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江
摘要: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對的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改變學生以單純的接受教師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運用與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進而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機械;傳統;自主學習
職業中學《機械基礎》課程具有概念和原理多、內容抽象、實踐性強等特點。該課程對文化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中職生而言,學習難度大。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創新,改進教法,提高課堂效率是目前職業學校機械專業教師所關注的難題。
1.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學習興趣可言,因而也就別談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培養了。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嘗試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創設環境,在課程教學的章節中設置研究性學習課題,使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獲得成功”的樂趣。如在學習平面四桿機構知識時,知識點為繪制機構運動簡圖、判別機構的類型、畫機構受力圖.我讓學生根據知識點,通過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的方式歸納出機構運動簡圖和構件受力圖的畫法,判別機構的類型。課堂教學中布置學生設計三折疊傘的機構運動簡圖,通過小組研究討論,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趣”是指趣味,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向往或積極追求的心理傾向,也是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興趣的特性和愛好,《機械基礎》教學中的“趣”是中職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進行學習的心理傾向,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的趣味性。筆者在講解“四桿機構”這部分內容時,也通過CAI課件和機械模擬演示系統進行趣味性的教學,通過模擬演示動畫把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死點位置,凸輪機構的從動件運動規律,以及間歇運動機構的特點生動形象地進行演示,并使用Flash動畫自行制作“騎自行車”的演示模式,引導學生判斷自行車車身為機架,腳踏板為曲柄,小腿相當于連桿,大腿相當于搖桿,最終以曲柄為主動件實現曲柄搖桿機構反復作用的運動原理。通過帶趣味的創新教學,所任教班級學生的自學能力很有較大的提高,大部分學生在學會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后,都能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地了解別的機械原理,在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和理解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是指疑難,是疑惑難解的道理或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是強有力的催化劑和穩定劑,教師提出疑難,讓學生去思考,更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教師應當精講,講重點,講分析方法,解答學生疑難,多給學生思考時間,消化、釋疑、鞏固。例如:在講授“鉸鏈四桿機構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兩個雙搖桿機構模型來演示:一個是隨著機架的變換由雙搖桿機構變成了雙曲柄機構,另一個隨著機架的變換卻始終是雙搖桿機構。使學生產生對比和疑惑,從而引出“鉸鏈四桿機構中必有一個是最短桿,且最短桿與最長桿長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兩桿長度之和。”的必要條件和結論,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現場測量兩種模型中各構件的尺寸,結合數據來解決產生的疑惑。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內實訓車間進行參觀,認真觀各類車銑床,熟悉其構造和設備的工作原理。讓學生觀察車床的進給動作,消除學生在課堂對“鉸鏈四桿機構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的疑惑。
4.分層教學
“分”是指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先選擇相應的學習層次,然后根據努力的情況及后續學習的現狀,再進行學期末的層次調整。給學生以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將自身的條件與階段目標科學地聯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以及基礎層次的不同將教材分成重點、難點等多種層次。教師在教學當中要盡量學會進行分層次取舍,保證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掌握好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例如:在教授“漸開線的形成以及公法線”這部分內容時可進行分層傳授。第一層,教師以鐘表玩具中的齒輪作為實例來啟發學困生,逐步有層次地引出齒輪、渦輪等原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齒輪的真實運轉。第二層,教師要幫助學習優良的學生全部掌握知識,要求學生快速完成各項參數計算以及速比計算等知識的運用。第三層,利用學優生帶動學困生的計劃實現教學成績的整體提升,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提升專業技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想要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不也是應該“授之以漁”而非僅僅是“授之以魚”嗎?單靠傳統教師給予知識的傳授,學生得到的知識是有限的,我們還需要通過在職業學校各類課程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授之以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觀察實驗能力、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的同時,也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孫玉惠[1].關于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基礎》課程教改的幾點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4):74-75.
[2]饒靜婷.翻轉課堂在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91-93.
[3]竇艷濤,蔡曉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的機械基礎實驗課程改革[J].大學教育,2016,0(7):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