則,即教學要體現教育性,通過教學實現德育,這一原則至今仍被當成教學原則中重要的一條。德育不是為教學保駕護航的工具。
2.學生主體地位被削弱
早在十八世紀,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就被許多教育家提出來,顛覆了傳統教育觀下只重視教師的教而不重視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訴求的教育模式。在中學德育中,學生同樣應是德育的主體,德育教學和活動應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中學德育中學生主體地位被削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德育形式僵化。德育的過程是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位一體全面發展的過程,要求德育形式的靈活性。在目前中學德育工作中,德育流于形式,過于依賴課本文字性知識的記憶,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然而,“德育是行為中的問題,而不是知識問題,不能通過教授來解決”[2],道德教育不僅要實現學生道德認知的升華,還要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通過行為而非考試來檢驗。第二,德育方法單一。德育方法偏向于語言說理、灌輸和操行評定這種以教師為主的方法。這些方法使得學生被動,甚至引起學生反感。無論是思想品德課上的朗讀背誦,還是操行評定上的甲乙丙丁,都削弱了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缺少參與感,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得不到有效激發。
3.各方面教育影響不一致
德育過程是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過程,是對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綜合過程,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中學生正處于個體意識覺醒,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生理上急劇變化,智力迅速發展,情緒和情感的內容和形式日漸豐富,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封閉性、社會性和動蕩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使得各種思想觀念突破時空限制得以傳播,信息時代的中學生日漸暴露在在信息洪流中。學校和教師代表的主流文化價值觀難以避免地與社會多元的價值文化產生碰撞,此外,學校宣揚的集體主義價價值觀與家庭的個人功利主義也存在固有的矛盾。學校教育我們舍己為人、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為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而奮斗,社會上卻不乏靠出賣集體利益、剝削他人而獲得世俗成功的例子,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也大多是個人的奮斗和小家庭的圓滿,攀比之風盛行,身處其中的中學生產生思想混亂,難以形成美好的品德。
三、教育工作的反思
1.推進德育內容、形式、方法的靈活化與多樣化
學生品德形成過程的復雜性要求德育內容的豐富、德育形式的靈活和德育方法的多樣。第一,德育內容的豐富性。由于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學校的,學生本身存在對這個世界的一定理解,學校德育的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同時理性對待非主流的思想觀念,不能避而不談,也不能“亂棍打死”,而是客觀呈現,理性批判。第二,德育形式的靈活性。德育除了在思想政治課堂,還應該在所有學科的課堂,使各科教學體現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一。此外,開發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動,如觀影、參觀,使德育走出課堂,讓德育貫穿學校活動的始終。第三,德育方法的多樣性。如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關鍵在于不同德育方法的運用。適當減少傳統德育說理、品德評價等以教師為主的德育方法,代之以學生為主或師生共同參與的德育方法,如實際訓練、形象感染等,以多樣的方法提高學生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完善道德行為。
2.加大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開發學校隱性功能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強調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從學校這個“小社會”來說,學生一天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度過,除了教學,學校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十分重要,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和學校隱形功能的開發因此顯得舉足輕重?!鞍嗉壘裎幕且凰鶎W校的靈魂,它是在學校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延續性的共同認知系統和行為方式”[3],同樣,校園也應該有其精神文化,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約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行為、學習優良品質。制定合理合法合理的校園公約、設立每日提醒語、定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等,都值得學校在積極組織教學活動的同時給予關注和行動。
3.塑造教師“精神長相”,營造和諧師生關系
北京四中校長鈕小樺在一次演講中說道:“教師要有精神長相,才會對學生有精神引領”,什么是“精神長相”?鈕校長進一步指出:“比如對教育的熱愛、有激情、能包容、善于營造積極的課堂文化等”,也就是教師的精神面貌。在學校的所有活動中,主要是教師和學生的交往活動,在學校所有的人際關系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因此,教師的精神面貌顯得如此重要。在楊小薇、金學成、武云斐所做的“中小學道德價值取向的新變化”調查問卷中,“誰影響了自己的排序“中,只有不到一成選擇了老師。這樣的結果告訴我們我們的教師亟待塑造良好的“精神長相”。此外,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樣需要重建,只有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德育才真正有效,否則就是壓迫和虛偽。
參考文獻:
[1]黃彬彬.中學生活化德育探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6,(8):65-67.
[2]王立仁.德育價值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
[3]吳月娟.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研究——以蘇州實驗中學科技城校為例[D].蘇州大學,2013.
作者簡介:
桂璐銘(1996—),女,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