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娟
(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 226001)
處于少年向青年過渡的初中生在身體和知識的成長上都有著迫切的需求,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的初中生在情感與思維上也逐步由感性變得理性,這是智力、行為習慣、思維、人生觀形成與發(fā)展最為關鍵的一個時期.大部分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都已經具備了數學學習的一定能力,一部分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上相對比較薄弱,初中數學研究對象與方法的改變、技能與思想方法的改變往往會令這部分學生無法及時適應和調整,初中數學學習的困境也因此形成.
廣泛的應用性、具備一定高度的抽象性、較為嚴密的邏輯性是初中數學課程最顯著的特點.事實上,初中數學這樣一門培養(yǎng)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還具有一定的基礎性、普及性與發(fā)展性.初中數學教師不僅要從宏觀層面把握其特點,還應在微觀的層面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特點進行區(qū)別與聯系(如表1).

小學數學課程初中數學課程課堂容量小,簡單重復多課堂容量大,簡單重復少知識內容淺,直觀了解即可知識內容加深,需要透徹理解重結果,淡化說理重過程結果,逐漸加強推理,形成邏輯思維重模仿、操作,直觀得出結論重理解,表達并會運用解決相關問題掌握了較少數學思想方法領會和掌握較多數學思想方法作業(yè)量少,題型較為單一作業(yè)量大,題型變化多樣自主學習要求不高自主學習需要增強
教師對學生的特點以及課程的特點有了充分的掌握之后,才能在教學設計與課堂活動中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技巧、調控展現得更加游刃有余,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才有可能實現.
新課標早就明確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的戰(zhàn)略要求,因此,課堂教學應本著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宗旨以達成每位學生均能獲得良好數學教育的目的.促成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發(fā)展的含義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使學生在初中數學的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想和活動經驗,以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適應社會生活以及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2)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與生活之間以及數學知識本身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思考、解決問題時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并因此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3)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了解數學的價值并提升數學學習的興趣,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創(chuàng)新意識與科學態(tài)度.
初中數學教師對于課程特點、教學目標應形成清晰的認識并形成科學的課堂教學學科觀,不斷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方式以促成學生數學學習的高質高效.
開發(fā)學生的自學潛能始終是數學教學最根本的內容,學生對數學問題無法產生興趣,也就無法對其形成積極的觀察、思考與探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不斷觸動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好奇,激發(fā)他們想懂的知識渴求并引導他們樂于學習,使學生在這樣一種良性循環(huán)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與情感價值觀,教師努力想打造的高效課堂才會因此具備扎實的基礎.
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是促成其真正掌握知識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問題情境的探索中能夠借助已有知識與經驗對知識產生的背景形成更好的理解,能夠清楚研究對象的價值,在不斷建立知識間聯系的過程中順利構建知識體系,對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理解并能進行靈活的運用.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是保障學生持續(xù)學習的原動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進行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鍛煉,幫助學生圈畫關鍵字詞以促進其對數學材料的理解,使其能夠順利挖掘材料中的信息并建構信息關聯.
理解、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并最終順利解決問題是數學學習最終的目的.具備本質性、概括性與指導意義的數學思想是問題解決的指向與導航.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一生都受益無窮的思維策略模式,因此,教師應本著促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宗旨進行有意義的教學.
教師在安排問題時應有所選擇,將適合學生自主探究或探究后交流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審視,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思考、觸動與交流,這才能更好地保障數學課堂高效的實現.
學生對問題能夠快速作出準確判斷與創(chuàng)新思考意味著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有意識地進行問題設計并提供給學生判斷,要求學生在快速判斷后能夠進行解題方法或角度的選擇,啟發(fā)學生進行大膽猜測、合情推理并進行質疑,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