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堃 李蕊 河北地質大學
“互聯網+” 的概念來第一次出現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它是指“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并不是指簡單的“1+1”模式,而是指添加和聯合,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傳統行業中。具體到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模式要求高校輔導員對當代互聯網技術進行深入了解,并能夠運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更加高效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和滿足新時代發展的需求。
由于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體制深入改革的時代背景中,不可避免的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一方面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大多數大學生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外來事物接受和適應性強,思想開放,思維和性格都十分活躍;另一方面,雖然當代大學生具有高度的獨立性,但是處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中,其思想觀念更加務實,價值觀自然不可避免的呈現出功利性。
當代大學生由于從小的耳濡目染,對社會有著自己初步的認知,并且擁有強烈的融入感。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書呆子已經不多見了,他們善于利用各種途徑和方法來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并且擁有明確的未來規劃,按照未來職場和人才發展的趨勢,他們綜合培養自己多方面的總綜合能力,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各種挑戰。
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雖然當代大學生能夠利用網絡技術獲取更多的信息,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過于完善的功能讓大學生過分自立,缺乏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時若未能有足夠的自制力,大學生很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導致曠課、掛科等現象的發生;同時由于網絡技術的革新,強烈的沖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導致學科知識越來越扁平化。
溝通是信任的橋梁,同時也是傳遞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認真分析當代大學生現狀后,輔導員順利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之處就是要求輔導員與學生多進行溝通,將一些有用和有利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在“互聯網+”時代下,由于高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遞越來越方便和快捷,又加上近年來手機和計算機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輔導員開展工作的效率,一方面,輔導員可以利用互聯網工具如QQ、微信等同學生無限制間接交流,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拉進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師生聯系。
“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的另外一個優勢就是豐富的教學資源,互聯網上擁有豐富的共享資源,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局限,教學內容不在單調乏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檢索,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并了解當下大學生之間的流行內容和趨勢,從而能夠更加接地氣的展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可以因材施教,選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誠然,明確“互聯網+”的優勢后,輔導員也需要利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更好的展開工作。由于當代大學生中社交平臺的普及和使用率幾近100%,各高校輔導員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流行的社交平臺與學生零距離溝通,掌握學生的第一手動態。社交平臺的優點在于交談的兩者可以實現地位上的平等,并且可以避免面談時的尷尬,也保證了師生談話的隱私性,無形間拉近了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距離。學生可以在社交平臺上實名或者匿名向輔導員尋求生活、情感、職業等各方面的問題,輔導員也可以有針對性的一一答復。
與此同時,網絡是一個公開的平臺,各種信息魚龍混雜,除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外,自然也包含了許多別有用心之人放出來的虛假信息,在校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少,很難分辨出一些虛假信息,這時就需要尋求輔導員的幫助了。因此,輔導員要掌握相關的網絡計算機知識,了解學生的動態,為學生甄別各種信息,及時提醒學生和向相關部門舉報,避免學生上當受騙。
此外,學生的事無小事,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一定要注意時效性和實效性,努力解決學生各方面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大縮減了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活動到為學生切實解決實際問題之間所需要的步驟和時間,輔導員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為更多的學生解決更多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新興的“互聯網+”時代下,傳統的教育模式也需要更新換代,緊跟時代的步伐,作為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也需要在這方面加緊學習,開拓創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質量,做到向學生負責,向學校和社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