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劉吉弟
摘 要: 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背景下,為更好地培養銜接技能與素質,江西林業職業教育集團堅持走高素質生態建設人才培養之路,在推進校企文化融合時,以企業文化的核心融入為主導,在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上逐步形成“堅韌、務實、創新”的集團文化內涵,以進一步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關鍵詞: 集團化辦學 校企文化 校企融合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由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辦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重要實現形式,是優化職業教育布局、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提高辦學效益、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的有效途徑。職業教育實行集團化辦學既是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又是實行政府統籌、行業指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實現形式;既是高職教育辦學模式的創新,又是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有力措施。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建議,現階段要“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鼓勵區域、行業骨干企業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共同組建產教融合集團(聯盟)”,這為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職教集團的組建和運作,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服務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和企業的對接,從根本上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適應職業教育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于2012年11月牽頭組建了江西林業職業教育集團。集團以國家優質校建設、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建設為契機,引入深圳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銳教育集團等優秀企業文化,以企業文化的核心融入為主導,在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上逐步形成“堅韌、務實、創新”的集團文化內涵,進一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提高學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江西林業職業教育集團校企文化融合內涵
江西林業職業教育集團現有成員單位136家,其中,院校17所、企業92家,校企成員單位占比80.15%。集團成立以來,逐步形成了“一個目標,兩個依托,四項融合,兩個共享”的集團化辦學運行模式,即以培養高素質生態建設人才、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依托行業助推蘇區振興發展、依托企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課程融合、師資融合、設施融合、文化融合,共享實習就業平臺與共享科技成果的運行模式。
在集團文化建設中,集團立足于農、林行業、助力贛南蘇區發展,打造“吃苦耐勞,堅毅頑強”的精神;為更好地推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共贏一體,求真務實”的精神;為推動集團文化上臺階出成效,打造“創新創造,爭創一流”的精神,最終形成了以蘇區精神為引領,滿足農、林業行業發展需求的,“堅韌、務實、創新”為核心內涵的集團文化。
二、江西林業職業教育集團校企文化融合的實踐
如何以集團文化引領、推動江西林業職業教育集團成為緊密型職教集團,培養大量的高素質生態建設人才,取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深度。在校企文化融合上,充分體現在堅韌、務實、創新三個方面。
(一)堅韌的品德與體能
作為行業型職教集團,其成員企業大多屬于農、林行業,對于企業而言,人才的選、用、育、留比很多行業更困難。特別是林業行業,某些崗位、工種除要具備好的體能外,還需要克服身處深山老林的寂寞感,擁有堅韌(“吃苦耐勞,堅毅頑強”的精神)的品德與體能的人才才是企業最需要的。為培養大量高素質生態建設人才,集團校企雙方共同謀劃、共同努力,具體措施如下:
1.以“勞動實踐”陶冶品德。結合行業需求,集團成員院校多年來一直堅持每個教學班每月安排一周勞動實踐,在一周勞動實踐中,每天早起進行一小時的勞作。涉林專業經常性有校園內高強度的勞動任務、野外勞作等,使學生形成勞動光榮的品德,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意志。集團引導、提倡對在校生進行各種形式的生產性實踐鍛煉,使集團涉林、涉農院校學生的就業穩定性一直高居江西省的前列。
2.以課程改革提升體能。為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集團引導成員院校開展以體育課程改革為主線、帶動相關專業課程的改革,著力于學生體能的提升。在涉林、涉農專業中,體育課程的教學以提升學生體能為主要目標,教學中加大運動量,教學內容選擇以高強度對抗或高耐力為主,比如長跑等。在能夠滲透體能鍛煉的專業課程中,主動選擇艱苦的條件從事教學組織和安排,比如可以在校園內進行一周植物識別實踐教學,優先安排在校外山區進行。總之,給學生創設更多的機會進行體能的鍛煉,從而提升體能。以挖樹坑為例,經過兩年的堅持,之前二人合挖一個挖得還不規范,現在一個人挖得就很規范。
3.校企聯手共育堅韌。校企文化融合需要將學生置于工作崗位相似的情景下或實現目標一致性的前提下進行培育,基于文化的共識,經過多次交流、溝通,對學生堅韌品德進行一致性的培養。以林業三定向為例,學生在校時采取生活準軍事化管理,推行晨起制度等措施培養學生堅韌品德;每年暑假則按照事先的計劃,派到基層林業局鍛煉,基層林業局在安排崗位時優先安排學生到基層林業工作站或山區林場進行鍛煉,校企雙方合力強化學生堅韌品德的培養。
(二)務實的態度與做法
校企文化融合的深入,有賴于校企雙方在文化上的交融與認同,進而將己方的文化植入對方的文化之中,這就需要超越校企雙方基于利益鏈合作的短時目標而著眼于長久的戰略伙伴關系。集團以務實(“共贏一體,求真務實”的精神)的態度深化校企合作,在共謀發展、互兼互聘等方面積極作為,取得了預期的成效,表現在:
