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民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河南鞏義市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是中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劉文彩莊園、牟二黑莊園)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集農、商、學于一體,歷三朝、繁盛十二代,長達四百多年,各代人才輩出,跳出了“富不過三代”的歷史怪圈。康家以中華傳統美德作為家訓并形成家風,這在莊園的“留余”匾和楹聯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本文以康百萬莊園“留余”匾和楹聯為例,試論中華傳統家訓家風的當代教化意義。
匾額和楹聯是中國古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匾額一般掛在門上方、屋檐下作裝飾之用,直接反映建筑物的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的情感和崇尚的義理。楹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匾額和楹聯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標志之一。
由于匾額掛于門上方、屋檐下,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建筑的不斷消亡,歷史上的匾額就成了極易被損毀的文物,如今在城市已經很難看到有文物價值的老匾額了。楹聯作為一種傳統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得到認同,仍在傳承。2005年,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匾額和楹聯對于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教化意義。
康百萬莊園,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作為階級教育展覽館對外開放,因此免遭“文化大革命”的損毀,3000余件歷史文物得以保存至今。2001年,康百萬莊園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康百萬莊園的“留余”匾是中華三大名匾之一,莊園古建筑上隨處可見的楹聯別具一格,意味深長。“留余”匾和楹聯與康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康家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觀念的真實寫照,康家將中華傳統文化美德作為家訓形成家風物化在了“留余”匾和眾多楹聯之上。
“留余”匾現懸掛于康百萬莊園主宅過廳,長1.65米,寬0.75米。造型猶如一面迎風招展的黃色旗幟,金底黑字。全匾共計174個字,除標題“留余”二字為篆書外,其余為字體流暢的行楷。該匾是同治年間進士牛瑄所題,制于1871年,已有近150年歷史。該匾是康家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
留余 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后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余”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并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時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題。
將“留余”匾的文字譯成現代文,大意如下:留耕道人、南宋理學家王伯大的《四留銘》說:“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盡以還給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祿得盡以還給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財物占盡以還給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盡以留給后代子孫。”大概老天爺反對貪得無厭,做事過分。因為太過分了,沒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隱士高景逸說過:“遇事讓人一步,自然有周轉的余地;遇到財物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園老伯把“留余”二字題于匾額,掛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來告誡他的后代子孫吧!為你們寫這幾句話,并取夏峰先生訓示他兒子的話,概括起來說:“你們這些后輩知道發家之道嗎?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盡做絕罷了。”
在中國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落實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形成家訓家風,中華家訓家風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區別于他國文化代代相傳。
康家“留余”匾刻于康家一門二進士的鼎盛時期,是康家第十五世祖康道平用來訓示、教育子弟的家訓匾,體現了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庸之道。“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主張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各種關系的和諧,做事留有余地,適可而止。道出了康家的 “昌家之道”:作為父母長輩,不能只貪圖自己的享受,更應當“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作為商人,講誠信,求雙贏,重情誼,則是康家的為商之道,真正做到“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作為官員,應恪盡職守,為國分憂,為民謀福,做到“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縱觀康家歷史,康家推崇儒家文化,講求忠孝節義,歷代康家子弟都有人在朝做官,他們時刻謹記為政府分憂,為社會擔責。康家支援政府抗洪抗旱,捐贈一百萬兩白銀的善舉就有兩次。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攜光緒逃往西安,返京途中曾路過鞏義。