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玉麗
摘要:雖然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相較于初中知識要更深奧,但是自從課程改革以來,高考試題更傾向于基礎部分知識的考察。無論是文科基礎還是理科基礎中的化學部分,主要對學生的測試是《化學1》、《化學2》中的基礎知識,所以化學教學要保持基礎性。本文主要研究高中化學必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加強必修化學課程教學的基本有效策略。嘗試使用這些策略來提高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必修課;基礎性
一、高中化學必修課程教學的基礎性的不足
1、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難以持續。
課程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然而,實際教學中的一些教師將新課程的基本要求與傳統課程相比較,不僅增加了教學量,而且還遵循著過去“重復訓練”的實踐。學生很難走出傳統的教學,在學習方式上還有一定的距離。缺乏教學資源,特別是缺乏實驗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習方法的改變,制約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查顯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雖然嚴格的限制了課時數量,但實際教學仍然不切實際地增加了教學量,提高教學要求,增加工作量,導致很多學生提前“分化”: 在基礎知識得不到落實的情況下還需要學習了大量的“額外”知識,這導致高中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下降,并且害怕在化學選修課程中進一步學習。高中學生對選擇化學選修課程進一步學習的意愿不太強烈。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的繼續發展,不僅影響高中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也會影響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的形成。
2、現有資源難以滿足新課程的要求。
高中化學課程的內容改革體現了“通過實驗學習化學”的理念并在必修課程內容中增加了探究性試驗的內容,還將《實驗化學》作為選修內容融入其中并期望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同時,積極倡導高中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然而經過調查表明: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學,化學實驗儀器和藥品嚴重短缺,甚至教師會因為資源短缺無法進行實驗,缺乏專職的實驗管理人員;計算機網絡技術普及到高中是實現起來并不容易的目標,由于受到實際條件的制約,僅僅依靠當下的教育資源實在是難以滿足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要求。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教育部門要注意投資外,一線高中教師也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利用低成本儀器和替代藥物,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工廠和研究機構,收集各種與實驗有關的影視資料,運用多種方法讓高中學生可以擁有更多機會體驗科學研究。要確保教科書中的演示實驗得以實施,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實驗經常被減少,只有少數學校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二、處理好高中化學必修課教學過程中必修教學與選修教學的關系
目前,高中化學選修課和必修課通常在一學年內完成。在時間緊迫的前提下,重點是課程標準的逐步進展,或者基于傳統的高考目標,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在義務階段,我們必須逐步逐步給學生更多的成功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學生熱愛化學,積極學習化學選修課程對學生來說非常有益的。
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高中學生在學習反應原理外至少還要選修一個課程模塊,因此。由于不同的選修課程在內容組織上線索不同、知識上特征不同,內容結構上也有差異,所以必修與選修的內容上如何銜接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是選修教材中的內容,是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慢慢展開的,這樣化學知識的銜接就相對較容易別學生接受;又如,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實驗化學是選修教材中的內容,選修內容主要是運用應用知識來解釋化學現象,運用生活、技術、實驗來展開教學內容,但是各個教學主題之間又是相互獨立的,化學知識散布在他們之間,對于化學知識為什么是這樣等問題是沒有辦法做到一個一個回答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因書制宜(根據選修課程的特點)、因生制宜(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的特點)的來確定如何銜接教學知識間的內容,既要重視對必要的知識學習,也不能任意地延伸和擴展知識。從教學方法上來分析,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存在差異,選修課程之間也存在差異。例如:《化學1》、《化學2》在教學過程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的,在此過程中重點應當關注學生的探究(應當是基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主性學習(對知識的整理和歸納);《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等課程更注重學生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提煉知識、形成觀念的能力,運用知識對一些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和決策的能力;《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課程內容相對抽象,教師應注意核心知識的解釋,通過實驗,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結合化學知識原理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所以在針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時不能一概而論,教師應當根據不同課程的結構特點來進行。
參考文獻:
[1] 汪瑜敏;高中化學選修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
[2] 戚竹;基于課程標準的高中化學必修模塊教學深、廣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宋新文;高中化學必修與選修課程銜接教學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