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流通經濟學視角,通過兩部門模型研究流通產業發展對旅游經濟的影響。結果表明,流通產業發展對旅游經濟的影響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其中,直接影響是指流通產業的調節和信息導向功能,可以提升旅游經濟的效率;間接影響是指流通產業可以通過影響個人消費、政府財政、資本積累、投資、技術進步,從而影響旅游經濟的需求與供給。
關鍵詞:流通產業 旅游經濟 流通經濟 兩部門模型
在積極貫徹擴大內需的戰略中,我國流通產業抓住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由輔助性產業轉變成先導性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載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旅游成為一個新的消費熱點。在此背景下,研究流通產業發展對旅游經濟的影響,對我國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流通經濟學的理論淵源
社會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創立了商品流通理論,在《資本論》中對流通的定義是:“每個商品的形態系列所形成的循環,與其它商品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這個過程就是商品流通”,馬克思的商品流通體系,包含交換領域、生產領域、流通領域、消費領域以及分配領域5大領域。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率先發現了這一缺陷,并提出了一個適用于不同社會制度的一般的流通判斷準則。孫冶方發展了馬克思的流通經濟學理論,消除了馬克思流通經濟學中的社會制度限制,使流通經濟學理論不僅可以應用于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可以應用于社會主義社會,只要存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分工,就存在流通。此外,孫冶方為了強調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不同,提出了產品流通的概念,所謂產品流通是指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只是使用權發生了轉移,所有權并未改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產品流通逐漸被商品流通所取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流通也主要是商品流通。
流通產業與旅游經濟發展現狀
(一)流通產業現狀
1.我國流通產業發展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政府財政對流通產業的投入不斷增加。如表1所示。
相對于2007年流通產業投入10331億元,2016年投入為27425億元,增加了2.6倍,每年平均增加值為1890億元,平均增長率為25%。我國政府不斷增加在流通業的財政支出,為我國流通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流通業產出水平增加值是衡量流通業發展水平不斷進步的最直接體現,如表1所示,在我國政府財政支持下,我國流通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每年平均增加值為22208.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說明我國流通業活力不斷增強,創造價值能力不斷增強。
2.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結構分析。市場集中度可以反映產業結構情況,流通產業市場集中度可以反映流通產業結構情況。我國流通產業在所有制結構上經歷了“所有制商業結構—公有制商業結構—混合所有制商業結構”三種所有制結構的轉變,1949-1956年為所有制商業結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為公有制商業結構,1978年后由公有制商業結構逐漸轉變為混合所有制商業結構。
(二)旅游經濟發展現狀
全球氣候變暖,涼爽的氣候逐漸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旅游成為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消費產品,發展旅游產業可以有效發揮地區自然、文化資源優勢,帶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將旅游產業與其它產業相聯系可以構建一個大的產業鏈,形成門類多樣的避暑經濟,從而帶動整個城市發展。比如,2016年昆明市旅游經濟對GDP的貢獻率為10%,發展旅游經濟已經成為昆明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我國避暑經濟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其發展還面臨許多問題,避暑經濟被認為只是行業經濟、部門經濟,只和旅游部門有關,遏制了旅游經濟的深化發展,沒有將地區比較優勢與旅游經濟密切結合,缺乏特色項目,導致旅游經濟規模難以擴大。
流通產業對旅游經濟增長影響分析
(一)流通產業對旅游經濟增長模型分析
學者Feder(1982)研究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建立出口與經濟增長兩部門模型,本文在此基礎上在流通產業和旅游經濟間建立兩部門模型,分析流通產業對旅游經濟的影響。假設我國經濟系統只存在流通部門(P)和非流通部門(Q),可以用如下(1)-(5)公式具體描述生產過程。
在(1)-(5)公式中C表示流通部門產出;N表示非流通部門產出;Y表示旅游經濟總產出;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KC表示在流通部門投入的資本數額;LC表示流通部門生產所投入的勞動數量;KN代表在非流通部門生產所投入資本數額;LN代表非流通部門投入的勞動;M表示流通部門的正外部性。
流通部門(P)和非流通部門(Q)之間生產力的邊際差異可以用公式(1)和公式(2)一階偏導的比值表示。用x表示流通部門(P)和非流通部門(Q)之間生產力的邊際差異,對公式(1)求一階偏導得到;對公式(2)求一階偏導得到 ,則x用公式表示為:
根據Feder的理論,x的數值有三種情況,x>0表示流通部門(P)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非流通部門(Q);x<0表示流通部門(P)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小于非流通部門(Q);x=0表示流通部門(P)和非流通部門(Q)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相等。由于我國流通產業是競爭性產業,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通,所以本文排除x=0這種情況。
