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成
楚祖重黎、熊融族、楚伯國起源,與顓頊、嚳舜、鯀、禹啟密切關聯。重黎本是顓頊、嚳舜天文官先鋒隊名稱。舜禹轉進晉南之際,熊融、陸終定居豫西熊耳山,其后昆吾部成為開創夏朝的方面軍,同期創建的楚國為夏方伯國。本文綜合考古資料、古史傳說、經典文獻,從考察顓頊、嚳舜、鯀、禹啟活動的維度,尋找重黎、陸終、昆吾宗族的活動時空,探索昆吾部楚熊族的誕生及建國歷程。
楚先祖助顓頊創帝業。考古發現,距今約5300年,紅山文化暨雪山一期文化南向先鋒隊河北平山縣滹沱河中賈壁類型人群南進海岱地區[1],這與古籍中顓頊來自空桑山若水河的記載吻合。《山海經·北次三經》載,“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滹沱。”《山海經·海內經》載:東北“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世本》也有類似記載。《呂氏春秋·古樂篇》載,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顓頊登基于古東海上精衛營造的衛山(衛丘、帝丘、濮陽)。濮陽西水坡有龍虎鹿圖的墓主為廟底溝文化女媧炎帝高陽華族分支精衛,精衛后代精衛族即楚先祖[2]。顓頊用楚先祖撥亂反正,恢復舊常,絕地天通,就是用稱老童即天文官重祭天神、觀天象、授民時,指導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把當地先民從混亂、恐慌、迷茫、貧困中解脫出來,因此顓頊得到泰沂山東海灣少昊氏和海岱地區先民的擁護[3]。
嚳舜繼為楚祖首領。少昊海外大壑、顓頊諸禺之山、帝丘“顓頊之虛”、商丘“顓頊之虛”均在雪山一期文化第二層次區內,表明史載顓頊四至范圍即海岱地區[4],鄭州“西山城的出現與當時這一地區面臨來自東面的文化的威脅應該有關”[5]。距今5000年左右,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少昊族群復興,吳俊即嚳舜整合泰沂山北麓接收顓頊支族獾豬(又作朱、頭、兜),西進顓頊國都附隅山史稱帝俊嚳舜。《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池名孟翼之攻顓頊之池。”《山海經·大荒北經》載:“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衛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國語》《史記》皆說帝嚳承襲顓頊。
嚳舜西進用楚先祖做先鋒。嚳舜部族從濮陽出發,經過內黃(今有顓頊、嚳舜二帝陵)、浚縣(黎陽)、古漳尾到太行東南閬風山[6]。其間,嚳舜命漳域鷹鳥句芒任重觀象授時,令楚先祖任羆(羆亦作犁、黎、厘、釐)率先開路。《國語·楚語》云:“重寔上天,黎寔下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重為句芒,犁為熊融。嚳舜從鄭地“高辛之土”到偃師“帝嚳之都”(占據有辛氏家園后稱“高辛氏”),先鋒季羆獾豬占領洛陽西南厘山甘淵一帶。隨后,太湖水鄉良渚移民遷徙河南中西部大山,稱“崇伯鯀”,在羽淵即陸渾湖畔興修水利農田,擅自占用季羆新家園的良田“息壤”。崇伯鯀與嚳舜爭鋒,想取代中原炎帝族首領熊融的地位,嚳舜聯合熊融消滅崇伯鯀。鯀族慘敗臣服嚳舜,嚳舜重組聯邦集團。嚳舜作虞(吳伯虎),季羆破格升為仲熊,獾豬升為季羆,鯀族接任獾豬,以羽淵為基地[7]。虞舜命仲熊獾豬進攻“伯九有”(廟底溝二期區)的熊融共工,令仲熊取代熊融的名位。虞舜部北渡黃河深入共工國山(中條山)。河南獾豬乘機東漸,開始打造煤山文化根據地。仲熊祝“融降于崇山”,自稱“陸終”,獨立發展。江南禹父萬里奔赴豫西崤函之間,獨樹一幟。
昆吾成熊耳山主。虞夏西河,即河西,即洛河中游西岸的河洛地區。先楚西海(熊耳山間西子湖)西極(西海洛河交匯區)為陸終昆吾西進最遠點。《山海經·南山經》載:“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山海經·大荒西經》載:“老童生熊融,熊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世本》載:“參胡者,韓是也。”韓兆琦《史記箋疏》記載,參胡居“相當于后韓國所在地,在今河南宜陽西”。彭祖居在西河彭蠡。昆吾部與洛寧宜陽龍山大聚落群非常吻合,昆吾居所與洛寧西子湖畔王灣三期綠地大聚落高度契合[10]。