當時,“豫商第一人”康家掌柜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一百萬銀兩,獲慈禧賜“康百萬”封號。自然災害和戰亂時期,康家主動給國庫繳納錢財,協助官府平定叛軍,救助災民難民,焚燒債券,開倉放糧多達數十次。眾鄉鄰深感其情誼,向康家贈送“誼重桑梓”匾,立“功垂桑梓”碑。碑的銘文長達600多字,詳盡地記載了清末康家傾其家財、抵御強盜、護佑鄉鄰的感人事跡。莊園現存有很多體現歷代康家子孫優異表現和高尚情操的文物,如“輕財義舉”匾、“德澤齊魯”匾、“毀家紓難”匾、“景仰公平”匾、“情深施濟”匾、“義赒仁里”匾、“節孝義舉”匾、“節孝流芳”匾、“愛人以德”匾等匾額,以及“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潤物無聲自強不息”“處世無它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儉能起家兼能養德,文可會友亦可輔仁”“厚農資商農商皆是本,重信守義信義全在人”等楹聯。每一塊匾額背后都有一個康家生動感人的為國分憂、行善義舉、為民謀福、家國情懷的故事,每一副楹聯都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康家家風家訓中的濃縮和體現,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高度契合。康百萬莊園作為中國三大莊園之首,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9倍。偌大的康百萬莊園,在近200塊(副)匾額和楹聯以及莊園的其他遺存中,隨處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的痕跡,這也正是康家樂善好施、崇尚勤儉、注重養德、富十二代歷四百多年不衰的根本所在。
康百萬莊園1991年被列為鄭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2年被列為鄭州市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被評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康家“留余”匾和楹聯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方式和資源優勢,日益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
自明代以來,康家人才輩出,具有較大影響的就有100多人,從政、從文、從商有所成就的后人,遍布社會各界。康紹敬是第六代傳人中的杰出代表。明嘉靖年間,他讀書出仕,在河南和山東任職期間,勤政愛民,經常把俸銀拿出周濟百姓。但他面對宦官權臣貪婪索賄卻斷然拒絕,并最終辭官歸田。咸豐初年,康家第十五代后人康道順出任候補知縣。在山東任職期間,他自備生活所需,俸金分文不取,全部捐給貧困子弟,為百姓分憂解難。良好的家訓家風使他時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潔,不僅自己做到把賄賂者拒之門外,還時時告誡他的隨從、轎夫及署內人員,不能接受不義之財。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無虞,人人稱贊。莊園楹聯“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于子孫”,訓誡康家子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和言行,修身、齊家才能旺家興國留好樣于子孫。嚴遵家訓、不墜家風的康家子孫獲得“孝廉方正”匾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涌現了很多清正廉潔的官員,如司馬遷、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于謙,不勝枚舉。明朝杰出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史于謙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被后人用“兩袖清風”作為“品德正直清廉官員”的代名詞。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白居易的“君好則臣為,上行則下效”,都要求官員清白做人,謹慎克己,強調為政必須自身端正。陸游的“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蘇轍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說明反腐倡廉是民心所向,刻不容緩。如今,“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首次寫入《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黨員領導干部在修身、齊家、治國方面,要以古代廉政官員和現代焦裕祿等優秀黨員干部為榜樣,遵章守則不忘初心,要時刻想到“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于他人”。這里的“他人”,可以是百姓、是家人、是子孫、是國際社會。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重視中華優秀家訓家風的弘揚和傳承,要求領導干部“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有利于全面從嚴治黨,黨自我凈化、自我革新的能力會顯著提高,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會更加鞏固,人民群眾會更加信任和支持,也會贏得國際社會的更多尊重。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康百萬家族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規范、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治家傳家,這正是康家富十二代、歷四百余年不衰的奧妙所在。從莊園楹聯“處世無它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可以看出,康家徹悟“百善孝為先,孝以善為本”的道理,深諳“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的古訓。位于康百萬莊園主宅區的國家一級文物“門枕石”,是莊園內石雕藝術代表作品,用整塊青石分上下三層多面雕刻而成,雕刻有“尊老愛幼”圖、“妯娌和睦”圖、“拜師求讀”圖等,一幅幅傳統禮儀畫面躍然石上,父子愛、妯娌親、師生情、朋友誼都被工匠刻畫得淋漓盡致,隱喻著 “家和萬事興”。莊園的楹聯、匾額處處流露著重視教導化育之訴求,如“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持家”“明理明心仁和待友,立身立業詩禮傳家”“入戶問家聲禮樂詩書孝悌千秋歲,卷簾看春色椿萱棠棣芝蘭滿庭芳”“依墨繞書林,求知,求學,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題”等。