1.基于身份認同的歸宿感。校企文化融合是否真融合,從兼職人員的身份認同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以項目學院——中興通信學院為例,自2010年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以來,企業長期派駐人員入住校方,現在的人數穩定在11人。校方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實施了對企業方兼職人員除工資之外的身份認同,諸如加入工會、選作班級輔導員、從事專業基礎課教學、參加校方各項文體活動、分配就業一對一跟蹤服務任務、參與招生、校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科研與教改課題等項目申報、學生晚自習輔導等。結果是企業方兼職人員的歸宿感大大提升,被派駐人員在校方平均工作年限為四至五年,且基本在本地長期定居,不少人在本地買了房;其中1人的勞動身份已由企業方轉為校方人員,2人在校方工會專為兼職人員結對活動牽線下與校方人員結為夫妻。因為身份的認同,企業方兼職人員把校方當做自己的家,不僅有了強烈的歸宿感,還有著幸福感。
2.共贏一體,共謀發展。超越校企合作利益鏈的結合,以雙方文化的認同與植入為基礎,建立共贏進而雙方一體的良好關系,才是校企文化融合所追求的。以中興通信學院為例,因為企業方人員有著強烈的歸宿感,愿意為校方積極作為、獻計獻策,推動了校方通信技術專業的快速發展,將校方原來小而弱的專業建設成為校方的骨干專業,由于兼職教師的參與,最近兩年通信技術專業每年的招生人數穩定在250人以上,位居校方所有專業的前三;在企業方人員的建議與幫助下,校企共同申報了新專業——物聯網專業,企業方積極搭建平臺,并送新專業教師到企業方培訓,使校方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一支全國有影響力的物聯網教學團隊;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深入,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崗位對接程度很高,使得學生對企業的滿意度大大提高,也使學生就業后的穩定性得到強化,最終形成了學生滿意、家長滿意、企業滿意的結果。
3.基于產學研的校企文化融合。校企合作中,校方人才資源、科研資源是推動企業高速發展的有力支撐。以成員企業江西自由王國家具有限公司為例,企業董事長是理事長單位的畢業生,與學校有天然的聯系,其企業文化的建設本就植根于校園文化的基礎上,故校企文化融合開展得很順利。雙方自2012年簽訂《“產學研”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以來,校企雙方堅持每季召開一次聯席會議,不斷解決合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實現“產學合力,企研同步”,公司定期派高管和專業技術人員到學院講課,并與學院交流與溝通市場信息、生產工藝和生產管理。“產學研”深度融合為企業構筑人才高地,加速了各類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聘用,形成了可持續的人才機制,加快了企業的創新發展,發揮了良好的引領與推動作用。5年來公司的產值與銷售都呈幾何曲線增長,2015年實現產值1.6億元,是2012年的四倍多,2016年則實現產值4億元。校企共同開發、申報“家具生產技術”國家精品課程,“家具設計”國家林業局精品課程,新型實用與外觀設計專利40多項,“高職家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課題4項,《家具生產技術》公開發行教材一本等。校方還積極為企業開發系列民用實木家具樣品,策劃中國中部(南康)第三屆家具創意設計大賽,家具設計師培訓,企業形象與文案策劃、logo設計、農民工培訓等,助推企業的發展,幫助企業成為了中國中部家具產業同行中的“領頭羊”,被業界稱為南康家具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面旗幟”。為紀念校企合作,更為了校企文化融合的深入,進一步弘揚“中國工匠精神”,企業與校方共同建造了“魯班鎖”。
(三)創新的精神與追求
校企文化融合貴在“取長補短、求同存異”,通過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才能上新臺階。集團文化中的創新(“創新創造,爭創一流”的精神)源自習總書記對蘇區精神內涵的提煉,也本自校企雙方的需求。在創新精神的引領下,校企文化融合遵循企業主導、院校主體的方針,雙方在各自領域爭創一流,共同構建一流的集團文化。
企業主導。在中興通信學院,通過推行“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企業與專業文化講座、新生職業素質拓展活動、在中興總部開展暑期“通信之旅”夏令營活動、企業贊助學生技能大賽等方式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植入學生心靈,多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企業文化的核心如何更好地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全方位中,學習人到職業人的過程如何縮短,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多年的校企合作經驗,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為校企合作搭建更接地氣、更高的平臺。現在其總部成立了四個校企合作專門機構:運營管理中心、質量監控中心、學習教研中心、雙創中心,四個中心的設立著眼于企業具有長久的核心競爭力及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院校主體。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企業人才的高素質,職業人才的培養雖然需要重視專業能力及技術技能積累,但綜合素質的培養著眼于長遠而言,比前者更重要。為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院校必須建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特色校園文化。理事長單位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依托“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及行業院校的優勢,致力于集團的特色文化——生態文化(即“寓教于生態環境中,育人于生態文化中,立志于生態建設上,貢獻于生態文明上”)建設上,為集團不同行業的成員企業輸送具有堅韌、務實、創新精神和強烈生態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學院成立了專門機構——生態文明教育辦公室,主抓全院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編寫了《生態文明》校本教材,在所有專業開設“生態文明”課程,并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加大了生態文明教育融入的力度。
參考文獻:
[1]姜志堅.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J].職教論壇,2017(9).
[2]劉建明.校企文化融合下的現代學徒制研究——以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3]朱傳福.高職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錯位、重構與對接[J].職教論壇,2018(1).
[4]李爽,何宇娟.基于學習參與度調查對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的反思[J].中國遠程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