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岡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省射陽縣是傳統農業大縣,全縣有耕地面積180萬畝,鄉村人口50.68萬,初步形成“南經、北蒜、東漁、西糧、中蔬菜”的空間布局。近年來,射陽縣把發展智慧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抓手,通過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在全縣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中推廣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相關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到菊花種植、水產養殖、畜牧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諸多領域。
高科技應用逐步推廣。以高效設施農業為軸心,一批單個體量大、技術水平高的示范基地逐漸發揮作用。鶴鄉菊海育苗中心投入150多萬元建成日光溫室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可實時查看室內的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等環境參數,并遠程自動開啟通風、灌溉等設備,達到精準生產、精確管理。中農國業借鑒以色列水肥一體機技術,自行研發水肥一體化成套設備,向農民展示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提供新裝備,今年投入近千萬元打造“互聯網+農業創意+電商平臺”現代農業服務中心。
示范規模逐年擴大。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專項資金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50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引導資金,推動智慧農業示范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全縣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領域共建成智慧農業示范點39個,應用面積達到1萬畝,其中大田作物應用點5個,設施園藝應用點10個,畜禽養殖應用點19個,水產養殖應用點5個。智慧農業應用正從水產、畜禽養殖向設施園藝、大田作物、農機精準作業等方向拓展。
比較效益逐漸提高。隨著農業勞動力及其他各項成本的不斷增高,如何控制成本、實現高效益是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關注點。江蘇鼎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食用菌控制系統,自動采集調控菌室庫溫度、濕度、光照和氧氣等因子,人工成本降低12%,電費成本降低30%,產量提高30%,成品率達到90%。富利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采用荷蘭環控系統、比利時喂料系統、德國中央輸蛋系統,實現溫濕度控制、喂料、集蛋、通風、飲水和清糞等全程自動化,一個存欄12萬羽的大型蛋雞養殖場僅需3名飼養員,畜禽糞污經過智能發酵罐處理后可變成有機肥,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有效解決了生態環保問題。

射陽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郭開國/攝
射陽縣智慧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推進過程中還面臨一些瓶頸有待破解。一是對智慧農業的認知不充分。部分經營主體對于智慧農業的認知還停留在“設施農業”的原始概念,對從生產到銷售環節全鏈條的物聯網應用還缺乏系統認識,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還沒有真正體驗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實惠和變革。二是前期投入較大。農業是利潤率較低的產業,目前購買一套智慧農業設備動輒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科技農業機械設備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三是應用型人才支撐不足。智慧農業橫跨農業、信息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等多個領域,作為一個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真正既懂農業生產又懂信息技術的人才比較匱乏。雖然近年來一直鼓勵大學生與在外務工農民返鄉創業,但由于農村在經濟、醫療、教育等方面與城市還有較大差距,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同時,就建成項目的運行情況來看,還存在“重建設、輕維護,重擁有、輕共享”現象,影響了使用效率的最大發揮。
建設“1+N”智慧農業平臺,打造綜合性管理樣板。在射陽現代農業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涵蓋中心展示大屏系統、大數據中心、物聯網系統、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系統、農田感知與智慧管理系統、視頻監控平臺、行政監管系統和手機APP管理等,形成射陽“農業一張圖”,覆蓋全縣農林牧副漁3萬畝示范基地的基礎信息實時監控、動植物生長動態監測、動植物生長過程智慧管理、產品生產信息全程追溯,集中展示射陽縣“互聯網+農業”的應用成果。在縣內高標準培育N個智慧農業基地,重點在國投集團海河和四明基地建設射陽大米全產業鏈可追溯系統,在農牧公司、新坍等稻麥科技示范基地建設農田感知與智慧管理系統,在農水集團四明千畝大棚基地建設設施園藝物聯網系統,在縣林木基地、特庸蠶桑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林業有害生物智能監測和防火預警系統,全面提升射陽縣農業應急指揮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水平。
培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支撐。針對智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高、人才支撐不足等問題,建立健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縣財政整合涉農資金,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加大智慧農業的資金、物質和人才投入。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成利益共同體、產業化聯合體,協同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在合理分工基礎上開展一體化經營,發揮各類經營主體的獨特優勢,有效配置各類資源要素。龍頭企業發揮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負責制定統一的生產標準,提供智能化設備和技術;合作社發揮動員和組織農民生產方面優勢,負責農業社會化服務;家庭農場負責農業種養生產,通過聯合互助共享,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實現共贏。
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實現技術和市場的無縫銜接。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射陽縣提出了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圍繞打造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農業科創成果轉化基地,理清思路,實施市場、標準和產業的精準對接,加大與上海科研院校、龍頭企業的對接交流合作力度,依托上海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積極招引智慧型農業項目落戶,組織縣內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種田大戶到上海參觀學習智慧農業平臺,邀請行業專家講解物聯網基礎知識、平臺構建和設計、物聯網應用技術等課程,培育智慧農業專業人才。加快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試驗示范,推動傳統農業與大數據、云科技的融合應用,共同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質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