此類楹聯在莊園內隨處可見。匾額如:“博學仁風”“萬金濟黌”“疆勉學問”,等等。康家將幼童使用的廁所命名為“三上成文”寓意深刻。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中寫道:“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屬思耳。”康家長輩用歐陽修勉力為學的歷史典故啟迪、教化子孫,真可謂用心良苦。康家花重金聘用當時頗有聲望的幾位先生為康家培育后代,甚至為先生養老送終。康家的尊師重教,換來了英才輩出: “偉略堪欽”(匾)的康大勇、一代人杰康應魁、“留余”昌家的康道平、欽賜“百萬”的康建德、“懸壺濟世”的康建勛、拔得“文魁”(匾)的康宏猷……康家長輩倡導注重養德、強調行善、重視教育、崇尚勤儉的優良家風對康家后人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康家還有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現象,康家一貫推崇“一夫一妻制”。康家歷代媳婦大都知書達理,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康氏家族相對嚴格地推行一夫一妻制,不論富甲一方時還是晚清沒落時,康氏家族均無人納小,只有前妻離世后才會續弦,這在一夫多妻制流行的時代實屬不易。因此,康家男人不必為家庭后院起火而焦頭爛額,不必為家庭內耗而分心,真正做到了 “家和萬事興”。康家歷代各門子女數量都不是很多,使得父母更有精力和心血去培養子女傳承家風、謹遵家訓,康家在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弘揚了祖德、光大了家業,富十二代、歷四百余年而不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優秀的中華家風家訓對當今仍具有現實教化意義。
康家“留余”匾刻于康家一門二進士的鼎盛時期,作為家訓匾,體現了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庸之道,“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主張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各種關系的和諧。康家鼎盛時期土地擁有量達到18萬畝,成為當時全國擁有土地最多的商人之一,已成了一座占地240余畝、包含19部分、33個庭院、53座樓房、73孔窯洞及房舍1300多間的龐大莊園,康家主人足不出戶便可滿足一切生活所需。民間以“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形容其富甲天下。但康百萬莊園剛進主宅區就可見的 “葉氏井”,卻告訴我們康家是怎樣不仗財勢、“以和為貴”化解矛盾的。據記載,康家發達后不斷擴充宅院,而家道敗落的葉姓鄰居不愿將自家的井讓給康家。康家雖已是有錢有勢的豪門大族,并未強取豪奪,而是在很長時間里與葉家和睦而居,水井也長期為全村人所共同使用。這種不仗勢欺人、友善待鄰、化解矛盾的家風,正是傳統文化“睦鄰友邦”“天下太平”的精彩體現。康家匾額及楹聯,多為警句格言體,富含哲理,如:“端潔退讓”“敦崇信義”“致中和”“居貴敬”“行貴簡”“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經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商品為輕商德為重審世誠為,人棄我取人取我予樂觀時變”“商道無形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化智為利化利為義賈之根,審時度勢誠信至上商之本”“日用務持節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厚農資商農商皆是本,重信守義信義全在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誠則信,信則交,交則活,活則生財”“經商要有商經經商才能有道,用人先被人用用人方可有度”,等等。無不彰顯著崇尚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歷史智慧,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等儒家文化對康家家訓家風的浸潤。中華民族在化解矛盾、創造和諧的實踐中形成的這些寶貴思想財富,對于我們當今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努力做到平衡共贏、保持和諧、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教化意義。
從某個角度說,中華優秀的家訓家風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及表現,已物化在中國古建筑上的匾額和楹聯上。康百萬莊園楹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潤物無聲自強不息”中蘊含《易經》中倡導的兩種美德,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及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美德。《易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康家用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潤物無聲自強不息”這一楹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教化著康家后代。可以說,“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就是《易經》留給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家訓,中華民族正因為具有這兩種民族精神,才能在歷經憂患、歷經災難、民族面臨危機之時,始終自強不息,堅忍不拔走出逆境,才成就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折射出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恒久魅力,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讓文物說話、讓中國古建筑上的匾額和楹聯 “活起來”成為中國好故事的講述者,使中華文化貫通古今,既承載、傳承歷史,又連接、服務現實,能大力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對推動形成愛國愛家、崇尚勤儉,向上向善、注重養德、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具有重要的現實教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