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豐

今年我參加在滬全國人大代表組成的專題立法調研組,赴北京、新疆、青海、云南三省一市,圍繞對口幫扶工作開展了一系列立法調研,考察調研了4個地、州、市,6個縣級市、鎮,3個鄉村,31個企事業單位,參加了8場各級政府層面的座談會,上到國務院扶貧辦,下到邊陲民族村,廣泛聽取了各個層面、各個方面的意見建議。
在調研中,我深切感受到當地對教育對人才的渴望。推進國語教育提質擴面迫在眉睫。新疆喀什地區少數民族數量占總人口的95%以上,很多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不能熟練掌握普通話,基層雙語教師培養培訓跟不上需求,所以我覺得對口扶貧工作要加大對其教育扶持的力度,增加教育人才交流人數,而且專家隊伍最好涵蓋所有學科。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打好“教師+教學+教研”組合拳。同時,學前教育也要抓緊,特別是學前教育階段的普通話推廣工作。
在沙車縣衛星工廠,藤椅車間有一位年輕工人在和我們組里來自教育界的劉小兵代表交談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得到劉小兵代表的稱贊,并相互交換電話號碼。由此可見豐富教育對口幫扶工作的迫切性。
云南地區水果資源豐富,氣候非常適宜植物生長,當地有種說法:“你就是插根筷子在地上也能長出一顆樹”。西雙版納火龍果種植基地,已經初具規模,當地農民通過土地租賃和進入種植基地參加工作,有著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據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他們的火龍果品種非常好,唯一缺點就是缺少宣傳,不能走出云南,面向全國。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當地距離國家振興農村公路加快村級道路和入戶道路建設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由于通村公路和入戶道路沒有列入交通部的投資項目,要靠自身力量建設,建設任務很重,同時,也缺乏相應的管理人員和人才隊伍。所以我認為這方面要加強相應的對口幫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