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俊,肖 磊
(解放軍第515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431)
腰椎不穩(wěn)癥是一種腰椎退變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腰椎不穩(wěn)癥是導致患者發(fā)生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資料顯示[1],在下腰痛患者中,腰椎不穩(wěn)癥患者的占比約為30%。目前,臨床上對腰椎不穩(wěn)癥患者常進行手術治療。椎體間自體髂骨融合術與后路椎間融合器融合術均是臨床上治療腰椎不穩(wěn)癥的常用手術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椎體間自體髂骨融合術與后路椎間融合器融合術治療腰椎不穩(wěn)癥的效果。
將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解放軍第515醫(yī)院收治的62例腰椎不穩(wěn)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62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55.80±7.41)歲;平均病程為(20.15±5.37)個月。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12例,女19例;其平均年齡為(56.12±7.35)歲;平均病程為(20.11±5.42)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這62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2]:其病情經腰椎動力位X線片檢查確診為腰椎不穩(wěn)癥,且為下腰椎單節(jié)段病變。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其他嚴重的骨科疾病。2)合并有重大疾病。3)合并有全身性的慢性疾病。4)合并有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不全。5)無法全程配合本次研究。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椎體間自體髂骨融合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為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全麻。在患者腰部的后正中部位做一個約10 cm的直切口,逐層切開其皮下組織,顯露其病變的脊柱節(jié)段。將椎弓根螺釘置入患者病變的脊柱節(jié)段。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進行開窗減壓術。切除患者椎板上增厚的黃韌帶,并摘除其腰椎的髓核組織,以徹底消除其神經根和馬尾的壓迫感。為患者安裝撐開及提拉器械,對其病變椎體進行有限切開復位。在C型臂X線機的透視下,確認復位的效果令人滿意后,準備植骨床,然后取患者髂后上棘骨塊植入其椎體間隙。為患者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對研究組患者采用后路椎間融合器融合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為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全麻。在患者病變脊柱節(jié)段的椎間隙處做一個約10 cm的切口,逐層切開其皮下組織,充分顯露其椎板間隙、上下小關節(jié)及橫突。在C型臂X線機的透視下確認置入椎弓根螺釘的位置。將椎弓根螺釘置入患者病變的脊柱節(jié)段。對患者進行開窗減壓術,并切除其椎板上增厚的黃韌帶,摘除其腰椎的髓核組織。撐開患者的腰椎間隙,置入合適高度的融合器。確認置入的效果令人滿意后,為患者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在手術前后其椎體間隙的高度。根據JOA下腰痛評分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JOA下腰痛評分越高表示其病情改善的情況越好。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優(yōu)秀、良好及較差三個等級。優(yōu)秀:治療后,患者JOA下腰痛評分較治療前提高≥7分;良好:治療后,患者JOA下腰痛評分較治療前提高3分至6分;較差:治療后,患者JOA下腰痛評分較治療前無變化或降低。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手術后,在研究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優(yōu)秀的患者有21例,為良好的患者有10例,其治療的優(yōu)良率為100%;在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優(yōu)秀的患者有13例,為良好的患者有12例,為較差的患者有6例,其治療的優(yōu)良率為80.65%。研究組患者治療的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接受手術前,兩組患者椎體間隙的高度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的第3 d研究組患者椎體間隙的高度為(10.72±2.45)mm,在術后的第3個月其椎體間隙的高度為(9.61±1.48)mm。在術后的第3 d對照組患者椎體間隙的高度為(9.37±2.29)mm,在術后的第3個月其椎體間隙的高度為(7.43±1.69)mm。在術后的第3 d及第3個月研究組患者椎體間隙的高度均高于對照組患者(t=2.241、5.939,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手術前后兩組患者椎體間隙高度的比較(mm,±s)

表2 接受手術前后兩組患者椎體間隙高度的比較(mm,±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第3 d 術后第3個月研究組 31 5.95±1.18 10.72±2.45 9.61±1.48對照組 31 6.01±1.20 9.37±2.29 7.43±1.69 t值 0.198 2.241 5.939 P值 >0.05 <0.05 <0.05
椎體間自體髂骨融合術與后路椎間融合器融合術均為臨床上治療腰椎不穩(wěn)癥的常用手術方法。進行椎體間自體髂骨融合術是單純地將患者的碎骨塊植入其病變腰椎。該手術方法存在患者植骨融合率低、碎骨塊支撐力不足及植入的碎骨塊被部分吸收等問題。進行后路椎間融合器融合術時,將患者的椎間隙撐開,間接將其椎管和神經根孔擴大,為融合器置入其腰椎間隙創(chuàng)造了寬敞、可靠的通道,有效地避免其融合器發(fā)生滑脫[4-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優(yōu)良率、在術后的第3 d及第3個月其椎間隙的高度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綜上所述,與用椎體間自體髂骨融合術相比,用椎間融合器融合術治療腰椎不穩(wěn)癥的效果更好。