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婧華

內容摘要:為深入研究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本文基于泰爾指數及其分解性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差異進行了分析,并借助線性面板回歸模型探索了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差異總體較小,區域間差異是造成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東、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相對較高。此外,地方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教育和科技投入以及地方投資力度對商貿流通業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而GDP增速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存在著失衡性。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區域差異 泰爾指數 面板數據
引言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力,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中所凸顯的作用也愈加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貿流通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發展質量和競爭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的協調增長,這也是制約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的一大阻礙。深入研究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影響因素,對于我國區域間協調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現狀
文章首先以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和GDP總量分別衡量我國商貿流通業和經濟發展情況。如圖1所示,2005-2016年間,我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與GDP總量一直在不斷增長,但是從增長率的變化來看,兩者并沒有表現出一致的發展趨勢,甚至在很多時間段呈相反趨勢;2005-2009年間,GDP的增速總體上較商貿流通業發展快;2010-2016年間,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速度要快于GDP增速。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失衡性,尤其是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滯后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經濟增速的降溫很可能導致商貿流通業發展速度的放緩。
圖2反映的是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區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及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2005-2016年間,三大地區社會消費零售總額一直表現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而各地區的增長率變化趨勢相似,2010年后都表現出下降趨勢。但是從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絕對值來看,東部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占全國總量比重一直在50%以上。
綜合圖1和圖2的結果可知,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較為平穩,但與經濟增長存在著一定的失衡性,且受到地方經濟社會條件的影響,商貿流通業在總量方面的差距較為明顯。
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
本文采用2005-2016年我國30個省區的面板數據,利用泰爾指數及其分解性對2005-2016年間我國省際間以及東中西三大地區內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差異進行了測量,采用社會消費零售總額代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其中,東中西三大地區的劃分采用國家統計局網站的劃分標準,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6-2017年)、國家統計局網站相關數據。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中的泰爾指數測算方法以地方人口為依據,泰爾指數絕對值越大表明該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差異越大,反之越小。泰爾指數及其分解公式見(1)-(6)。
其中,Te、Tm、Tw分別代表東、中、西三大地區內部泰爾指數,Pi為各省區總人口數占全國人口比重,Si為各省區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占全國比重,Pe、Pm、Pw分別為東、中、西三大地區人口總量占全國人口比重,Se、Sm、Sw分別為東、中、西三大地區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占全國比重,T1和T2分別為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在區域間和區域內差異的泰爾指數,T為總體差異的泰爾指數。
(二)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
表1為2005-2016年我國省際間以及東中西三大地區內部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泰爾指數。
如表1所示,2005-2016年我國區域間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泰爾指數都處于較低水平。東部地區的泰爾指數下降幅度最為明顯,2005-2015年間一直在持續下降,2016年出現了較大幅度反彈。中部地區的泰爾指數變化最為平穩,2005-2016年間一直在0.02附近,僅在2014年出現了異常下降。省際間與西部地區的泰爾指數均在2007年后保持下降狀態,2014年后西部地區出現了小幅度上升,省際間泰爾指數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對比各地區泰爾指數的變化情況,省際間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差異較為嚴重,2007年以后商貿流通業的地區內部差異基本上表現為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
(三)商貿流通業的總體差異分解
通過泰爾指數分解進一步分析各區域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表2為我國商貿流通業總體差異的分解情況,反映的是東、中、西三大地區以及區域間和區域內部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
如表2所示,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總體差異主要是由區域間差異所引起的,但區域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在逐漸縮小,而區域內部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在逐漸增擴大。但在2016年區域間差異和區域內差異的貢獻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東、中、西三大地區的內部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2005-2016年間,基本上表現為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的貢獻率變化較為平穩,東、西部地區貢獻率的變化大致呈相反變化,2005-2015年間東部地區的貢獻率總體呈穩定縮小趨勢,西部地區則表現出逐漸擴大趨勢,在這一期間區域內部差異貢獻率的變化與西部地區相似;2016年東部地區的貢獻率又出現了較大上升,并與區域內部差異的變化一致。可見,2005-2015年間區域內部差異主要受到西部地區的影響,2016年則主要由東部地區的異常變化所引起。
