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霜
摘 要: 本文根據人際關系修辭研究理論結合禮貌原則,選取德語2010年的暢銷通俗小說《出租車》中的對話片段進行分析,進而了解交際對話中如何得體地“拒絕”,以言成事。
關鍵詞: 人際修辭 禮貌準則 拒絕 文化 《出租車》
筆者結合德語小說《出租車》中的會話交際選段,就其人物的交際表達體現的修辭內容進行分析,重點研究“拒絕”行為的會話修辭特點,以此窺見陌生人之間的拒絕行為用語特色。首先是對人際修辭的理論性內容進行整理,理清人際修辭的發展脈絡和研究內容,以區別于傳統修辭學,為下文具體選段的分析建立理論基礎,第二部分根據選取的小說片段,重點分析整理拒絕行為的修辭特征。再次,接下來的第三部分中,筆者將試圖分析影響拒絕行為的語用修辭的潛在因素。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分析人際交往時的“拒絕”言語修辭,以加深對人際修辭學的了解。
1.人際修辭學的基本理論
所謂修辭學,是研究言語表達中的表達效果的語言科學①。修辭學的傳統分析工具有辭格(figure of speech)、慣用語句(topoi)、論證(line of argument)、論據選擇(invention)、風格(style)、特質(ethos)、邏輯(logos)、情感(pathos)。隨著20世紀70年代語用學的大力發展,修辭學突破傳統修辭學研究內容與方向,伴隨著會話分析研究的不斷發展,以話語分析在修辭研究有多方面的應用為基礎,修辭學家的視野不斷開闊,以話語為基礎、以觀察為導向的理論建構對修辭研究和修辭批評的潛力不斷被挖掘。不再以理論為導向,不是從抽象的話語模式出發,而是以語料為導向,從具體的、實際應用的文章和談話出發。人際交際談話中的修辭現象逐步獲得關注,成為新的研究內容,私人領域、平民修辭,除了演講外,書寫與多媒體話語、即時情景對話等都成為研究語料。
英語著名語用學家G.Leech的語言觀及他的人際交際修辭理論的提出,深受20世紀70年代科學哲學理論在西方發展的影響,這時期獲得蓬勃發展,甚至達到鼎盛的語言哲學家及其理論有Austin和Searl的言語行為理論,Griece的合作原則理論,Wittengenstein的“意義即使用”的口號等。1983年G.Leech出版了《語用學原理》(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書中闡述了他的語言觀與語言研究方法觀。書中他提出交際的兩個修辭平面,即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 rhetoric)與語篇修辭(textual rhetoric),前者包含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反語原則等會話原則,后者指明晰、經濟、表達力、可處理性等原則。這本書開辟了語言研究的新領域及新視角②。針對什么樣的會話具有修辭性,陳新仁指出其核心標準是得體性,涉及對交際對象、交際場合等適應,終極目標是對交際意圖的滿足。陳新仁概括性地指出了會話修辭與傳統修辭的差別。首先,會話修辭強調話語的構筑過程(process-oriented),而不是側重對作品成本的文本修辭分析。其次是會話修辭的研究更注重瞬間內語言的使用與選擇,這與文學修辭中對作者精雕細作的結果分析相區別。再次,會話修辭區別與修辭格研究(figure of speech),會話修辭的研究重點是不出現修辭格但同樣有修辭性的話語。最后,陳新仁提出策略(strategy-based)在會話修辭中的基礎地位,這里注重兩個部分的內容,即說話人傳遞的會話需求與聽話人對這種會話需求做出反應時表現的策略性。體現在劣勢者或均勢者話語的暗示性、試探性、委婉性等,或體現為優勢者話語的控制性、親近性等。
在交際過程中產生的語用力量(pragmatic force)很好地體現會話修辭性特征。通過言語中的語用力量的把握,能夠對外部的行為產生影響,達到“以言行事”的目的。語用力量的影響可以是積極的,比如說服力、驅動力、親和力、感染力、威懾力等,也可以是消極的,比如分化力、殺傷力、抑制力、恫嚇力等③。為了達到“以言成事”的目的,常用的修辭格及會話含意都是常用手段。交際過程中的話語是否內含語用力量,受到多種因素制約,例如情境、社交語境及心理環境等構成的交際語境。
關于禮貌和語用的文化特征,以及其相互制約關系,Brown and Llevinson (1978),Leech(1981,1983)都做過論述。Leech的人際交際修辭具體又分為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反語原則等。