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河南省借助全國文物考古事業發展大勢,在中央和省政府以及國家文物局的關心支持下,做了許多有益工作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文物勘探與調查、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等。尤其是自2005年國家文物局頒發大遺址保護“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大遺址保護工作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并相繼發布“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河南省依托全國大遺址保護的大環境,在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委及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指導、支持下,大遺址保護工作扎實穩步推進,并取得初步成效,成為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基點和核心內容。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中原腹地,是華夏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核心區域,是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區域,境內留存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使得河南省在華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區位優勢非常顯著。省內大遺址不僅類型齊全、規模宏大、級別較高,而且鏈條完整、分布集中、價值重大,兼具集中性、豐富性、典型性和重要性。因此,做好大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變“城市發展死角”為“城市名片”,充分發揮大遺址對河南省國民經濟、社會民生的積極輻射帶動作用,對于助推河南省“文化振興”戰略,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鄭州中心城市建設、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是時代賦予河南省文物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熱切召喚[1]。
大遺址隸屬于文物分類中的不可移動文物,屬于考古學概念,由遺存及其相關環境組成,主要包括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各個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宗教遺址、水利設施遺址、交通設施遺址、軍事設施遺址、手工業遺址以及其他建筑遺跡和文化景觀等[2]。大遺址不僅包含較大的遺址,也包括較大的墓葬、建筑等遺跡,可能是單個遺跡,也可能是一個遺跡群。“大遺址”的“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遺址的規模范圍大,包含遺址本體和周邊環境;二是遺址的重要性,即遺址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比較重要,價值意義比較大。大遺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是中國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史的主體和典型代表,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在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遺址保護的概念目前尚無明文界定,但學術界已基本形成共識,是以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針對我國境內的大遺址所開展的現狀保護、考古作業、學術研究、內涵闡釋、展示利用等工作[1],是基于大遺址的重要性而進行的遺址本體和周邊環境的共同建設和保護利用。大遺址保護的目的是在有效保護大遺址歷史環境、文化內涵、遺存現狀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的前提下,對大遺址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保護、挖掘和弘揚,使之延續傳承,惠及于民,服務社會[1]。
河南省文物資源豐富,分布密集,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項目庫的大遺址22處[3],位居全國前列,另有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萬里茶道4個跨省大遺址項目,主要分布于鄭州、洛陽、安陽、開封、三門峽、平頂山、信陽、周口、漯河等9個地級市,以洛陽和鄭州最多,鄭州和洛陽被列入“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支持的六大遺址片區[3]。根據第一批至第七批國家、河南省及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統計,目前河南省擁有世界文化遺產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93處、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46處,符合大遺址標注的項目約1/4以上,其中入選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3項(1990—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50項(2008—2017年度)。此外,河南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8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5個,中國九大古都有4個在河南。
(1)推動申遺工作,河南省的安陽殷墟、洛陽龍門石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河南段、絲綢之路5個大遺址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注重規劃引領,逐步完善文物保護規劃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以來,編制完成或部分完成列入國家項目庫的大遺址保護規劃14處,相繼制訂40多個保護展示設計方案,完成了大遺址保護展示項目20余個。同時加強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萬里茶道4個跨省大遺址項目的考古調查、勘察、測繪、發掘、資源調查、綜合研究和規劃綱要編制等前期工作。
(3)積極規劃籌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遺址類博物館或示范園區,促進洛陽、鄭州兩大遺址片區建設,推動河南省大遺址保護工作。河南省大遺址的突出地位得到國家的重點認可,鄭州片區、洛陽片區是國家文物局“十一五”規劃“三線兩片”“十二五”規劃“六片四線一圈”大遺址保護格局的核心發展片區,“十三五”規劃中河南省納入國家項目庫的大遺址共22處,位居全國前列。目前,河南省的安陽殷墟、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故城、鄭韓故城等13處大遺址公園相繼完成掛牌或立項,是全國在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數量最多的省份;同時偃師商城、洛陽定鼎門遺址、鄭王陵遺址、大河村遺址、三楊莊漢代遺址等近10家遺址類博物館完成開放或正在建設中。通過打造華夏文明核心區展示平臺,保護與民生相結合,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促進河南“生態保遺”工作惠及民眾。
