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夢,孫 楊,趙維珊
(南京市胸科醫院麻醉科, 江蘇 南京 210029)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一種微創術式。該術式具有手術切口小、術后患者恢復快、疼痛程度輕等優點。但由于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較弱,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仍會對其機體造成較大的傷害。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為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使用優化的麻醉方案進行麻醉,可降低手術對其機體造成的傷害[1-2]。肋間神經阻滯麻醉具有鎮痛效果明確等優點,常被用于開胸手術中。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肋間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間在南京市胸科醫院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40例老年患者。其排除標準為:1)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2)對麻醉不耐受的患者。3)對本次研究所用麻醉藥物過敏的患者。4)穿刺部位發生感染的患者。5)存在胸壁畸形的患者。6)有酒精或麻醉藥物依賴史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年齡為65~78歲,平均年齡為(69±5.7)歲;其體重為52~78 kg;其ASA分級(美國麻醉醫師學會在患者麻醉前根據其體質對其手術危險性的分級)為I~Ⅲ級。將這4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2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術前,對兩組患者均不進行鎮痛治療。在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檢測其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血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及動態腦電圖。然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麻醉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為其靜脈注射0.05 mg· kg-1的咪達唑侖、1 mg· kg-1的丙泊酚、0.15 mg· kg-1的順式阿曲庫銨、0.5 μg· kg-1的舒芬太尼。2)在患者的聲門處噴入5 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后,對其進行雙腔支氣管插管。將患者機械通氣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35~45 mmHg。3)對患者進行麻醉維持。術中,為患者持續靜脈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順式阿曲庫銨。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鎮靜鎮痛藥物的輸注量,并為其酌情追加舒芬太尼。在此基礎上,為A組患者進行肋間神經阻滯麻醉。麻醉的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側臥位,在其將進行手術切口所在的肋間及上、下兩個肋間分別注射5 ml的局麻混合液(濃度為0.375%的羅哌卡因+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對術后出現劇烈疼痛的患者,為其靜脈注射羥考酮,2~4 mg/次。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及其術后的拔管時間、VAS評分、惡心嘔吐及進行補救鎮痛的發生率。使用VSA對患者術后疼痛的程度進行評分,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明其疼痛的程度越嚴重。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3.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術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均較少,其術后的平均拔管時間較短,其VAS的平均評分較低,其惡心嘔吐及進行補救鎮痛的發生率均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對比
肋間神經阻滯麻醉具有操作簡便等優點,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對藥物敏感度的增加等,導致其術后疼痛感較強烈且不良反應較多。患者在接受胸腔鏡手術后發生疼痛主要是因手術對其肋間肌肉及神經造成傷害而導致的。肋間神經阻滯麻醉能有效阻斷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性刺激傳導,可起到良好的鎮痛的作用。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患者運用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進行治療,可降低其心理及生理上的創傷應激反應,從而可降低其住院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時間并降低其死亡率[3]。多模式鎮痛為ERAS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肋間神經阻滯復合全麻是多模式鎮痛的重要組成[4]。對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肋間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可有效改善其預后[5]。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術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均較少,其術后拔管時間較短,其VAS評分較低,其惡心嘔吐及進行補救鎮痛的發生率均較低。這說明,與進行常規全身麻醉相比,對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肋間神經阻復合全身麻醉可減少其術中阿片類藥物的使用量,其術后不良反應較少。
綜上所述,對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肋間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