禮貌原則又可分為六條準則,分別是策略準則,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慷慨準則,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贊揚準則,盡量縮小對他人的批評,盡量增強對他人的贊揚;謙虛準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贊同準則,盡量縮小與他人的不同意見,盡量夸大與他人的相同意見;同情準則,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1992年顧曰國在文中修正補充了策略準則與慷慨準則的內容,他劃分了具體言語行為、策略準則中,就使役言語行為而言,包含行為動機層與會話表達層,具體是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夸大得到的益處,與之相應,慷慨準則是對承諾言語行為而言,包含行為動機層面的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會話表達層面盡量說小自己的付出④。語言準則來自于文化,是一種進入言語行為的文化準則,同時體現了文化特征。
為了更好地理解與分析交際言語的語用力量及修辭特征,筆者選取“拒絕”行為的言語為切入點,因為交際過程中,“拒絕”行為是十分常見的,如何通過言語做到禮貌地拒絕,“拒絕”行為的言語在德語會話中有怎樣的修辭特征,下文將做出分析。
2.德語交際中“拒絕”行為的言語會話修辭分析
小說《出租車》⑤的作者于1961年出生于德國漢堡市。作品主人公亞歷山德拉生活在大都市漢堡,她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因為崇尚自由的工作環境,為了避免單調的生活,最終選擇出租車司機這份工作。女司機在80年代的漢堡較為罕見,小說是作者的自傳性小說,來源于其真實的工作經歷,作品中記錄了她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及不同工作領域的乘客之間的交際對話。本文截取了兩個對話片段,以分析面對多元化的乘客群體,拒絕話語體現了怎樣的修辭特征。
第一篇的對話在女司機、皮條客、皮條客女友之間展開。小說主人公在拒絕邀請時的話語用到禮貌原則。例如面對喝一杯的邀請,主人公予以拒絕,但是她這么說:“算了”,我說:“不行啊,我還得上班。計價器現在已經到30多馬克了,你等會自己重新叫一輛出租車吧,還更便宜。”
亞歷山德拉雖然言語直接給予了否定,但是在拒絕后她給出理由,并列出了對于皮條客的益處,符合交往過程中的策略原則。她得到的是直接的拒絕,并伴有威脅性的使役要求:“不行”,他回我,“你在這等著”。這句話讓主人公對皮條客產生了很大的反感,他在拒絕時使用的言語多是增大別人付出的代價,言下之意是對自己利益的關注與擴大。所以,他的“拒絕”話語得到的是對話者的反感及堅決否定。片段中,不愉快的對話透露主人公的擔憂與不快,從而使她決定丟下這筆生意,起身離開。
主人公離開后,皮條客女友返回請求她回去時,她拒絕道:
“不”,我說,“不,真不行。為什么你還待在這個混球身邊?嘿,他那句:你給我站著。是什么玩意。我敢肯定他說過更過分的話。”
面對同樣身為女性的她,主人公并沒有直接轉嫁她對皮條客的不滿,而是禮貌地進行對話,禮貌地拒絕。在言語表達上,亞歷山德拉在拒絕時不忘縮小對她的厭惡,擴大對她的同情,符合同情準則。面對主人公真誠的言語,皮條客女友也決定離開,一定程度上說明,主人公的“拒絕”行為的言語獲得了認可,并達到了期望發生的目的。
后來,面對皮條客女友的擔憂,亞歷山德拉的“拒絕”再次很好地體現了修辭特征。
她說道:“什么?我壓根不認識你的霍爾格(Holger)。我也不知道他住哪。而且他那么丑。”
首先,對皮條客女友的擔憂,她的直接反應是使用反問句,很好地體現了她的意外,說明她從沒有如此想過,不自覺就會讓皮條客女友放心。其次,她通過陳述理由進行了兩次具體內容的堅決否定與拒絕。最后皮條客女友放棄這部分的擔憂,轉向了自省。
由這部分內容中的主要對話人物的言語選段可以看出,皮條客習慣用祈使句、命令句抑或威脅性言語,很不注重修辭,容易招致對話者極大的反感與厭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人公在“拒絕”時的言語,她善用反問,拒絕后附加說明及擴大對交流對方的益處,表達對交談者的同情,具有很強的語用力量。
在選段二中,對話在兩名乘客之間展開,一位是部門領導,一位是公司年輕職員,本身性別不同,職務差別較大,年齡也有所差異。鑒于身份懸殊,兩者之間的對話可明顯看出,主導話語權的一方是這名部門領導。
首先,面對部門領導更改行車目的地的要求,女職員予以拒絕,但是她沒有直接回答不,而是用其他信息代替她的拒絕,但是語用力量不足。她的建議遭到了領導更直接的拒絕。他說:
“不,不,沒得商量。我們先開到您家,我得確保把您安然送到家。所以先去你家Bramfeld,在Ellernreihe……”
首先,他在稱呼上注意了尊稱,言語中顯示了對女職員的尊重。再次,他在拒絕女職員的言語中,明顯夸大了對他人的益處,符合慷慨的準則。
之后,部門領導提出喝咖啡的愿望,遭到了女職員的無回應。他直接詢問,女職員的拒絕是:“我……不行,我……不好意思,但是我覺得太累了。”可見女職員大概獲悉了部門領導的會話含意,但是她的拒絕沒有考慮到對話者的利益,她說出了對自己需要付出的代價,而且她沒有直接有效地說出強有力的拒絕理由,所以獲得了部門領導的再度拒絕。
