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恒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中學 226600)
探究是初中生物理學習的主要方式,物理教師要善于搭建增強學生體驗的平臺,鼓勵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到探究之中,積極嘗試、踴躍思考,這樣的處理有助于物理思想的浸潤.
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教師要注意學生探究的獨立性,我們要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操作,啟發學生圍繞探究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我們還要兼顧學生探究的合作性,即要讓學生能夠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啟發學生在相互探討中分享自己的發現,由此實現彼此啟發,促使他們將單向思維轉變為多向思維,這可以讓他們能夠適應更加靈活的物理思維.此外,教師還要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以整體和局部的視角來分析和研究問題,讓學生及時切換靜態思維和動態思維,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在新課程體系下的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對探究和實驗有一個新的定位,而且必須明確實驗不是單純的操作,它應該是和科學思維有效地交融在一起,是一個不斷試探和前進的過程.學生通過實驗為物理規律的生成提供了諸多支撐,同時也通過體驗促成了思維的有效發展.教師則要為學生的體驗搭建平臺,幫助學生全方位接觸到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同時也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探究程序.客觀來講,學生具體的探究過程應該有所側重,圍繞某一問題的探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基本流程也要到位,即我們要讓學生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科學假設→實驗驗證→總結結論(或修改假設并進一步驗證)”等順序進行探索,由此引導學生在科學而縝密的探索過程中形成認識并鍛煉思維.
比如有關浮力基本規律的探索,很多教師將實驗作為重點,即引導學生將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誤差減少上,力爭讓學生經歷最為精密的實驗探究,由此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這樣的做法側重于結論的得出和理解,而前人探索該項原理時的思路調整和冥思苦想都被忽視,而這些才是真正能夠體驗探究精髓的核心內容,即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將已經具有的認識“浸沒于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和排開液體的量有關”逐步進化為“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表述改變,更是一種思維的升華.為此,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可以結合這樣幾個問題來展開引導.
師:當我們用彈簧秤吊著鋁塊,讓其逐步浸沒到水桶中的過程時,彈簧秤的讀數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水面有什么變化?
生:彈簧秤的示數會發生減小,而且水面的高度也會上升.
師:為什么彈簧秤的讀數會發生變化?
生:這是因為水對鋁塊提供了浮力?
師:彈簧秤示數的逐步減小,表明浮力的漸變過程,聯系到水面的上升,你能形成怎樣的認識?
生:排開水的量越多,則浮力越大;當鋁塊完全浸沒在水面以下時,排開水的量不再發生變化,這時浮力將不再發生變化?
師:能推測一下二者之間的定量關系嗎?
生:排開水的重力等于鋁塊所受到浮力.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實驗為學生提供最為感性的認識,由此引導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提出了個性化的猜想.這樣的過程包含學生的觀察活動、思維活動和科學猜想,在隨后的過程中,學生將圍繞自己的猜想展開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其間必然還將經歷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過程,他們的探究意識將由此而進一步被喚醒,他們也將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隱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思維模式,他們還將對物理與科學形成屬于自己的感悟和體驗.
在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的過程中,他們的實驗技能和科研素質也在不斷發展著,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在有關過程中,我們的教學設計務必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展開,即充分立足于學生實驗技能和科研素質,發現學生知識和能力潛在的生長點,并由此提供機會,誘導學生自發地展開探索和思維,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發現認識.這樣的學習過程將不僅僅只是一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也是一次創造過程,學生的創新能力將由此而獲得提升.

初中物理的實驗探究一般都比較簡單,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我們一方面要讓學生在簡單的實驗探究中鍛煉最基本的實驗技能,熟悉嚴謹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對實驗進行適當地調整或改造,比如上述問題,我們調整了一些條件之后,讓實驗更具靈活性和開放性,讓學生積極討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最終在探索中發現問題的解決,這樣的處理有助于學生探究的有效進行,也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物理思想.
在學生的探究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錯誤,從生成性教學的角度來看,錯誤應該是一種獨特的教學資源,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自己錯誤發生的緣由展開分析和思考,并進行主動地質疑和剖析,最終達成糾正錯誤、去偽存真的效果.學生通過上述過程,也將收獲更加深刻而直觀的認識,這也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提升,辨析能力得到發展.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精心設計、細致操作、認真觀察、縝密分析,全方位提升學生體驗的深刻程度,教師再輔以恰當的引導和啟發手段,讓學生深度感悟物理學家探索規律的基本歷程,有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