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委副書記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農業產能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全區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市場化服務、品牌化營銷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銅山特色的產業興旺發展道路。
堅持規劃引領,強化頂層設計。銅山區委、區政府從頂層設計入手,先后研究出臺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為銅山在撤縣設區后農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2017年,隨著銅山全面融入徐州主城區進程加快,進一步研究制定現代農業“一帶三區二十園”產業發展規劃,“一帶”即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產業帶;“三區”即西北部高效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優質果蔬、花卉、中草藥等高效種植業,東南部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休閑觀光、蔬菜、食用菌、林果等產業,北部沿微山湖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優質稻麥、特色林果、水產養殖和休閑觀光等產業;“二十園”即在“一帶三區”范圍內重點打造20個以上農業特色園區。
堅持市場導向,調優產業結構。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銅山區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2018年全區產調面積達到6萬畝,其中黃河故道沿線3.5萬畝。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突出兩項工作重點:一是推進生產經營規模化。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互換、土地入股等形式,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區種植業土地規模經營占比達到65%以上,生豬規模養殖比例達到89%,奶牛、蛋禽、肉禽規模養殖比例接近100%。二是推進產業布局特色化。在全區組織實施現代農業培育“444”工程,即培育壯大南部設施蔬菜、西北部設施果蔬、沿河湖(故黃河、運河、微山湖)地區優質稻麥和丘陵山區高效園藝“四大產業板塊”;培育壯大優質稻麥、設施蔬菜、中高檔食用菌、應時鮮果“四大產業集群”;培育建立米袋子、面案子、菜籃子、果盤子“四大產業融合體”。
堅持質量興農,推進品牌強農。大力實施質量品牌驅動戰略,堅持“綠色打底、質量筑基、品牌增效”。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將農業“標準”化融入到農業生產、投入品的使用、農產品以及農業基礎設施等各個環節,督促經營主體嚴格執行標準規范的生產行為,全面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銷地準入制度、質量可追溯制度。推進優質農產品品牌化,著力加快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品牌建設,打造“銅字號”區域公用品牌,擴大“維維”“華升面粉”等企業品牌的“主力軍”作用,積極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的“小而美”特色品牌。推進生產環境生態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逐步實現農藥使用零增長,全面推廣配方施肥,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深入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探索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
堅持示范帶動,打造精品園區。立足自身區位特點,挖掘資源稟賦,經過幾年來凝心聚力建設,銅山區已成為同時擁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蘇臺農業合作創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等標志性現代農業園區的縣區。抓好區級示范園區建設,2018年全區以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抓手,做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平臺載體,在園區核心區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展示館、農(文)旅融合展示館、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等,實現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高標準提升整體形象。抓好鎮級特色園區建設,聚力打造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產業帶,加快果品、花卉、中草藥、休閑、體驗、餐飲、民宿等產業集聚,集中力量相繼建成了壹優中草藥園、悠然農莊采摘園、詠春牡丹園等20多個特色鮮明、品質高端、帶動力強、示范性好的鎮級現代農業示范園,逐步建成“一鎮多園、一村一品”的現代農業輻射示范新格局。
堅持融合發展,產業延鏈補鏈。以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抓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一是在業態上融合發展。在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同時,積極發展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加工業,同時擴大發展連鎖專賣、冷鏈物流、配送直供和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積極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旅游+現代農業”等新模式,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全區建成20個休閑觀光農業精品村和316個休閑觀光點。2018年全區新增網店和微店1100多家,網上農產品銷售預計可達12.9億元。二是在功能上融合發展。結合實施人居環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達標、萬戶集中居住”工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景觀化改造,把發展休閑農業與旅游景點、特色鄉鎮、美麗鄉村建設聯系起來,鼓勵各農業園區融合生產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將中心城區周邊和黃河故道沿線打造成為集生態景觀帶、特色產業集聚帶、休閑觀光帶、農民致富帶“四帶合一”的多功能融合發展帶。
堅持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后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一是加快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實施新一輪農業品種更新換代行動計劃,培育和推廣一批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特色專用、高產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種,全區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實施農業產業集群重大技術推廣計劃,示范推廣“稻 蝦、稻 蟹”等綜合種養模式,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土地深松、秸稈還田等新技術,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貢獻率達到65%以上。二是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大力推進農機應用裝備升級,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115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糧食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機器換人”計劃加快推進。三是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大數據農業,建成銅山糧食物聯網平臺和沿湖糧食產業園等一批智慧農業園區,全區農業物聯網技術(智慧農業)應用比例達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