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彧馨
摘要: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教學體系程度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幼兒教育的主要性認知也在逐漸深入,因此不斷有人提出新的教學方式,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便是其中的一種。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自然習得知識,提高學習的效果。當前,我們積極開展了課程游戲化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對于課程游戲化的推進,還有好多環節亟需提升,才能更好地提高課程游戲化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踐;反思
站在幼教改革的潮頭,放眼四周,真可謂浪起潮涌,風起云動。早有先行者——安吉游戲蜚聲國內外,更有項目園千帆競發。聚焦我園的課程游戲化實踐:我們結合本地實際、園所發展水平、幼兒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沒有簡單模仿照搬、一蹴而就。我們心中明白,實現課程游戲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耐心,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與行動。所以只有下決心主動去“改”,才有可能逐漸獲“變”。
一、改觀念,變被動為主動,保證游戲時間。
“改”之前:上午9:30,應該是游戲活動時間了,可是許多班級還絲毫沒有游戲的跡象。走進某個大班,看見有的孩子還在埋頭作畫,有的在整理畫具,有的則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師說:今天繪畫活動,30分鐘不夠用,等孩子們畫好就玩了。這顯然是老師的一個借口,真正擠占游戲時間的原因是老師認為組織一節集體教學活動要比開展游戲輕松很多,或者是認為操作性學習活動比游戲更重要的固化思維導致的。
“變”之后:我們根據《指南》、《綱要》精神,只在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一節集中教育活動活動,保證更多的時間用于幼兒充分游戲。怎樣才能讓新的改革不流于形式呢?幼兒園通過園務計劃,教學計劃、班級計劃、周計劃層層落實,明確規定幼兒每天要有2小時以上的游戲活動時間,每天還要保證1小時以上戶外游戲時間。充分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真正做到把游戲還給孩子。教師的時間觀念也增強了,擠占幼兒游戲時間、過渡環節讓幼兒的消極等待的現象減少了。即使遇到操作性強的學習活動,也會靈活轉換學習場景,并非一定要通過集中教育活動來完成。比如繪畫,孩子們便是在美工區完成,較靈活地運用了延伸學習的時間,讓游戲得到保障,同時也讓游戲區得到高頻率的使用,教師也從原來被動地去劃分游戲空間轉化為現在主動地根據需要,將桌椅、開放的游戲柜合并或拉開調整區域設置,拓寬了自主游戲的空間,增強了開放游戲的機會和條件。
二、改方式,變管束為放手,倡導游戲自主。
“改”之前:戶外活動,孩子們正在玩攀爬游戲,有的卯足勁踩著攀巖墻往上爬,有的堆著輪胎往上爬,玩了一會兒,教師拎來一架竹梯,一端放在地上,一端架在壘高高度大約80厘米的輪胎上,傾斜度約30°,讓小朋友從竹梯上爬上爬下。這富有挑戰性的游戲立刻吸引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蜂擁而上,教師見此狀慌忙制止,連喊帶拽地叫停幾個男孩等會兒再爬,并不停地提醒竹梯上的孩子腳踩穩,手抓牢。這一司空見慣的游戲情形似乎在老師的鼓勵、陪伴、指導中也是愉快的,但也不可忽視的是教師存在著不放心、不放手、高控制,尤其是組織戶外游戲,對安全的高度管束影響著“把游戲還給孩子”這一理念由里至外的改變。
“變”之后:自從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以來,我園相繼通過培訓、學習、研討等途徑,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觀念,其中就游戲如何放手?放手之后要做什么、怎么做等問題展開多次研討,并通過實地觀察幼兒游戲情景,舉實例、說經歷中分享驚喜發現,逐步領會放手游戲的真正內涵。如:還是一次戶外活動的攀爬游戲,不過這次的游戲材料相對豐富些,投放有桌子、平衡凳、小竹梯、輪胎、沙袋等,老師游戲前跟孩子們講了內容和安全要求,然后就退到幼兒身后觀察孩子。沒有老師的幫忙,孩子們各自為陣了一會兒便自動結成伙伴抬的抬、搭的搭、堆的堆,當中也出現了幼兒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也有搭建不成功的時候,他們會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沒有立即干預進去,只是給了一些建議讓孩子們自己再想想辦法。于是孩子們又折回去繼續嘗試搭建,并成功完成攀爬造型。游戲時,孩子們也不受干擾,自得其樂。
三、改策略,變統一為自主,應用游戲教學。
“改”之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集體教學成為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形式。按照慣例,教學內容是通過上課的形式實施的。要上課就要先備課,備課備什么?絕大部分教師會依賴教材、統一教案,然后照本宣科,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關注的是完成教學統一進度,至于是否從幼兒主體學習需要思考活動的趣味性、多樣性、有效性,教師的關注度偏低。
“變”之后:虞永平教授在指導課程游戲化時強調集體教學活動環節盡可能采用游戲方式。參悟其中要義,集體教學活動應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寓教于樂,使幼兒在教學活動中有更多游戲般的體驗。為此,我們要求教師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讓幼兒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教師有實踐變化嗎?以一節數學活動《分月餅》為例,沒有事先通知推門聽課,孩子們正在探究通過分月餅學習二等分。大致流程設計為自由探索——交流發現——二次探索、驗證——總結、得出結論——遷移經驗。材料準備有圓形紙若干;等腰梯形、等邊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紙若干,不同形狀的食品盒若干,剪刀、記號筆。整節活動以游戲串連、遞進,教師講的少,只是在必要的假設提問和總結結論時點撥提升幼兒的原有經驗。孩子們始終保持著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一次次探究游戲中積極動手、動口、動腦,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并在一次次挑戰中獲得新認知,豐富新經驗,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早期教育》期刊——《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 虞永平 2015.03 《早期教育》編輯部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 2002.04 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 李季湄 馮曉霞 2013.03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