季連西進誕生楚熊族。根據《楚居》《世本》《大戴禮記》《史記》記載,舜禹北征獾豬東漸前后,陸終娶鬼方氏妹 (河套寨峁文化,黃帝后裔北狄國女)生育六子。少子“季初降于山 (洛河灣南岸弧形熊耳山觀舉山),氐于窮”(觀舉山即蟒嶺北谷地盡頭——洛南縣城鎮所在的洛南盆地)。《括地志》載:“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五十里,洛所經。”《后漢書志》載:“盧氏有熊耳山,伊水、清水出。”《水經注》載:舉之山,洛水出焉。”季連西進開辟洛河灣后,便從穴窮向西北溯丹水走古道上喬山。喬山,即竹山,即東秦嶺主峰洛源丹水發源地草鏈嶺。《山海經·西山經》載:“竹山……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季連跋山涉水到盤庚相親[11],在方山遇到妣隹,追隨成親,生程伯、遠仲,安家常羊山。季連回隈穴生附沮,附沮生穴熊。穴熊遲生伯仲,到常羊山遇見像聶耳國人的妣列,娶為妻,生侸叔、麗季。妣列生麗季難產,請晉西南巫咸國醫接生[12]。因巫醫用楚板荊條包裹妣列遺體,穴熊人遂“曰楚人”。
季連氏把熊耳山洛河灣根據地連成一體。《山海經·中次四經》載:“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海外南經》載:“南方熊融,獸身人面。”古稱熊嬴為“多肉獸”。洛陽西南鹿蹄山(甘鹿山)到洛源上玄扈山人頭面熊身裝者,乃晉之南方有熊熊融昆吾族群的政教人物,即觀象授時自作樂風陶鑄的昆吾國人。
夏啟昆吾合定崇山。西北華夏國族聯合驅逐嚳舜族,夏首領到大運山北(運城夏縣)祭天稱后帝[13]。河南熊融昆吾望風歸順,封為南皇即南方伯王,《國語·鄭語》云:“昆吾為夏伯。”夏后帝啟封五弟子于鸛舉山下洛河灣,名曰“五鸛”(又作武鸛、五貫、五觀)。五觀協同有扈氏反叛。《左傳·昭公元年》載:“夏有觀扈。”《國語·楚語》載:“啟有五觀。”夏后帝啟出不周山到熊耳山會昆吾。《楚辭·離騷》云:“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九嘆·遠游》云:“結余軫于西山兮,橫飛谷以南征。”“委兩館于咸唐(咸池鹽湖)”“維六龍于扶桑”“旋車逝于崇山”。《墨子·耕柱》云:“夏后開……之于昆吾。”夏啟途經崤函間休輿“禱百神”,勸導武羅等不受蠱惑。夏啟經崤山間到昆吾處,命令彭祖到河西會合楚族擒拿洛汭五觀。《竹書紀年》載,夏帝啟使“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鸛來歸”。接著,華夏大軍夾洛河追殲有扈氏于洛陽西南甘水河邊,就勢占領洛陽平原,進而平定登封王城崗畢方鳥小城邦。昆吾駐嵩山上為“帝休御兵”,然后轉向西南接收汝伊河上游的各氏族[14]。
楚熊族涂山氏開拓夏西南。華夏大軍占領嵩山南北后,昆吾方面軍從“昆吾之山”向南越過伏牛山,駐山南側“翼望之山”,支援楚熊族、觀舉山人、土著和氏、鯀后裔、涂山氏[15]等前往淅川丹江流域創建楚國、巴國。依山傍水、疊壓屈家嶺遺存的淅川下寨中原龍山晚期即夏早期遺址,應當是最早的楚國都,該遺址發現的完整熊骨應當是楚熊國人祭祀祖先的遺物[16]。商洛東龍山晚期遺址所出陶器,與夏早期陶器有較明確的傳承關系;所出M81:1牙璋、M81:2玉鉞、M81:3石圭,系中原龍山文化作品,花地嘴類玄珪和璋鉞應為夏啟賜予巴國首領孟涂的“國璽兵符”[17]。大汶口文化分支遷居丹江上游地區[18],歷時千年繁衍發展成為巴人,涂山氏遷來與之合建巴國。《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有巴國。太昊生咸鳥,咸鳥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竹書紀年》載,夏后“帝使孟涂如巴蒞訟”。《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請訟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蟒嶺)西。丹山在丹陽(洛源丹水)南,丹陽居屬也。”楚巴兩國占領淅川丹江交通戰略要地及洛源要塞,把熊耳山、丹山、丹水、湘水地名帶到新家園,楚君熊髡像豫西武羅一樣得到夏后帝啟信任[19]。
昆吾彭祖會人東征建國。《逸周書·度邑解》《史記·周本紀》載:“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山海經·中次七經》載:“凡苦山之首,自休輿之山至于大之山。 ”[20]所說夏后帝啟大軍艱苦東征歷程,與王城崗、花地嘴、新砦、古城寨龍山城遺存相印證[21]。同期擴張到河南大部的老虎山文化煤山二期文化,皆是華夏王朝開拓者的遺存[22]。《山海經·中次二經》及《中次十一經》記載,昆吾軍奉帝命經略濟山荊山 (自輝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自翼望之山至于凡山——從泰室山到伊河源,從伏牛山南到外方山脈、汝潁河區、大山邊、礪砥石山、東視水岸、潁淮河間)創建楚巴、臣服耕父、整合獾豬、會戰昭明[23]、進占豫東的歷程;參胡封宜陽、熊髡降丹陽、會人食溱洧、昆吾居許昌、彭祖鎮東方是其參加創建華夏王朝的結果[24]。
綜上所述,楚先族由顓頊天文官轉為嚳舜西進先鋒隊,而后在豫陜間獨立發展繁衍出昆吾部楚熊族。他們參加華夏集團南進東征統一戰爭,成為統一河南中西部山地和豫陜鄂交會區及潁河流域的主力軍,因此建立祝融五國,且昆吾國、楚熊國為方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