總體來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差異相對較小,區域間差異是引起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區域內部差異以東、西部地區較為明顯,近年來區域內部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在逐漸上升,所以要注重優化東、西部地區內部的資源配置情況,促進商貿流通業在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是反映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受到地方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居民的日常消費也在逐漸增加。消費者在餐飲、零售等方面的需求表現出快速增長,消費方式和消費內容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具有直接影響。此外,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收入結構和消費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從而不斷促進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市場化發展對商貿流通業在質量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教育和人才在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作用,注重質量提升已經成為未來商貿流通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在參考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擬從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地方投資力度等方面探索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具體指標及數據來源,如表3所示。本文表3中GDP增長率=(當年GDP-去年GDP)/去年GDP×100%,由于2017年部分省區GDP的數據仍未公布,GDP增長率只能取到2016年,因此所有變量均采用2005-2016年的數據。
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商貿流通業、城市化水平、地方投資力度、科技投入水平、教育投入水平以及人口規模等變量取對數處理,經濟發展水平在指標測量上采用的是GDP增長率的水平數據。
(一)平穩性檢驗和協整
在回歸模型建立前,為確保模型估計結果的有效性,不出現偽回歸現象,首先要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研究采用ADF法進行單位根檢驗,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除了城市化水平外,各變量的水平值均不存在單位根,在一階差分情況下,各變量均在1%或5%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不存在單位根,為一階單整序列,記為I(1),可以進行后續分析。研究采用EG兩步法中的Kao檢驗法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表5顯示,Kao統計檢驗值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拒絕了面板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研究推斷兩變量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可以做進一步的面板回歸分析。
(二)模型選擇及估計
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存在差異,即橫截面上個體效應不同,因此擬建立變截距模型進行回歸估計,并且通過Hausman檢驗對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進行確定,Hausman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根據表6可知,在Hausman檢驗中,統計檢驗值在1%水平上達到了顯著性,拒絕了原假設(原假設為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回歸結果可知,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投資力度、教育投入水平、科技投入水平、人口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都具有顯著預測作用。各解釋變量中,城市化水平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最大,人口規模次之,說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與地方人口增長和城市化水平存在協同性。地方投資力度、教育投入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小,但是也不能忽視教育科技等方面投入的長期效應,尤其是教育投入對人力資本的積累具有重要作用,能夠顯著影響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商貿流通業質量的提升。而GDP增長率對商貿流通業具有負向預測作用,說明地方經濟增長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存在著失衡性,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的轉型期,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過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還未完全體現。
綜上分析,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受到地方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城市化水平、人口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最明顯,地方投資、教育和科技投入對商貿流通業也有顯著促進作用,而地方經濟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則存在著失衡性。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進行了探析。結果顯示,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地區差異相對較小,區域間差異是引起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東、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是造成區域內差異的主要原因。接著本文探索了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驗證了地方城市化水平、人口規模、地方投資力度、教育和科技投入以及GDP增長率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作用。
(二)建議
第一,完善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基礎設施的完善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具有先導性作用,中西部地區受到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影響,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尤其在交通運輸業以及物流業等方面難以滿足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的需求。政府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重視力度,加強對交通運輸以及倉儲運輸等項目的資金投入,鼓勵中西部地區引入先進技術水平,完善鐵路、公路以及航空等運輸網絡的建設,搭建區域內部的物流中轉站和現代倉庫,縮小區域間和地區內部的空間距離,促進商貿流通業在區域間的協調發展;第二,加強對地方教育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篩選機制。商貿流通業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人才素質的提高,尤其對于中西部地區,人才素質普遍偏低是制約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區域發展差距的重要影響因素。教育和科技投入在提高地方人才質量方面具有持久作用,不僅要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技能和知識方面的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科學素質,為個體長期發展提供學習和晉升的平臺;還要完善行業內部的人員篩選機制,對從業人員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核,促進行業人員的優勝劣汰,提升商貿流通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楊芳,劉曉榮.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特征分析——以甘肅省為例[J].甘肅理論學刊,2013(6)
2.周煉.商貿流通與消費的關系探討——基于投入產出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17(24)
3.陳宇峰,章武濱.中國區域商貿流通效率的演進趨勢與影響因素[J].產業經濟研究,2015(1)
4.董譽文.中國商貿流通業增長方式轉換及效率評價——來自1993-2014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6(10)
5.劉新華.商貿流通業的經濟發展效應及優化策略研究——基于我國31個省1978-2013年面板數據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17(21)
6.林英澤.“一帶一路”戰略區商貿流通效率提升路徑探討[J].經濟問題,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