反觀部門領導,他在對女職員的言語進行拒絕時,盡量言語中說小了對方需要付出的代價,夸大了即刻喝咖啡的必要性。對于女職員的兩次拒絕,部門領導反問:“怎么,怎么,您不會是有些害怕我吧?”鑒于身份職位的差異,雖然他在詢問,但是他其實給出的是他能獲得自己想要答案的問句。在這段交際對話中,可以明顯看到部門領導在拒絕的言語中,善于利用交際場合,遵循了交際原則,體現了對于角色關系對方心理的良好把握,所以最終獲得了以言成事的效果,他在拒絕,其實他更在成事。
3.“拒絕”行為中言語修辭特征的影響因素
通過第一部分的理論介紹,已經說明了人際修辭的與傳統修辭的區別,會話修辭的語用力量,以及具體的禮貌原則,第二部分通過具體的對話片段,針對“拒絕”行為的言語進行分析,可以通過具有修辭性的言語,拒絕也可以被接受,甚至最終達到期望目的。對于上文給出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拒絕”行為的言語,其修辭性的有無,對于拒絕的效果,以及最終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言語的張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話者對于會話原則、行為準則及倫理規范等的掌握。交際過程中的會話含意的順利傳達與接收與否,除了依靠具體的言語表達外,同樣離不開對于其他因素的把握。
上文例子可見,拒絕,但是依然最終成事的言論,自有其特點。首先,在拒絕時,盡量給出不可抗拒的拒絕理由。根據人際修辭中的合作原則,表達自己的拒絕言語時,應當適量、真實、切題并且清楚。其次,根據禮貌原則中的策略準則,最好能夠說明拒絕后,聽話者獲得會獲得更多益處減少付出的代價。上文中亞歷山德拉拒絕皮條客邀請所進行的對話,就具有較好的修辭特征。其次,想要讓自己的“拒絕”獲得認同,擴大對他人的同情也是很好的可應用準則,例如上文主人公拒絕回去的行為獲得認可,主要在于她的“拒絕”言語的語用力量充足。最后,言語中是否有更多的語用能力,情景及語境因素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情景的影響,上文的第二個選段發生在出租車中,在緊湊狹小的空間中,對話雙方的空間距離很小,生理的強弱會對言語的力量直接產生影響,親密感或尷尬感會隨機產生,并不利于處于弱勢一方的言語交際。其次,鑒于男女生理特征的差異,在只有男女的場合,性別的差異對于言語效果的影響也比較明顯,男生的強勢地位不自覺得會更加凸顯,女性如果有相悖的觀點,就會在內心添加幾分擔憂與害怕,表達“拒絕”言語時阻力會增加。再次,是相對職位的影響,這個因素對于處于弱勢的對話者不利,如果處于優勢地位的人在言語中感覺到了對話方對自我弱勢地位的認同,就更容易用言辭達到目的。這里很明顯地反映在第二個選段中,雖然對部門領導的提議進行了多次拒絕,但是最后以微弱到幾乎聽不見的句子作為最后一句拒絕的話,這樣不自信的言語表達傳遞出的不自信明顯被對方獲取,于是管理人員更加肯定了自己最初的提議。
4.結語
“拒絕”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行為,如果想言語得體的“拒絕”,就需要正確把握會話修辭的核心標準,保證“拒絕”的得體、有力。會話修辭區別于傳統修辭,強調話語的構筑過程。會話修辭集中體現于會話言語的語用力量。掌握好人際修辭除了需要注重幾大基本原則外,也需要綜合考慮對話雙方的語境、情境、心理因素等,這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提高交際過程中言語的修辭性,提高交際過程中言語的語用力量與美學內涵等,這有助于提升我們的人際交際水平,并保證實現言語的最終目標。
注釋:
①鄭榮馨.論人際關系修辭研究[J].畢節學院學報,2009,27(1).
②束定芳.試論Geoffrey Leech的語言觀和人際交際修辭理論[J].外語研究,1990(4).
③陳新仁.論會話修辭及其研究思路[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3).
④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⑤作者Karin Duve,1961年出生于德國漢堡市,2008年憑借暢銷小說Taxi獲德國圖書獎提名.
參考文獻:
[1]陳新仁.論會話修辭及其研究思路[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3).
[2]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3]束定芳.試論Geoffrey Leech的語言觀和人際交際修辭理論[J].外語研究,1990(4).
[4]克里斯托弗·艾森哈特,芭芭拉·約翰斯通,著.田海龍,譯.話語分析與修辭研究(節選)[J].當代修辭學,2014(6).
[5]錢厚生.人際修辭學論略[J].修辭學習,1994(5).
[6]鄭榮馨.論人際關系修辭研究[J].畢節學院學報,2009,27(1).
[7]卡倫·迪夫.出租車[M].Goldman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