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鳳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開始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表現,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課堂教學。在此基礎上,筆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經過不斷教學探索,發現圍繞情境、問題、合作展開教學,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優化教學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多樣化教學
初中語文作為一門研究語言文字、情感表達、文化素養等的基礎學科,是我國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健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諸如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率不高等,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亟待教師解決。因此,本文從情境、問題、合作三方面出發,展開教學探索。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借助情境的力量來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獲得語文審美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讓學生體會白求恩舍己為人的大愛,學習白求恩崇高的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白求恩的視頻電影,讓學生通過電影體會白求恩的光榮事跡。學生觀看電影后,都被電影的影像與插曲所吸引,喚醒了自己心內的感恩情感,對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救死扶傷,支持抗戰的事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與重要意義,都迫不及待地表示想要開始課文的學習,了解白求恩更多的事跡。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感官知覺,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培養了學生的情感審美能力。
二、設置問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逐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增強自身的思考能力,盡快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融會貫通,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文章內容,體會段落大意,感受作者寫作的點滴,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展開了提問,具體如下:
師:閱讀文章第一自然段,找出該段的中心句。
生:“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師:課文第2自然段中哪些地方提到了百草園的趣味盎然?
生1:油蛉、蟋蟀的獨特叫聲。
生2:作者搜尋蟋蟀一系列的動作。
生3:作者對何首烏、覆盆子等的描寫。
師:作者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生:增加百草園的神秘色彩,彰顯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
師:作者是如何通過“雪地捕鳥”展示自己的快樂的?
生:作者詳細描寫了捕鳥時的動作與心情,展示了一幅童趣的畫面。
……
學生在與筆者問答的過程中,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了解了課文描寫的主要內容,感受到了作者對百草園的熱愛,對童趣有了更多的思考,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筆者通過為學生設置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推動了學生對課文的思考,增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加強合作――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能夠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發現自身的閃光點,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及時查漏補缺,提高語文學習水平。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賣油翁》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運用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來突出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能夠根據細節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組織學生與同桌合作,對課文進行翻譯與表演。學生一聽說是表演,都顯得很興奮,想要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能,大顯身手。為了更好地彰顯人物形象,學生與同桌一起對課文進行了細致的研讀,開始合作翻譯,對于存在爭議的問題,學生積極查找資料、詢問教師以確保翻譯的準確度,有效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在表演時,學生為了更加凸顯人物的形象,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創設了動作,增強了觀賞性與戲劇性,為掌握課文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筆者通過組織學生合作,拉近了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合作時,發散了自己的思維,挖掘了自己的潛力,提高了與人溝通的能力。
總之,本文從情境、問題、合作三方面出展開了教學探索,改善了語文教學的現狀,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優化了語文教學,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其他教師教學提供了可靠的教學經驗。但是,同時也應看到新課改下初中語文多樣化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促進學生的語文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春蕾.淺論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97+99.
[2]袁如兵.初中語文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途徑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