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海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中醫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患者受呼吸道感染、肺通氣功能下降、呼吸肌功能不全等因素的影響,常會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吸氧療法、抗感染藥、解痙平喘藥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夠理想;部分患者可因體內二氧化碳潴留而發生意識障礙,甚至昏迷[1-2]。近年來,無創機械通氣療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研究表明,對慢阻肺、意識障礙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可有效地緩解其臨床癥狀,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減少其住院的費用[3]。本文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中醫院收治的34例慢阻肺、意識障礙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慢阻肺、意識障礙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
從2015年11月至2017年9月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中醫院收治的慢阻肺、意識障礙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選取3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慢阻肺和Ⅱ型呼吸衰竭;存在意識障礙。其排除標準是:存在面部損傷、畸形;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或上氣道梗阻。將這3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7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7例;其平均年齡為(62.01±7.12)歲,平均慢阻肺病程為(8.52±1.26)年。對照組17例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5例;其平均年齡為(62.05±7.08)歲,平均慢阻肺病程為(8.56±1.32)年。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包括對其進行舒張支氣管、化痰、止咳、抗感染及吸氧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方法是:采用德國萬曼VENTI motion 2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治療,將通氣模式設置為自主呼吸/時間控制模式,將呼吸頻率設置為10~12次/min,將初始吸氣壓力設置為4~8 cmH2O,將初始呼氣壓力設置為4 cmH2O。之后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步將吸氣壓力調節至12~24 cmH2O之間,將呼氣壓力調節至6~15 cmH2O之間。將患者的吸氧濃度控制在35%~100%之間,將其血氧飽和度控制在90%以上。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血氣指標,包括PaCO2(動脈血二氧化分壓)、PaO2(動脈血氧分壓)、血PH值和HR(心率)。
采用SPSS 19.0處理本文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CO2、PaO2、血PH值、HR相比,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PH值、PaO2均更高,其PaCO2、HR均更低,P<0.05。詳見表1。3 討論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治療指標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治療指標的對比(±s)
組別 例數 PaCO2(mmHg) PaO2(mmHg) 血PH值 HR(次/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7 63.85±6.85 52.69±4.58 43.12±5.62 68.52±6.25 7.25±0.05 7.28±0.15 114.52±6.25 105.62±6.42觀察組 17 63.98±6.19 42.25±3.02 43.56±5.18 86.95±9.85 7.28±0.02 7.52±0.15 114.98±6.15 85.12±6.12
慢阻肺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氣流受限,其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的趨勢。此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氣道重構、氣道狹窄、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二氧化碳潴留,進而可導致其發生肺性腦病、呼吸衰竭等并發癥[4-5]。近年來,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發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吸氧療法、抗感染藥、解痙平喘藥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夠理想。無創機械通氣療法(NPPV)具有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等優點。近年來,此療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研究表明,對慢阻肺、意識障礙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可有效地增加其肺泡的通氣量,降低其氣道阻力,改善其呼吸功能。張宗綿等[5]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慢阻肺、意識障礙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可降低其氣管插管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且不會影響其自主咳嗽能力、進食、吞咽及語言功能。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PH值、PaO2均更高,其PaCO2、HR均更低,P<0.05。
綜上所述,對慢阻肺、意識障礙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其各項血氣指標。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