(4)加強大遺址保護基礎研究工作。近些年來,河南省注重大遺址保護基礎研究工作,多次參與或主持召開大遺址保護高峰論壇、工作推進會等,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工作模式和機制方法,不斷開拓大遺址保護利用新局面。
(1)大遺址保護方向不明確,文化形象不明晰。河南省大遺址項目位居全國前列,長期宣傳的文化品牌很多,如“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唐三彩”等,但多處于“圈內知名度高、圈外不知所以然”的尷尬境地。鄭州、洛陽是全國九大古都之一,又同時入選全國六大遺址片區,但洛陽聞名全國的是牡丹文化而非古文化;鄭州作為省會城市,其文化形象更加不明晰,缺乏高層次文化定位,不能夠產生理想的文化名片效應,與河南省古老悠久的文化底蘊不匹配。
(2)缺乏專門的大遺址保護機構,管理和技術人才明顯不足。河南是文物資源大省,以遺址類為大宗,全省17個地級市和1個市轄縣均有大遺址分布,保護任務艱巨,但沒有專門的大遺址保護機構。大遺址保護工作目前隸屬于省文物局,但省文物局編制人員很少,與目前大遺址保護發展形勢不匹配,人員相對不足,科研和保護力量薄弱。
(3)大遺址沒有國家級法律性權威明確的概念和定義界限,缺乏系統清晰的基礎數據。“大遺址”最明確的定義見于2005年的《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而大遺址概念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等最權威的國家級法律條文中都沒有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范圍,文物法中“不可移動文物”中的部分“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4]等可歸屬于大遺址類 。由此,河南省大遺址項目及數量無法確定,故河南省缺乏統一明確的大遺址基礎數據。
(4)大遺址保護利用缺乏科學規劃。近年,河南省文物保護規劃多是單個遺址項目或者區域性文物保護規劃,規劃保護形式僅限于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文化片區、示范園區,規劃內容也多限于遺址本體和周邊環境,既沒有全省專門的大遺址保護規劃,也缺乏全面系統的總體部署。且有關規劃內容尚處于大遺址保護的初級形態,對遺址保護需要的科技保護手段、宣傳展示形式、生態保遺模式、文化旅游運營體系以及與地方經濟社會的融合效果等方面規劃重視不夠,觀眾接受度不高,公眾傳播效果不理想,文化名片效應不顯著,大遺址保護利用難達成效。
(5)大遺址保護專項費用偏低,不能滿足宣傳、發展工作需求。河南省大遺址項目數量多,且需要長效保護,然而省文物局每年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有限,用于遺址本體的保護經費尚且不足,更無法顧及遺址周邊環境的維護,資金缺口大,大遺址保護受到制約。
(6)大遺址保護項目往往面積較大,多位于城市建成區,跨區、跨鎮及搬遷安置等各方面情況復雜,且建設周期長,需要多個相關機構和單位密切協作,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聯合保護執法機制,大遺址保護難度較大。
(1)做好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政策,確定河南省大遺址保護的方向和目標。可將大遺址保護方向明確為 “河南省新型而獨特的文化和經濟增長點”,并將其納入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站位全局、立足長遠、統籌謀劃,規劃出五年、十年發展目標,以河南段絲綢之路、大運河、古長城三條文化線路與鄭州片區、洛陽片區、安陽片區等大遺址相互聯結的“三線三片”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格局為基礎,并逐步延及其他擁有重要知名大遺址的城市,提煉中原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定位,同時積極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激勵和支持大遺址文化發展,著力打造明晰的遺址城市文化名片,展示河南省深厚的文化底蘊,彰顯河南省獨特的古文化魅力,為中原經濟區建設、鄭州中心城市建設、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注入新的文化生命力。
(2)增設大遺址保護專門機構,加強組織建設和人員力量。河南省政府在1995年的《河南省古代大型遺址保護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大遺址,應建立健全專門的保護組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大遺址,由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相關的保護組織或指定有關單位負責保護。針對目前大遺址保護機構薄弱、人員編制不足的現狀,從河南省長遠發展考慮,可增設相應的專門機構“河南省大遺址保護管理局”,下設辦公室、計劃財務處、規劃編制研究處、科技保護處、運營管理處、保護研究處等部門,給予相應的財政和政策支持,專門立足于大遺址保護工作,并逐漸形成河南省大遺址保護集中規劃研究和保護利用的管理機制。
(3)建立大遺址文物保護名錄登記制度,建立健全大遺址保護基礎數據庫。首先建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7年修正本)》,納入“大遺址”概念,確定大遺址界定范圍。據此對河南省大遺址進行全面普查登記,摸清河南省大遺址基本狀況,根據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大遺址文物保護單位和未錄入保護名錄的大遺址四個等級進行統計登錄,并以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進行分類統計,將普查登記制度常規化,每隔三年或五年進行一次全省普查登記,建立健全大遺址保護基礎數據庫。
(4)編制系統、完備、科學、可操作的大遺址保護規劃,充分發揮大遺址保護的文化價值,實現大遺址保護的惠民作用。大遺址保護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要組織文物、城建、園林、水利、土地、科技等有關方面的領導和專家,進行全面的討論和論證,準確掌握資料,編制全省范圍內系統、完備、科學、可操作的保護規劃,作為河南省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對于某項具體的大遺址保護,則要將該遺址保護各個階段如考古發掘、科技保護、文化研究、保護形式設計、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信息系統建設、周邊環境建設和維護、成果展示、運營管理等各項內容統一納入規劃編制中,為財政預算和保護建設提供基礎數據和依據;應積極借助技術手段,以多種形式充分展現大遺址內在的文化價值,真正發揮大遺址保護工程的惠民作用,變被動為主動,讓大遺址保護活起來,為城市延續文脈,為城市建設添彩。
(5)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大遺址保護經費保障機制。資金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和支撐,可將有關遺址本體、周邊環境等硬件以及數據庫等軟件建設納入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加大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投入,落實保護研究經費等,并形成大遺址保護經費常規機制。
(6)完善大遺址保護考核考評機制,提高大遺址聯合保護執行能力。針對大遺址保護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建設周期長、需要長效保護等問題,政府可出臺大遺址保護聯動執行辦法,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分工,并納入各相關部門年度考核考評,形成獎懲機制,提升相關部門大遺址保護聯合執行能力、工作合力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