由公式(10)可以看出在我國經濟系統中,非流通部門(Q)邊際勞動與單位勞動之間具有線性關系。用公式表示為:,其中a表示邊際勞動對單位勞動的影響系數。
本文把定義成資本總增量,即,將公式(10)左右兩邊同時乘以,化簡整理得到:
由公式(11)可以得出流通產業發展可以推動旅游經濟的增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生產要素是自由流動的,也就是說生產要素在流通部門(P)和非流通部門(Q)之間自由流動,而且流通部門(P)的發展對于非流通部門(Q)的發展會產生正的外部性, 表示流通部門(P)對非流通部門(Q)正外部性。這種正外部性推動了旅游經濟的增長, 這部分表示流通部門(P)對于單位旅游經濟增量的邊際貢獻。由此可以得出單位時間內流通部門(P)對于單位旅游經濟增長影響總量I為:
(二)流通產業對旅游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
1.流通產業的增長效應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當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一致時,經濟處于平衡狀態。所以旅游產品的需求與供給,決定了旅游經濟增長的平衡點。當旅游產品的需求低于供給時,旅游經濟會增長緩慢;當旅游產品需求高于供給時,旅游產品價格上升,旅游產品生產活動擴大。流通產業可以通過影響個人消費、政府財政、資本積累、投資、技術進步,進而影響旅游經濟的需求與供給,具體路徑如圖1所示。
流通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資本的積累和技術進步,擴大資本在旅游產業的投入,從而增加旅游產品的社會供給。不僅如此,流通產業通過自身的集聚效應影響個人消費,個人對旅游需求量的提高,促進了避暑消費總需求量的提高;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各地政府有了足夠的資金支持,可以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旅游經濟。
2.流通產業的溢出功能效用分析。流通產業對于旅游經濟的溢出效用,體現在流通產業可以為旅游產業傳遞市場消費信息,調節旅游產業生產。通過流通產業可以把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金融業等其它產業相聯系,從而推動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升級,促進旅游產業深化發展。一方面,通過流通產業的信息導向功能,流通產業可以將自身掌握的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需求種類與數量傳遞給各地的旅游產品生產者,將生產者的旅游產品供給信息傳遞給消費者,消除了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流通產業的發展可以提升旅游經濟效率。馬克思曾說“流通時間越短,資本職能越大,效率就越高”,流通產業使得旅游產品在市場集中交易成為可能,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和貨幣成本,提升了旅游經濟效益。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流通產業對旅游經濟的模型和理論分析表明:單位時間內流通產業發展對旅游經濟增長的邊際影響總量,其影響路徑分為流通產業對旅游經濟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其中,間接影響是流通產業可以通過個人消費、政府財政、資本積累、投資、技術進步,從而影響旅游經濟的需求與供給,其邊際值為;直接影響是指流通產業發展的溢出效應對旅游經濟的影響,通過流通產業的調節和信息導向功能,提升旅游經濟的效率,其邊際值為。
(二)建議
更新觀念,重視流通產業戰略地位。地方政府應該糾正陳舊觀念,破除旅游經濟只與旅游部門相關的錯誤觀念,要充分發揮流通產業的調節和信息導向功能,加強財政支出在流通產業方面的投入。通過發展流通產業將地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娛樂業、金融業相結合,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響當地旅游產業品牌,提升旅游產品附加值。此外,各地區旅游產業企業也應該轉變觀念,重視旅游產業與流通產業之間的關系,以流通產業為媒介,推廣自己的旅游產品,提升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加強流通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各地區旅游經濟想要獲得長久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當地流通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目前,我國各城市流通產業發展主要困難就是現代商品流通體系并未構建起來,建立現代商品流通體系要從微觀主體——企業上著手。通過旅游產業企業、金融產業等各類產業的做大做強培育流通企業在渠道優勢和組織協調方面的競爭力,帶動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旅游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暉.我國商品流通產業國際比較研究及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建議[J].商業經濟研究,2017(23)
2.王昆強,閆廣芬,賈朋社.流通理論視角下我國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17)
3.羅春科.新常態下旅游經濟發展及其特征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8)
4.李娜.西寧市旅游發展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10)
5.李麗.我國流通產業與國民經濟的協同演進分析[J].財貿經濟,2014(1)
6.芮明杰,劉明宇,陳揚.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的問題、原因與戰略思路[J].財經論叢,2013(6)
7.周婷,許堅.新常態下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價格月刊,2017(10)
8.劉園園,金穎若.旅游產業發展概述[J].生態經濟,2010(6)
9.艾麥提江·阿布都哈力克,卓乘風,鄧峰.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商貿流通產業專業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基于城市化調節效應的研究[J].商業研究,2017(10)
10.關黎麗.流通產業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J].時代金融,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